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责骂式的教育(打骂教育不是父母无能的表现)

“教你如何不打不骂培养好孩子、好妈妈不吼不叫也能培养好孩子、打骂教育是父母最无能的表现…等等”。

类似这样的文章,屏幕前的你是否有看过?回想一下,作为一名普通家长,你是否还记得看完以后的心情?是否有陷入“自责、懊恼、内疚、不安等焦虑的情绪?”

让我写下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我今天看了一位大咖级别的育儿博主的视频,视频的定义就是,打骂教育是父母无能的表现!看完以后,我的大脑开始思考她所提出的这个观点,我的结论是,我不能完全苟同!

父母责骂式的教育(打骂教育不是父母无能的表现)(1)

但不代表说,我鼓励父母对孩子进行打骂教育,我想说的是,打骂教育或许不是最优秀的教育方式,但它也不能用来形容是父母无能的表现。

我一直觉得凡事都是多面性的,没有一定的道理和绝对的结果,包括人也一样,不光有善恶之分。

那么养育孩子,到底是应该多夸他?还是要舍得打?

我认为,智慧的养育应该是多样化的,又或者说,要想养育一个好孩子应该恩威并施!

你们看,在过去爷爷奶奶那一辈,几乎都是大家庭,子女很多,我奶奶就生了七个。照顾都照顾不过来,所以溺爱的现象会比较少。

但是到了现在的新时代不一样了,那些一胎家庭,国家鼓励生二胎、三胎,他们都不愿意生。那么就会出现一个现象,家里所有成员的爱和关注,都集中在这一个孩子身上,加上生活水平提高,孩子会被照顾得很好,得到的爱只会增多不会少。所以很多家庭也会养出被溺爱的孩子,其实是很正常,有因必有果嘛!

父母责骂式的教育(打骂教育不是父母无能的表现)(2)

但我想说,无论你的孩子他多么多么的可爱,也不论你们全家人有多么的疼爱他,他有一天是不是会长大?离开家门,走向学校、走向工作岗位、走向婚姻,独立去面对社会和生活。

那当他走出父母和家人的呵护圈时,(爱他的环境)面对外面世界充满着各种未知性时(不爱他的环境)会发生什么?谁都不知道?

所以,父母给孩子的爱,我认为也需要是多样化的,才能让孩子发展出具备独立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的能力!

什么是多样化的爱?

“多样化?”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不单一、双面甚至有多面可能性!

打个比方,人性就是多样化的,所以我们不能够因为看到某些丑恶就丧失对人性的期待,当然也不要因为看到某些光辉,就认为人性可以很完美,任何一个人都是多面性的。

就像我前面所说的,当孩子有一天成长到要跳出父母给的呵护圈时,有一个问题是,孩子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

所以,父母要在爱孩子的基础上,要考虑到孩子将来会遇到不爱他的环境。因此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和教育更应该是多样化的。

父母责骂式的教育(打骂教育不是父母无能的表现)(3)

有一个孩子和父母逛超市,看到自己非常喜欢的零食,因为父母拒绝,孩子便大哭大闹,想用这样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并且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

如果你是父母,你会怎么做?

A类型父母:不希望孩子继续哭闹,通常便满足孩子的要求,解除了孩子的痛苦。孩子破滴而笑,这是一种心理给予。孩子有需求,父母及时满足响应。我把它称之为父母对孩子的甜蜜爱。

B类型父母:选择忽视孩子的哭闹,不予回应,但会陪着孩子,让孩子哭个够。这也是一种心理给予,孩子有需求,即使哭闹也不满足,只是陪着,最后让孩子知道,哭闹是不可以滥用的。我把它称之为父母对孩子严格的爱。

每个孩子都渴望爱!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要想能够健康的长大,你们觉得最少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曾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把刚出生的小猴子,从母猴身边带走,带到一个单独的房间,房间里面有两只假母猴,一只是用铁丝缠绕而成,但胸前安装了奶瓶,可以24小时提供小猴喝奶。另外一只不能供奶,但套了柔软的绒毛布。

铁丝假母猴可以解决小猴子的生理需求,绒毛布假母猴可以解决小猴子触感心理需求。

请你们猜猜,小猴子会更喜欢哪一只假母猴?

有一句话叫做“有奶便是娘,”那按照这个逻辑,小猴子肯定是喜欢铁丝母猴更多些,但实验结果却是,小猴子大部分的时间,都依偎在绒毛布母猴身上,只有饿得时候才会去找铁丝母猴,并且喝完后,又回到绒毛布母猴身上。

由此,哈洛得出了一个结论,爱源于接触,而不是食物。假如那个房间里只有一只铁丝母猴,小猴子肯定是活不好的。

这个结论也推翻了另外一位心理学家华生的育儿观。华生认为,只要满足孩子对于食物的需求,其实就是间接满足孩子对爱的需求,所以父母对孩子要少亲吻、少拥抱、即使哭也不能心软。这样的孩子就不会因为溺爱而不独立,难以成才。

华生用他自己三个孩子做实验,结果他的孩子有抑郁自杀的,有自杀未果,生下的孩子都是抑郁的。他的孩子恨他,并且认为是他把他们害成那样的。

这两个实验都表明,婴儿从出生那一天,就渴望得到父母的爱,这种爱不单单是生理需求,让孩子吃饱穿暖,更是一种心理营养,抚摸、拥抱、亲吻…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可或缺的,不可省略的、也不宜替代的。

我们常常说的“孩子的身心健康”很重要,如果孩子营养不够,或是营养过剩,那么他的身体很有可能会生病,这就是生理的问题。同理,如果孩子的心理营养不够,或是过剩,那么他的心理也很有可能会生病。

孩子的心智发展是从不成熟慢慢走向成熟,假如这期间父母只给予单一的一种心理营养(疼爱),当疼爱变成溺爱时,你认为孩子还能接受任何一句批评和吼骂么?

在我印象中,有两个孩子自杀的真实案例,我记得特别清楚,一个是在高架桥上,母子两人发生争吵,后来孩子直接跳桥身亡。另外一个是在学校,家长被老师请到学校,看到孩子后,上前就是几巴掌,结果母亲走了不远后,便跳楼身亡!

大部分人都赞同,是母亲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自杀。

我不否认,但我觉得还需要补充,导致他们自杀的原因,不光是当时母亲的教育方式,更是之前的教育方式就有误。

中国那么多的父母,能有几个能够做到不吼不骂养育孩子的?我相信有,但一定是少概率。要知道,我们只是普通的凡人。

吼骂孩子的父母多,但发生孩子自杀的事,也只是极小的概率。那为什么偏偏发生在你的家庭身上呢?

小的时候做错事,我的父亲没少打我,没少骂我,已至我从小就惧怕他,从来不与他分享我的心里话。

到后来每一次,当我犯错时,我的内心里就已经做好了要被父亲打骂的准备了。

正是父亲的打骂教育,让我在成长过程中不管遇到多少劫难(小学六年级时被别人诬陷,写情书给男生,后来被嘲笑和欺负。中学时被老师罚不让进教室上课,去跑操场,被同学嫉妒,遭受霸凌。工作第一年,坐公交车被小口滑包,把钱包手机都偷走。因为工作失误,被老板骂到哭……)我都勇敢的面对过来了,并且我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坚强。

我时常在想,如果不是因为父亲,我未必可以变得像如今这般坚信自己。

不管父母多么疼爱孩子,父母都做不到让社会所有人,所有事都对自己孩子善良。所以,如果孩子从小父母都不曾大声呵斥,或者打过一次,只会给孩子一种感觉“我在这个家里对每一个都很重要。”最终养出一个心理脆弱玻璃心的孩子。

父母责骂式的教育(打骂教育不是父母无能的表现)(4)

智慧的养育是恩威并施!

对孩子的爱不单单是表现在呵护上,更应该是在磨练上,狠下心来磨练孩子确实比呵护孩子难,所以才更需要父母的智慧和胆量。

郭德纲先生曾说过一句话:“我把儿子骂够了,出去就没人骂了!”他疼爱他的孩子,但该对孩子狠心时,也绝不含糊。事实证明,他的儿子也非常有教养。不像另外一个明星的儿子,把女同学打了,家长非但不管教还护着。典型的一个小恶霸!小错不悔改,等到犯大错时,法律来惩罚就迟了。

所以,我认为养育一个孩子,不能光表扬,但也不能总是打骂。打个比方,一个错误,反复出现多次,我认为父母就不能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

当孩子渐渐长大时,就要在给予他呵护疼爱的基础上,补充反面的内容,立威于孩子,训练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就是说,不能让孩子养成“明明做错了,但却说不得”的心态。

有一句话叫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对你有所收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