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关于秦始皇的史料记载(资治通鉴故事十一)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帝国,秦王嬴政也升级成为“秦始皇”。从这一年起到公元前210年是秦始皇统治大秦帝国的时期,本期小编将带领大家一起回顾秦始皇统治下的大秦帝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后,自认为品德胜过三皇,功劳超过五帝,于是改称号为“皇帝”,皇帝的文告称“制书”,皇帝下达的命令称“诏书”,皇帝自称为“朕”。追尊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并颁布制书说:“从前君王死后,依据他生前的事迹行为定谥号,这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王,实在不应该。从今以后废除谥号制度。朕为第一个皇帝,后世依照顺序计数,称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于万世,无穷无尽地传下去。”

资治通鉴关于秦始皇的史料记载(资治通鉴故事十一)(1)

秦始皇剧照

第二年(前220年),秦始皇巡视陇西、北地,又登上鸡头山,途经回中宫回到都城咸阳。下令在渭水南岸兴建信宫,竣工后改名为极庙。从极庙修筑道路通往骊山,兴建甘泉宫的前殿,再修甬道与咸阳连接。又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各地的驰道。

资治通鉴关于秦始皇的史料记载(资治通鉴故事十一)(2)

秦驰道示意图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视东方的各郡、县,登上了邹峄山,刻立石碑赞颂秦朝的功德业绩。召集鲁地的儒家学士七十人,到泰山下,议论祭祀天地封禅之事。有的儒生说:“古代君主封禅,是用蒲草裹上车轮,避免伤害山上的土石草木;清扫地面进行祭祀,使用的席是用草编的。”每个人的想法很不相同。秦始皇认为他们的想法很难施行,由此便贬斥儒生。于是下令修筑车道,从泰山向阳的南坡一直到达顶峰,竖立石碑颂扬自己的功德;又从泰山阴面的北坡而下,到梁父山进行祭地仪式。祭祀天地的礼节与在雍城由太祝主持的祭祀上帝的仪式相同。而封藏都十分保密,世人不可能知道而记录下来的。秦始皇又向东巡游沿海各地,依礼祭祀名山大川与天、地、兵、阴、阳、月、日、四时诸神。然后向南登上琅邪山,非常高兴,在那里逗留了三个月,还修建琅邪台,立石碑颂扬功德,表明自己得天下民心。

资治通鉴关于秦始皇的史料记载(资治通鉴故事十一)(3)

琅琊台刻石拓本(局部)

起初,燕国人宋无忌、羡门子高等人,宣称世上有仙道、能解体升天的法术,燕国、齐国中怪诞不经的人都争相学习传授此术。从齐威王、宣王到燕昭王都相信这个说法,派人到海上去寻求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仙山。传说这三座神仙山在渤海中,距离人世间并不遥远。但是,只要人们将要接近时,船就被风吹走了。不过也有人曾经到过那里,诸位神仙及长生不老的药都在山上。等到秦始皇出游东海时,齐地的方士徐福等人都争着上书谈论海上神仙山的事,请求斋戒后,带领童男童女到海上去寻找。秦始皇于是派遣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但是他们到了海上后,都解释说因风阻拦返航了,并说:“虽然没有到达仙山,但已经远远地望见了。”秦始皇返还咸阳时,途经彭城,进行斋戒祷告祭祀,打算从泗水中捞出沉没的周鼎。于是派遣一千人潜入泗水中寻找,却始终没能找到。秦始皇又向西南渡过淮水,到衡山、南郡,再乘船渡江去湘山祭祀湘君。因遇到大风,几乎不能渡湘水。始皇问博士说:“湘君是什么神仙啊?”博士回答说:“据说她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埋葬在这里。”始皇大怒,派来三千名罪犯将湘山的树木砍光,使湘山只见红褐色的土,然后才从南郡经过武关回到咸阳。

资治通鉴关于秦始皇的史料记载(资治通鉴故事十一)(4)

徐福东渡

公元前218年,始皇帝再次巡游东方。从前,韩国人张良的父亲、祖父以上五代都曾做过韩国的丞相。韩国被秦始皇灭亡后,张良散尽千金家产,一心想为韩国报仇。当秦始皇的巡行队伍到达阳武县的博浪沙时,张良命令大力士用铁椎袭击秦始皇,但却误中了随行的副车。秦始皇惊恐万分,想抓住刺客却没抓到,便下令全国进行大搜捕十天。始皇帝于是登上芝罘山,刻石立碑颂扬自己的功德。不久又前往琅邪,途径上党郡回到了咸阳。

资治通鉴关于秦始皇的史料记载(资治通鉴故事十一)(5)

博浪沙的铁锤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帝巡游到达碣石,派燕地人卢生寻求仙人羡门,然后又在碣石山门刻石立碑颂扬功德。拆毁城郭,决通堤防。后来始皇帝巡视北方边境,从上郡回到咸阳。

卢生被派遣入海中寻求神仙归来,便上奏《录图书》,书中写道:“灭亡秦国的是胡人。”秦始皇于是就派遣大将军蒙恬率军三十万,向北攻伐匈奴。秦将蒙恬率领大军驱逐了匈奴,收复河套以南的地区,然后设置四十四个县。接着就修筑长城,依据地形,建筑险塞控制敌人,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长达一万余里。蒙恬于是又率军渡过黄河,占据了黄河以北的阳山,再向北连绵延伸。秦军风餐露宿在外十余年。秦始皇还下令让蒙恬负责修筑通道,从九原直抵云阳,挖掘山岭,填平峡谷,长达一千八百里,干了几年都没完成。

资治通鉴关于秦始皇的史料记载(资治通鉴故事十一)(6)

蒙恬北征匈奴

向北击退匈奴人后,秦始皇于次年下令向南攻打百越之地。为了组建南征大军,朝廷征召那些曾经逃亡的人、入赘到女家的男人、商贩等入伍从军,最终经过苦战,秦军攻取南越的陆梁地,设置了桂林、南海、象等郡。将罪犯五十万人迁往五岭戍守,与南越人杂居相处。

资治通鉴关于秦始皇的史料记载(资治通鉴故事十一)(7)

秦征百越之战示意图

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上书说:“以前诸侯各国纷争,以高官厚禄广泛招揽人才。现在天下已经平定,法令统一出自朝廷,百姓应当专心致力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读书人应该学习法令规章。如今儒生不学习现行的政策,而崇尚古代,以此非议朝廷,指责社会,惑乱民心,不依法令教导民众;听到命令一下达,就根据自己的学说妄加评论,入朝则口是心非,出朝则高谈阔论,夸耀自己的学说以扩大影响,标新立异以显示自己的高明,率领群众制造谣言以此诽谤国家的法令。这种情况如果不禁止,将会造成君主的权势逐渐下降,结党营私将会在民间蔓延。只有严加禁止才有利于国家!我请求皇上命令史官将所藏秦国史籍之外所有的史书一律烧毁;除了博士官依职责所藏图书之外,凡私藏《诗》《书》及诸子百家书籍的人一律送到郡守、郡尉处烧毁;有敢于相聚谈论《诗》《书》的人处死刑;以古非今者诛杀九族;官吏知情不报与其同罪。命令下达三十天,还不烧毁私自藏书的,脸上刺字,罚筑长城。不烧毁的只有医药、占卜、农作物种植的书。如果有人想学习法令的,拜官吏为师。”始皇批示说:“可以。”于是,大批先秦时期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其后,侯生、卢生相互议论讥讽秦始皇,不再为他寻找长生不死的药,便逃亡而去。始皇知道后勃然大怒,说:“卢生等人,我尊敬他们,赏赐也十分丰厚,现在竟敢诽谤我!那些还在咸阳的儒生,我派人去查问他们,还有没有人在制造谣言扰乱百姓。”于是派御史对每个儒生进行审问。儒生们相互检举揭发,始皇帝亲自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都活埋在咸阳。并告知于天下,以警戒后人,还有的人被惩罚到边疆戍守。始皇帝的长子扶苏劝谏说:“那些儒生们都诵读经书效法孔子,现在您却要用重法惩罚他们,我担心天下不安宁。”始皇大怒,便派扶苏到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

资治通鉴关于秦始皇的史料记载(资治通鉴故事十一)(8)

焚书坑儒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咸阳城里人口太多,而且先王的宫廷又都显得窄小,于是,便令人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建造宫殿,先建前殿阿房宫,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殿上可容纳一万人,殿下可竖立五丈高的大旗,周围架起阁道通行车马,从阿房宫的前殿下直达南山,以南山的顶峰作为宫阙的标志。又建筑复道,从阿房宫渡过渭水河连接咸阳,以此象征天上的北极星与阁道星相连,横穿银河抵达营室星。征发判处宫刑和因犯罪服刑罚劳役的罪犯七十万人,分别建造阿房宫和骊山秦始皇陵墓。并开凿挖掘用作棺椁的北山石料,砍伐蜀地与楚地的木材,全部运到这里;在关中共计兴建三百座宫殿,在关外建造四百座,于是在东海边的上朐界内竖巨石,作为秦国的东方大门。又迁三万家民户到骊邑,迁移五万家民户到云阳,他们全都被免除十年的赋税和徭役。

资治通鉴关于秦始皇的史料记载(资治通鉴故事十一)(9)

秦阿房宫遗址

方士卢生劝说始皇帝说:“世间,皇帝经常要秘密出行,以躲避恶鬼。只有避开恶鬼,神仙真人才会到来。希望陛下居住的宫殿不要被别人知道,然后才能得到长生不死的药!”始皇说:“我羡慕真人!”于是自称“真人”,不再称“朕”。并命令咸阳周围二百里内二百七十座宫殿楼阁之间用复道、甬道相连接,各宫殿以深帷大帐、钟鼓乐器与美女充斥其间,各自安排的位置记载登记,不得迁移。始皇行幸所到之处居住下来,有透露消息的处以死刑。始皇有一次来到梁山宫,从山上看见丞相随行的车马众多,心里很是不高兴。宫中宦官有人将这事告诉了丞相,丞相知道后随即减少了车辆马匹。始皇愤怒地说:“这一定是宦官泄露了我说的话!”于是进行了审问,但没有人承认。秦始皇命令将当时在场的人全部杀掉。从这以后没人再知道始皇在什么地方,群臣奏请始皇裁决的事,都聚在咸阳宫等候。

资治通鉴关于秦始皇的史料记载(资治通鉴故事十一)(10)

阿房宫复原图

公元前211年,有陨石坠落在东郡,有人在陨石上刻字说:“始皇死去而土地分。”始皇便派御史审问追查当地的人,但没有人承认此事是自己干的,于是下令将居住在陨石附近的人全部诛杀,并焚毁了那块石头。

资治通鉴关于秦始皇的史料记载(资治通鉴故事十一)(11)

“祖龙死而地崩”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出巡,左丞相李斯随从前往,右丞相冯去疾留守都城。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他的小儿子胡亥最受疼爱,请求随同出游,秦始皇答应了。巡行到平原津,秦始皇病倒了,便命令中车府令及掌管符玺事务的赵高写诏书给长子扶苏说:“回来办理丧事,到咸阳后安葬灵柩。”诏书已经封好,放在赵高处,还未交给使者送出。秋季,七月,丙寅日,始皇驾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李斯因担心始皇死在都城外,诸公子会与天下百姓乘机作乱,于是就把消息隐瞒下来秘不发丧,将棺材放在辒凉车中,由始皇帝生前所宠信的宦官陪乘。每到一个地方,照例进呈饭食、百官参奏政事与过去一样。只有胡亥、赵高及宠信的宦官五六个人知道秦始皇已经去世。

资治通鉴关于秦始皇的史料记载(资治通鉴故事十一)(12)

秦始皇病死于沙丘

最初,秦始皇尊重宠爱蒙氏兄弟,特别信任他们。蒙恬在外带兵任大将,他的弟弟蒙毅在朝中通常参谋国事,被称为忠信之臣,因此那些将军与丞相都不敢与他们争高低。赵高一出生就被阉割了,始皇帝听说他有力气,又通晓监狱的刑法,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让他教胡亥学习审理案件。胡亥非常宠信他。赵高犯罪,始皇帝派蒙毅处理他;蒙毅认为依据法律赵高应处于死刑。始皇认为赵高办事机敏,便赦免了他,恢复他原来的官职。赵高平素受到胡亥的信赖,又怨恨蒙氏兄弟,便借机劝说胡亥,请他诈称始皇的命令诛杀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听从了赵高的计谋。赵高说:“如果不与丞相商议,恐怕办不成这件事。”随即与李斯见面说:“皇上赐给长子扶苏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定立太子,你和我说了就能决定此事,你看怎么办?”李斯说:“这说的都是亡国的话呀!此事可不是我们臣子之间可以议论的啊!”赵高说:“您的才能、谋略、功劳、无怨恨及得到长子扶苏的信任,这五点与蒙恬相比如何?”李斯回答说:“我不如蒙恬。”赵高又说:“如果是这样,一旦长子扶苏即位,必然要任用蒙恬为丞相,您最终得不到封侯而荣归故乡的结局已是明摆着的事了!而胡亥仁慈厚道,可以作为皇帝的继承人。希望您慎重考虑,决定此事!”丞相李斯听后认为赵高说的有道理,便与赵高合谋,谎称接受了始皇的遗诏,定立胡亥为太子。

资治通鉴关于秦始皇的史料记载(资治通鉴故事十一)(13)

赵高、李斯密谋拥立胡亥

又写了另一诏书给扶苏,历数他没有能力开辟疆土,创立功业,却使大量的士卒伤亡,并且多次上书诽谤朝廷,日夜怨恨不能回咸阳当太子,作为将军蒙恬也不纠正扶苏的过失,还参与谋划,一起赐死,把兵权交给副将王离。扶苏接到诏书,哭着进了室内,准备自杀。蒙恬劝他说:“陛下在外,并未确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守卫边境,公子担任监军,这可是天下的重任啊。今天仅派一个使者忽然来到,我们就要自杀,怎么能知道这不是欺诈呢!等我们奏请之后确定是否真实,再去死也不迟。”使者多次催促他们自尽,扶苏对蒙恬说:“父亲赐儿子死,不必再请示什么了!”随即自杀。蒙恬不肯去死,使者把他交给官吏,囚禁在阳周,改派李斯的舍人为护军,然后回来报告李斯和赵高。

资治通鉴关于秦始皇的史料记载(资治通鉴故事十一)(14)

公子扶苏剧照

胡亥听说扶苏已经死了,想将蒙恬释放。恰巧蒙毅替秦始皇出外祭祀祈祷山川神灵回来。赵高对胡亥进谗言说:“始皇帝打算选拔贤能确立你为太子已经好久了,而蒙毅规劝他,认为不可以。不如将他杀了!”于是将蒙毅囚禁到代郡。巡视的皇家车队从井陉到达九原,当时正是酷暑季节,辒凉车内的始皇帝尸体已腐烂发臭,胡亥等人命令随从官员在车上装载了一石鲍鱼,利用臭鱼来迷惑混乱尸体的臭味。从秦直道到达咸阳后才正式发布治丧的公告。太子胡亥继承了帝位。

资治通鉴关于秦始皇的史料记载(资治通鉴故事十一)(15)

灵车载咸鱼

秦二世胡亥想要杀掉蒙恬、蒙毅兄弟。二世的侄子子婴规劝说:“赵王赵迁杀了名将李牧而用颜聚,齐王田建杀了世代忠臣而任用后胜,最终使国家灭亡。蒙氏兄弟是秦国的大臣和谋士,而陛下却要把他们一下子杀掉。杀掉忠臣却要立节操品行不端的人,这样做对内失去群臣的信任,使在外地将士们失去斗志啊!”秦二世根本不听其劝告,于是下令杀了蒙毅和内史蒙恬。蒙恬说:“从我的祖先直至他的子孙,为秦国建功立业已经三代了,如今我率领三十多万军队在外,虽然身被囚禁,还有势力进行反叛。然而我知道必死无疑却还要遵守道义,是因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帝的恩德啊!”于是吞药自杀身亡。

资治通鉴关于秦始皇的史料记载(资治通鉴故事十一)(16)

蒙恬剧照

(以上是本期内容,如果您喜欢,欢迎点赞、评论和关注,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