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夫人家都被姑苏的人抱走了(墓落溧阳虞允文)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轻易地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了后周的政权,他主天下后,有两个不成文的规定,一是对武将甚是忌惮,处处约束,对文臣较为宽容与宽松,甚有崇文抑武倾向这个规定宋朝历代君王一直遵循,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宋朝的中坚由唐朝的名族贵胄、五代军校出身的寒人向科举上进的寒士转换,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虞夫人家都被姑苏的人抱走了?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虞夫人家都被姑苏的人抱走了(墓落溧阳虞允文)

虞夫人家都被姑苏的人抱走了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轻易地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了后周的政权,他主天下后,有两个不成文的规定,一是对武将甚是忌惮,处处约束,对文臣较为宽容与宽松,甚有崇文抑武倾向。这个规定宋朝历代君王一直遵循,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宋朝的中坚由唐朝的名族贵胄、五代军校出身的寒人向科举上进的寒士转换。

另一是,因赵匡胤及其开国将领多为北方人,对南方人素不信任,于是有了“南人不相”的传统,然而这一传统常为历史现实打破。宋神宗首次破例欲任临川人王安石为相,邵雍等人闻知,借称洛阳闻杜鹃声,预言将有南人为相以乱天下。《邵氏闻见前录》有这样的记载:“(邵雍)治平间,与客散步天津桥上,闻杜鹃声,惨然不乐。客问其故,则曰:‘洛阳旧无杜鹃,今始至,有所主。’客曰:‘何也?’康节先公曰:‘不二年,上用南人,专务变更,天下自此多事矣’”。到了宋室南渡后,其现实不得不屡屡打破旧例,可是那些南人为相者并未如邵雍荒谬的预言那样,而且个个均是为国为君,竭诚致死的英才。

后人对此颇有感概,直至七百多年后清末张之洞还有诗一首,直指邵雍的自诩,其诗《读宋史》曰:

“南人不相宋家传,自诩津桥警杜鹃。辛苦李虞文陆辈,追随寒日到虞渊。”李虞文陆,作者自注云:李纲闽人,虞蜀人,文吉水人,陆楚州人,皆南人。张之洞所言自诩者自以为是,甚是荒唐,辛苦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张之洞所言的李纲、虞允文、文天祥、陆秀夫皆是人们心中的民族英雄。

这四位贤相均不是溧阳人,也未在溧阳任过官,然其民族气节却激荡着溧阳的时空,溧阳百姓人人都知其感天动地的英雄业绩。

在志书记载里,不见文天祥、陆秀夫两位贤相的经历中与溧阳有何交集,这李纲,县志在投金濑条目下收录了他歌颂史贞女的《投金濑有感》一首长诗,仅此而已。唯是虞允文在溧阳县志中有其一笔。

人们都基本了解虞允文的概况,资料显示,虞允文(1110—1174),隆州仁寿人,字彬甫,其先祖为唐初名臣虞世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及第。累迁礼部郎官。绍兴三十年使金,还奏所见,申言战备。金兵入寇,受命犒师,临危督战,获采石大捷。出为川陕宣谕使,与大将吴麟共谋进取,收复陕西数处州郡。屡反对和议,多未见纳。孝宗乾道元年任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旋复出为四川宣抚使。五年,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八年,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后再宣抚四川,病卒,享年65岁。

据传,虞允文病逝之后,皇帝命风水大师在全国各地寻了很多处风水宝地,仁寿玉屏山就是其中一处,但此地十分偏僻,皇帝念及虞允文的功劳,就将其赐给了老家在仁寿的虞允文。

现在虞允文墓,别名丞相坟,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虞丞乡丞相村西,距县城16公里,距眉山市32公里。墓冢高3.5米,宽11米,长20米,石砌拜台宽33米,长15米,宽1.3米。现存墓碑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知县何肇祥重立,高2.3米,宽1.8米,上书"宋丞相虞忠肃公墓,知仁寿县事何肇祥重建"。墓前辟建有仁寿虞公陵广场,广场上塑虞允文像。先为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乐山、眉山分家后,成为眉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墓地所在位置有一户宋姓人家甘愿为他守墓至今800多年。这些都是当下虞允文墓的情况,想当初虞允文墓葬肯定哀荣隆重。只是遗憾,笔者未找到相关的史书记载。

然而笔者阅读清·嘉庆溧阳县志后,大惊,因为县志中赫然写有:“雍国公虞允文墓在下庵村”,且言虞允文有住宅在社渚义巷。

笔者随即查阅溧阳市地图,在社渚镇向南三、五里有“宜巷村委会”,其西有“上安斗”、“下安斗”自然村。溧阳民政局施有道有书称:“据县志载,原名‘义巷’,后谐音写作宜巷。又《社渚乡志》载,此地亦称‘渔巷’,因筑东坝之前为渔民居住,晾网的地方,后雅为今者”。笔者倒以为还有这样的可能,早先,这里已为众多虞姓子民居住,村落以“虞巷”称之,后谐音演变为义巷。

今溧阳社渚、河口、河心一带有三十几个村落居住着虞姓百姓,皆称为虞允文的后裔,说虞允文曾居溧阳社渚义巷。然而这史书均不见记载,就是溧阳县志“始迁”、“流寓”篇中亦无虞允文之名。

再从虞允文的经历来看,《宋史》评虞允文“出入将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无二焉”。虞允文自进士及第后,出将入相,一直处于战事、政务一线,出入朝廷,力反割地,两次入川,刷新蜀政。并无闲暇之时,哪会跑到溧阳寓居,还在溧阳社渚义巷置有住宅呢?

笔者推测,或许在他进士及第之前,倒有可能。虞允文进士及第已有44岁了,他比后来有名诗人同榜的张孝祥、范成大、杨万里年纪都要大得多,中状元的张孝祥是23岁,进士范成大、杨万里分别是28岁、27岁。登科者年纪大者历史上有很多,例曾任过溧阳尉的唐朝诗人孟郊中进士就已46岁。然而他这把年纪,表示虞允文已走过人生历程一大半,那时他定已有了家室与子女,甚至孩子都大了,有的是将要谈婚论嫁的时候了。至于虞允文进士及第前何以及如何移居溧阳社渚义巷,定有许多故事,只是今天人们一概不知。

他在进士及第后,收拾行装,留下部分亲人,匆忙上任去了。后来他留下的儿孙在溧阳随寓占籍,开枝散叶,至今已传三十多世了。也许虞允文本人难属“始迁”、“流寓”之列,所以县志未予记载。这些推测尽管没有文字依据,甚至史载其有三子一女八孙,究竟三子中哪一支留了下来,因族谱不存,至今还难以查证。然而溧阳社渚、河口、河心一带有虞允文的后裔,历次县志编纂都是认可。这是最重要的证据,若无此,虞允文墓还真难落溧阳。

宜巷村西有下安斗村,实是县志所说的“下庵村”。下安斗村旁确曾有一块石碑,上书“大丞相虞允文公之墓”,碑上款为“民国廿年(1931)仲冬同重建”,下款为“飨保堂裔孙立”,墓已久废。由此可见,以前曾有过碑,后又有后裔重立。人们无法想象墓的最初是何样式,然而从延续下来墓碑下款书写格式,足见应是家族墓形式。

这样虞允文就有了两个墓,一个在他老家,四川省眉山市仁寿虞仁丞乡丞相村;一个在他居住过的家,江苏溧阳社渚镇义巷村(今宜巷村)。老家的墓是真的,也不能说新家的墓是假的。历史上名人有一个以上墓情况也常有,然而总有原因,总有区别。虞允文为何能墓落溧阳应该也是有原因的。笔者以为:虞允文病逝之后,皇帝曾命风水大师在全国各地寻找风水宝地,仁寿玉屏山只是其中的一处,应该还有多处,溧阳下庵村可能是另外的一处。老家的墓址是皇帝御赐,规格自然最高。而溧阳社渚虞允文的子孙认为老家墓址在千里之外,希望溧阳有家族墓,上辈墓址就在身边,可尽孝道,这样的要求合乎道义。可能朝廷也就默许了。或许当时朝廷也规定了要低调处理,所以虞允文在溧阳的墓葬具体细节尽皆隐去,不见记载。

人生细节为岁月磨平,历史情节为尘埃湮埋,虞允文墓葬详情隐于迷雾之中,人们难以找到具体的文字记载,难以连贯久远的记忆。然而有两样是永恒存在的,一是地,历史事件发生地址,尽管地貌会有所改变,地名也会有所演变,但地总还在那块地。一是人,尽管是人是代代相传,溧阳社渚虞允文后裔已传30多世,那遗传基因永远存在,遗传子民总还存在。虞允文墓落溧阳的依据就是这两条。

诗人杨万里有《虞丞相挽词三首》有句:雪山真将相,赤壁再乾坤。虞允文是我民族之魂,虞允文墓落溧阳是其后裔们的心愿,也是溧阳人深深地念着他的情感寄托。

2022.11.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