鸡汤文真的很好吗(人们为什么摆脱不了)

在当今的自媒体上,有两类内容最受读者喜欢,一类是养生,另一类就是鸡汤,前者的读者主要是老年人,后者的读者主要是年轻白领。老年人喜欢养生,原因显而易见,而年轻人喜欢鸡汤,原因则是扑朔迷离。

鸡汤文真的很好吗(人们为什么摆脱不了)(1)

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

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虽然经常痛斥“鸡汤无用”,但是仍然忍不住去刷满是鸡汤文的微信微博,并且在分享鸡汤上乐此不疲,一发而不可收拾。年轻人为什么一面喝鸡汤,一面说鸡汤无用?

不言而喻的事实是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中,迷茫、彷徨、懈怠几乎伴随了年轻人的一生,因此,鸡汤文的作用就是给“迷茫的人之路”“为彷徨的人选择”“让懈怠的人振作”。的确,能够为人们提供这些帮助的除了鸡汤文,还有一样就是“宗教”。

宗教改革让欧洲摆脱教会束缚

受到当时的技术条件影响,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教会垄断《圣经》,普通的教徒是不允许读圣经的,教徒的信仰生活完全来自于教会神职人员对《圣经》的解释和纷繁复杂的宗教仪轨。当时天主教的礼仪复杂到各地的礼仪千差万别,英国有沙霖礼,法国有高卢礼,意大利安博礼……复杂程度令人头疼,神职人员垄断“真理的定义权”。

随着约翰内斯·古滕贝格在欧洲第一次使用印刷术印刷圣经后,逐渐打破了中世纪教会对《圣经》的垄断权,普通信徒看圣经成为了可能,人们的知识水平也随着传媒方式的改变而有所提升,人们逐渐产生了对信仰的独立判断。1517年,德国神父马丁·路德振臂一呼,号召人们自己读圣经,自己直接和上帝沟通,提倡“人人皆祭司”,尊重每个人对圣经的理解,一方面简化了宗教礼仪,同时也解放了人们对《圣经》的理解。人们不需要听从天主教会的繁文缛节的解释,我们自己对经文内容有自己的理解,能够满足内心需要就好了。路德的这个主张得到了迅速的相应,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声,才是理解《圣经》的最可靠的方式。

事实上,后来天主教也意识到了传媒技术的发展带个社会知识结构的变化,在1545年至1563年间召开的特利腾大公会议1963年至1965年的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上,都对教会礼仪进行了简化,更加尊重现代性给人们带给人们的影响。现代性带个人们知识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宗教简化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历史不可逆的过程。

鸡汤文真的很好吗(人们为什么摆脱不了)(2)

王阳明为“圣贤”确立内心标准

其实,相同的思想路径在中国依然存在。儒学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逐渐成为了“官学”,圣贤的标准也采用“是否当官”这个客观标准。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到王阳明时就直接发出“天理即人心”的呐喊,因此创造了“心学”。“心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关照内心的圣贤观,圣贤的标准不在于“是否当官”,而在于“人心”。这与马丁·路德强调的“人人皆祭司”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异曲同工。

鸡汤文真的很好吗(人们为什么摆脱不了)(3)

人类进化史就是从动物进化为上帝

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告诉我们,人类的发展的趋势就是“人越来越像上帝”。已经成为“上帝”的人,谁还可能听他人的说教?因此,晦涩难懂的宗教教理也就越来越没有市场。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书店中一些仁波切、堪布、格西、法师写的书,越来越鸡汤。而且,国内十分有名某位研究尼采出身的教授,近年来也开始热衷写鸡汤文,某位教授更是直接把《论语》讲成了心灵鸡汤,这并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这个时代使然。人们知识越来越丰富,对于学说结论会产生越来越差异化的理解,复杂系统的教导,已经鲜有人关心,碎片化的鸡汤文在尊重个人理解、激起内心回音上,提供了传统宗教所不能填补的空白。喜欢鸡汤文而抛弃经典背后的人们知识的丰富,你很难说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或许就是未来世界的精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