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童年的经历还有一生的经历,萧红我和祖父的园子

1911年6月1日,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和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笔名萧红、悄吟等。1942年,一代才女病逝于香港,享年31岁。


萧红童年的经历还有一生的经历,萧红我和祖父的园子(1)

来自360图片,致谢

“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边.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这是《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中的一段文字,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快乐又幸福的女孩。


萧红童年的经历还有一生的经历,萧红我和祖父的园子(2)

祖父给了萧红童年生活难忘的温暖记忆,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是作家萧红长篇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的节选。其实这是萧红“半生尽遭白眼冷遇”,仅存的一丝温暖记忆。

不幸幼年丧母,又遇时代动荡。萧红的父亲名叫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萧红八岁时,母亲姜玉兰病故。同年,父亲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幸亏,祖父张维祯很疼爱萧红,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带她种菜,还教她读古诗词,可以说是祖父给了萧红童年生活难忘的温暖记忆,萧红的童年生活还算比较幸福。

抗婚叛离家庭,一生颠沛流离。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王廷兰之子王恩甲。1926年萧红以优异的成绩小学毕业,当时由于家道败落,生活困顿,父亲逼婚,导致她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在第一女中,萧红就在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参加了抗日爱国运动,并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父亲反对,毅然背叛家庭,逃婚来到北平,并进入女师大附中读书。


萧红童年的经历还有一生的经历,萧红我和祖父的园子(3)

1927年,萧红考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读书,喜爱绘画和文学。

1931年2月初,未婚夫王恩甲追到北平,3月中旬,两人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后来又与王恩甲在道外十六道街东兴旅顺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王恩甲不辞而别。据说,王恩甲可能也是没有经济来源逃离的,也有说可能是遭到了意外。总之,在这期间,怀有身孕的萧红生活困顿,失去经济来源,连住旅馆的钱都没有。也是在这期间遇到萧军,在他的资助下,分娩生下一个女孩,由于无力抚养,孩子送人,但不幸的是孩子送人后不久便夭折了。后来,萧红与萧军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上时代的动荡不安,他们也疲于奔命。

恋爱失去自我,身心受伤太深。当时的报社记者萧军救出了怀孕的萧红,萧军发现了萧红写作上的天赋,萧红也感激萧军的英雄救美,两人虽然积蓄不多,却开始了为期几年的夫妻生活。这时期萧红萧军两人合作出版了散文集《跋涉》。东北战乱,两人辗转到了上海,结识了鲁迅。在鲁迅的指导下,萧红的才气逐渐显露。萧红出版了她的成名作小说《生死场》。萧红萧军两个人的感情在文学史上是一段凄美而又浪漫的佳话。但是萧红萧军之间的隔阂是怎样越来越大直到最后分道扬镳了呢?


萧红童年的经历还有一生的经历,萧红我和祖父的园子(4)

萧红与萧军,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萧军其实是个处处留情的人,两人同居五年多,他在感情上的旁逸斜出,每次都戳得萧红流血、颤栗。在上海期间,他们经常为此争吵,萧军脾气暴烈,有时竟将萧红打得鼻青脸肿。他自己可以处处留情,但骨子里却不能原谅萧红的过往和现在,和萧红相处开始就没打算让萧红做自己的终身伴侣,在他的眼里,萧红身上有污点,不安分,不适合做他的妻子,他一次次对她家暴,冷落,白眼,但萧红一次次选择了原谅。1936年,萧军的新恋情令萧红满腹愁郁,萧红黯然自伤:我不是少女,我没有红唇了。我穿的是厨房带来油污的衣裳。萧红终于看清了自己的这段感情,再也无法容忍了!1938年初,两萧与端木蕻良等作家前往临汾,又到西安,萧红发现自己怀孕了,仍坚决与萧军分手。她对聂绀弩倾诉:自己依然爱萧军,但做他的妻子太痛苦了,忍受屈辱太久,我不知道你们男子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妻子做出气包,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妻子不忠实。可怜的萧红把自己当做别人的妻子,人家又何曾拿出真心对待她!

患上结核,缠绵病榻,命丧庸医。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 26岁的萧红结识了东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互生好感,随之相恋相爱。次年,两人在武汉结婚。不幸的是,萧红在武汉没有觉察到自己已患上肺结核,仍忘我地投身于革命活动,失去了最宝贵的医治时间。1939年,与端木蕻良又飞抵香港,参加香港分会、纪念鲁迅先生六十岁诞辰等一系列活动。


萧红童年的经历还有一生的经历,萧红我和祖父的园子(5)

1939年,与端木蕻良来到香港

民国三十一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为喉瘤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身体衰弱。次日,萧红精神渐复,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民国三十一年1月21日,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被送进红十字会在圣提士反女校设立的临时医院。1月22日上午,萧红病逝,享年31岁。

值得指出的是,在1931-1941年间,萧红共写了一百多万字的作品,一年十万字,这对于这位疾病缠身、怀孕生子、贫寒交困、备受情感纠葛的青年女性何其不易。而且,在她最后三四年和端木生活的时光里,她写下了《呼兰河传》、《小城三月》、《马伯乐》(未完成),这是她一生中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萧红31岁就香消玉殒,否则,也许能留给世人更多的文学作品吧!

每当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总是为萧红叹息,内心有一种深深的忧伤,总想把课文背后的故事告诉处在青春期初期的女孩子。想跟女孩子们说:女孩,请一生都要学会爱自己。


萧红童年的经历还有一生的经历,萧红我和祖父的园子(6)

女孩,请一生都要学会爱自己

学会与父母、与家庭和解,便是爱自己。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萧红的父亲完全是按照当时门当户对的观念给她定的亲,王恩甲首先出身官宦人家,在当地很有名望,他自己也是师范学校毕业,长相英俊潇洒,完全配得上萧红。但萧红当时由于接触了革命进步思想,非常叛逆,为了抗婚,也为了和她的封建家庭分庭抗礼,她选择了离家出走,也选择了一条终生凄苦的道路。作为她的父亲即使有浓厚的封建思想,我觉得放在那个年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深入人心,在骨子里,他应该是爱自己的女儿的,所谓“虎毒不食子”,谁也不会把自己的孩子往火坑里推。


萧红童年的经历还有一生的经历,萧红我和祖父的园子(7)

学会与父母、与家庭和解

如果萧红能坐下来和父亲促膝长谈,也许他的父亲可以改变自己的观点,即使不能改变,作为子女,婚姻大事,多听听父母的意见,对自己还是很有好处的,我们都知道,得不到父母家人祝福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门当户对是亘古不变的定律,多少事例都可以证明这个说法。最起码以萧家和王家当时的情况,萧红完全可以有一个风风光光的婚礼,也可以和他的夫君琴瑟和鸣,琴棋书画,不会一生漂泊,流离失所,穷困潦倒,香消云陨。作为今天尚处在青春期初期十多岁的女孩,千万不要像萧红那样,在生活中一定要多听听父母的建议,学会和父母沟通,更不能动不动就离家出走,外面的世界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美好,它甚至很多时候是丑恶的、黑暗的,失去经济来源的女孩,想在外面生存,是难上加难,这个年龄正是在学校里接受良好教育的大好时光,父母的爱往往是深沉的,是长远的,哪怕生活中真的缺少爱,也希望你们能学会与父母和解,与家庭和解,这才是真正的爱自己。


萧红童年的经历还有一生的经历,萧红我和祖父的园子(8)

作为女孩,在生活中要自强、自尊、自立

作为女孩,在生活中要自强、自尊、自立,如果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恋人身上,失去了自我,是得不到幸福的。就拿萧红来说,放在那个时代,她接受的教育,完全能在社会上立足,可惜的是她选择与王恩甲同居,继而怀孕;去上海后,她得到鲁迅提携,文学才华完胜萧军,完全可以及时止损,尽快脱离萧军,独立生活不成问题,可是在多次遭家暴出轨后,还是选择与之继续生活,期望对方能改变,这得有多么地缺爱、缺独立!

所以,在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时候,我和孩子们聊了很长时间萧红的故事。她的一生尽管有时代的烙印,但我希望孩子们能从她的故事中领悟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女孩子一生都要学会真正地爱自己,也希望男孩子能学会尊重女性,对女性负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