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年间李卫的权势有多大(雍正朝第一宠臣李卫)

李卫,是个奇人。

在影视剧中,他出身贫寒、孤苦无依,只能靠四处乞讨为生,由于聪慧机灵、能说会道,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四贝勒胤禛看中,成了贝勒府的一名小厮。

胤禛即位后,李卫作为“从龙之臣”,也开始得到重用,成了雍正手中整顿吏治、推行新政的“一把利剑”,也成了雍正心目中数一数二的宠臣、能臣。

可历史上真实的李卫,既不是叫花子出身,也不是一开始就追随雍正的“从龙之臣”。

他之所以能成为与田文静、鄂尔泰齐名的“三大名抚”,靠的,完全是自己过硬的实力。

雍正年间李卫的权势有多大(雍正朝第一宠臣李卫)(1)

一、雍正为什么喜欢李卫?

1、捐官出身、出手不凡

李卫,字又阶,1688年出生于江苏徐州丰县大沙河镇李寨的一个大户人家,是个货真价实的“富二代”。

从小就不差钱的李卫,一生最不爱干的事就是读书。

尽管家里汗牛充栋,可李卫连一本完整的《四书五经》也没学完,更别提考科举了!

眼瞅着李卫马上30岁,还进取无望,李家父母可急坏了,恰在这时,朝廷为了增加收入,推出了一项新政策——“捐资入仕”,说白了,就是只要交够钱,就能买到一个官职,跻身大清公务员行列。

1717年,李卫在父母雄厚的资金支持下,一跃当上了从五品兵部员外郎。

和一般的读书人相比,这个起点可以说相当高了(读书人入仕,刚开始只能从从七品或从六品的官做起)。

两年后,李卫又升任正五品户部郎中,主管银库。

在大多数眼里,李卫这种买来的官,只要不惹事、不干事,每月只负责按时拿钱就行了。

可李卫却不这样想:既然坐到了这个位置上,那就得有个当官的样子,就得拿出当官的成绩来!

很快,李卫的机会来了。

当时,有个亲王仗着自己的权势,私下指使亲信在收赋税时,每1000两抽取10两的“库平银”,明面上说是为了填补损耗,实际上全进了王爷自己的腰包!

很多人对此心知肚明,却碍于王爷的身份,不敢声张,唯有李卫天不怕、地不怕,在劝谏无效后,李卫干脆在走廊上放了一套柜子,上面写着“某王赢钱”的字样,摆明了就是要把这位王爷的丑行,公之于众。

这位王爷被弄得灰头土脸,再也不敢私收库平银了。

时任雍亲王的胤禛得知此事后,对李卫不畏权贵、敢作敢为的性格非常欣赏。

李卫,这个名字,就这么在胤禛心里扎下了根。

1722年,四阿哥胤禛即位为雍正帝,在怡亲王允祥的大力保荐下,李卫开始崭露头角,迎来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时代!

雍正年间李卫的权势有多大(雍正朝第一宠臣李卫)(2)

2、善管盐务、不负所望

刚刚坐稳皇位的雍正,迫不及待召见了李卫,俩人一番长谈之后,雍正当即欣慰地对云贵总督高其倬说:“李卫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官员,尔等应该极加爱惜、量才使用。”

不久,李卫接到委任状,他被升任为正四品云南盐驿道,主管云南的盐政。

自古以来,盐就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在“盐铁官营”的古代,盐的作用更加重要。

除了食用之外,盐税,还是国家财政,仅次于田赋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收入。

正因为此,历代有为君主都会将“盐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

雍正敢派“捐官”李卫,去管理盐政弊端丛生的云南,看得出来,他对李卫是非常信任的。

而李卫也不负所望,工作完成得非常出色,短短八个月的时间,他不仅补足了云南的盐政亏空,还增加了3万余两的利润。

雍正知道后,大为振奋,他在奏折里对李卫勉励道:“一切只管放胆去做,自有朕做主。”

1724年,年仅36岁的李卫升任云南布政使,一年后,李卫再次高升,升任从二品浙江巡抚,同时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兼管盐务。

雍正年间李卫的权势有多大(雍正朝第一宠臣李卫)(3)

浙江盐政与云南盐政不同,云南盐政的弊端在于吏治腐败、中饱私囊,而浙江盐政的弊端则在于官商勾结、私盐横行。

清朝有十几个盐区,按照规定,每个盐区的人不能跨区购买食盐。

李卫治下的浙江盐区,主要负责浙江、江苏、江西、安徽四个省区的食盐供给。

然而,当地老百姓却喜欢买价格更便宜、更便捷的淮盐。

私盐贩子嗅到了商机,便从淮地运来了大量的私盐,于是,浙江官盐的销量大大减少。

李卫虽然没读过几天书,但他在管理盐政、缉查私盐方面,是非常在行的。

李卫走马上任后,一面壮大缉私队伍的力量,一面私下走访,终于摸清了当地最大盐枭沈氏的底细,等一切准备就绪后,李卫一举将沈氏抓获,其他私盐贩子也纷纷望风而逃。

浙江盐区多年的弊病得以革除,浙江盐政重又出现了“食官盐者多,食私盐者少”的局面,盐税也比往年增加了整整2倍!

雍正皇帝大喜过望,很快便将李卫提拔为从一品浙江总督,还为他开了一个特例,允许他兼管巡抚事。

短短五年之间,李卫就从一个混吃等死的“捐官”,成为了手握实权的朝廷一品大员!

这种升迁速度,别说是在雍正朝,就是在整个大清朝,都是十分罕见的。

更令人艳羡的是,雍正对李卫的评价非常高,他对身边人说:“在天下所有的督抚里,朕最喜欢的只有鄂尔泰、田文静、李卫这三个人。”

“时天下督抚,朕于心关切者,鄂尔泰、田文镜、李卫三人耳。”——《清史稿》

雍正年间李卫的权势有多大(雍正朝第一宠臣李卫)(4)

3、侦查盗匪、修筑海塘

作为雍正的三大宠臣之一,李卫一生干了三件大事,除了缉查私盐外,他在侦查盗匪、修筑海塘等方面的成就,也同样令人瞩目。

1728年,雍正派李卫管理江南七府五州的盗贼案。

之所以派李卫来,是因为彼时江南一带匪乱横行,反清复明的活动也屡禁不止。

当地官员不仅不挟制管辖,反而与盗贼暗中勾结,肆意对百姓进行盘剥,他们好从中分利。

李卫接到任命后,并没有打草惊蛇,而是先派出亲信四处打探消息,最后发现江南督臣范时绎、按察使马世烆、游击马空北等朝廷官员,与贼首甘凤池的私交非常好,他们不仅将贼人奉为座上宾,还给贼人提供了大量的便利。

这个甘凤池武艺高强、为人仗义,早年间,他仗着手下人多势众,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朱三太子案",“朱三太子”落网后,甘凤池尤不死心,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起事。

弄清楚贼首的关系网后,李卫先奏请雍正,清除了朝廷里的害群之马,将他们罢官的罢官,流放的流放,而后借助漕帮的力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智取了甘凤池及其同伙。

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李卫就将匪乱横行的江南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难怪雍正当众夸赞李卫:“在天下所有的督抚里,要论缉捕盗匪,李卫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督抚中能察究匪类,惟李卫为第一,尔当仿效之”。——《清史稿》

除了整顿盐务、缉捕盗贼外,李卫在修筑海塘方面也有着突出的成绩。

由于浙江一带临海,所以每年都要修固海塘防御海潮,但浙江一带的海塘年年修、年年坏,花费的钱粮不少,但起到的作用却不大。

眼看着江浙一带的老百姓常遭水灾,雍正烦心不已,特地命李卫查勘海塘工程。

李卫经过多次实地勘察,一方面奏请雍正重新修订海塘的修固方案, 一方面带领乡绅自筹资金,以补朝廷拨款的不足,最后出色完成了任务。

靠着这些实打实的成绩,李卫不仅为自己挣来了口碑,还得到了雍正加倍的信任,雍正不止一次号召群臣向李卫学习,他说:“尔(李卫)乃国家伟器……岂止朕之功臣,乃朕之恩人也。”

1729年,李卫被调任回京,担任兵部尚书,加太子少傅衔,三年后又升任直隶总督,“命提督以下并受节制”。

此时的李卫,不仅是雍正眼中的“模范总督”,还是地方总督中地位最高的、权力最大的。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雍正眼中的第一宠臣,个性却十分独特,对此,有时连雍正都无可奈何。

雍正年间李卫的权势有多大(雍正朝第一宠臣李卫)(5)

二、李卫到底有多嚣张?

在雍正所有的宠臣里,李卫算是个性最特别、最张扬的一个。

他特殊的入仕经历,决定了他身上少了很多读书人的斯文和儒雅,而多了些江湖人的鲁莽和侠气。

一般人给皇帝写弹劾信,生怕被弹劾人知道,二人由此结下梁子。

可李卫写弹劾信,不仅不藏着掖着,还主动给被弹劾人抄送一份。

连雍正对李卫这种“骂人又气人”的行为,都看不下去了,所以,私下常常提醒他“不要孟浪”

李卫满口答应,可没过两天,老毛病又犯了。

在给上司高其倬汇报工作时,李卫不称官衔,直接称呼他为“老高”,还动不动就称兄道弟,高其倬乃堂堂进士出身,哪见过这阵势?要不是雍正嘱托要“极加珍惜”,高总督早把人给轰出去了!

除了对上司“不恭敬”,李卫对手下的人,也算不上宽厚。

史载李卫“骄慢凌人”、“矢口谩骂”,也就是说,李卫在人前相当傲慢,对看不惯的人和事,他张口就骂,而且专捡难听的骂。

所以,李卫在当官期间没少弹劾别人,别人也没少弹劾他,如果有几天雍正没收到弹劾李卫的折子,自己都觉得奇怪:“近日人颇谅汝,怨言未达于朕前”。

雍正朝三大宠臣,李卫一人得罪了俩

田文静曾弹劾李卫“爱嬉游”,李卫从此怀恨在心。

后来,李卫的母亲去世,田文静想趁机与李卫重修于好,结果被李卫大骂而归。

李卫觉得此举仍不解恨,还将田文静写的吊唁联扔到了厕所里。

二人的关系就此彻底破裂。

后来,李卫又出面弹劾鄂尔泰的弟弟鄂尔奇,彻底得罪了鄂尔泰。

毫不夸张的说,放眼整个朝堂,除了雍正皇帝,就没有李卫不敢弹劾、不敢得罪的人。

而雍正深知李卫的个性,他不仅未因此怪罪李卫,还常常私下出招,为李卫开脱。

得遇明君如此,李卫才会在雍正驾崩时,哭得肝肠寸断、晕倒在地。

雍正年间李卫的权势有多大(雍正朝第一宠臣李卫)(6)

三、李卫的最终结局如何?

1735年,雍正驾崩后,皇四子弘历即位,是为乾隆帝。

李卫即便能力超群,也未能逃过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命运。

乾隆即位之初,急需众位老臣的辅佐,所以,对李卫还算客气。

不仅让他继续担任直隶总督,还让他兼管河务,对李卫提出的各项建议也都能一一接纳。

比如,1737年,李卫在处理诚亲王护卫库克与安州百姓争夺土地一案时,秉公执法,处罚了库克,得到了乾隆的嘉奖,乾隆还特意赏了他团龙补服。

这个团龙补服到底有多尊贵呢?

这么说吧,在满清267年的时间里,只有五位汉臣获得过“赏穿四团龙补服”,就连张廷玉、曾国藩、李鸿章等名臣,都没有资格获得这项荣誉。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乾隆对李卫宠信有加,相反,他对李卫是一直猜忌的。

1738年12月的一天,李卫下朝后正与太监们说话谈笑,这一幕恰好被乾隆看到了。

本来这不是什么大事,可乾隆却上纲上线,下旨严斥李卫“结交内史、欲图谋不轨,著移交吏部议处”。

李卫粗枝大叶惯了,此刻就是长一百张嘴,也辩不清自己的清白了,又急又气之下,李卫急火攻心,很快引发了旧疾、不治身亡,他死时,年仅51岁。

也许是心存愧疚,李卫病逝后,乾隆不仅充分肯定了李卫生前的功劳,说他“有才能、能干事、把边关重地都治理得井井有条”,还撤销了对李卫的处罚,特意下令按总督礼祭葬,并赐谥号“敏达”。

"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清史稿》

至此,一代宠臣李卫,带着满身的荣耀,完美谢幕。

雍正年间李卫的权势有多大(雍正朝第一宠臣李卫)(7)

然而,谁能想到,四十余年后,乾隆皇帝又亲手毁掉了赐予李卫的一切荣誉。

据记载,乾隆第五次南巡至杭州西湖时,发现湖山神庙内供奉的“湖山之神”,竟是李卫及十三位妻妾的塑像!

本来,李卫在江浙一带禁私盐、捕盗贼、修海塘、复科举,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实事、好事,老百姓出于感恩,世代祭祀李卫,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乾隆见了这些塑像,心里很不是滋味。

自己贵为大清天子,功盖三皇,德披五帝,都没有百姓建庙祭祀,你一个小小的总督,竟越过皇帝、私自建庙,这也太不把天子当回事了!

愤怒的乾隆不仅立即命人销毁了李卫及妻妾的塑像,还反手给了李卫一个绝对差评:

“李卫这个人并不是什么公正无私的纯臣,他在浙江也没做过什么于国于民有益的事。他不过是仗着皇考的宠信,到处作威作福罢了,朕心善仁慈不追究他,他怎么还有脸托名立庙、永享祠祀呢?”

乾隆一句话,否掉了李卫的一切功绩,将李卫从干吏能臣变成了大清罪人。

可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如果李卫果真如此不堪,他的神位怎么能在西湖之畔,保留四十余年之久呢?

乾隆的刻薄无情,在李卫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雍正年间李卫的权势有多大(雍正朝第一宠臣李卫)(8)

总结:

对“雍正朝的三大宠臣”,乾隆实在说不上厚道。

其中,鄂尔泰死后十年,因受侄子牵连被撤出贤良祠;田文静死后七年,因其墓占了三尺帝陵扫墓御道,墓地被夷平;李卫死后四十年,被捣毁神像、毁了一切荣誉!

但,平心而论,李卫虽然不通文墨、大字不识几个,却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

不管是在云南当盐驿道,还是在浙江做巡抚、直隶做总督,他都兢兢业业,做得非常出色。

只不过他做官的方式与众不同,他个性张扬、不慕虚名,即便在勾心斗角的官场,也活得潇洒恣意、我行我素。

这样能干又不合群的李卫,雍正怎么会不喜欢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