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花不怕晒(小时候忘记晒的小红花)

小红花不怕晒(小时候忘记晒的小红花)(1)

小红花不怕晒(小时候忘记晒的小红花)(2)

(腾讯公益供图)

小红花,在很多人童年回忆里是特定场景下“激励”的具象表达。“攒小红花”也随之成为汇聚正向反馈的习惯。

人们能记得墙上贴满小红花时的满足,也能细节准确地描述收到第一朵小红花的瞬间。

小红花不怕晒(小时候忘记晒的小红花)(3)

文|宋亦

“第一朵小红花是上幼儿园拿到的。那周吃饭吃得很棒,带去的小动物手工大家都喜欢......周五放学前,老师发了小红花给我。爸爸把小红花贴在客厅电视机旁的墙上。”一位96年生网友回忆道。

那朵小红花,是幼儿园老师用剪刀从红纸上剪出来的。小小一朵,比网友当时的小巴掌大一点,却让她至今记得那一瞬。

“毕业后再次收获全新体验的第一朵小红花是在网上。”这朵小红花来自腾讯公益,由5个花瓣组成,每个花瓣都是个红彤彤、圆鼓鼓的爱心。腾讯公益上的小红花也可以攒起来,根据网友的公益行动更新数量。

还记得你做好事得过几朵小红花吗?

来腾讯公益,看看你有几朵小红花!

领取你的小红花头像,戴上微信头像晒一晒

小红花不怕晒(小时候忘记晒的小红花)(4)

扫描海报二维码,领取小红花微信头像

小红花不怕晒(小时候忘记晒的小红花)(5)

南方人物周刊的微信头像今天也戴上了自己的小红花。

读者亦可选择有数字的小红花戴在微信头像上,晒到朋友圈,在腾讯公益分享自己攒下多少小红花,看谁是第一名。童年比赛攒小红花的感觉在互联网重现。

互联网公益之路的小红花,背后是许多具体的故事。杨睫的第一次花开源于支教。

小红花不怕晒(小时候忘记晒的小红花)(6)

初见:第一朵花开

自入大学,支教念头就在杨睫心里不断升起。她明确地想做长期支教,但囿于学业和时空距离,一直无法成行。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大四那年,她在网上发现了乡村小学线上音乐课的长期支教的信息。

“从小学音乐,特别喜欢。对小学老师印象最深的是某节音乐课上,老师在教唱歌。印象很深不是因为学到了什么,而是明显地感觉到那一分钟我很开心、快乐。那是全新的一分钟。”杨睫谈起上音乐课的原因时,语气轻快、舒畅,仿佛再次把那一分钟的奇妙透过时间隧道,拽到了当下。

杨睫想把这“一分钟”分享给更多的人,“希望我作为老师,也能给小朋友那样的一瞬。以后他们想起时,也曾拥有简单又快乐、惊喜的一分钟。”因为那一分钟,杨睫找到了感受快乐的新通道。

想法走入现实,一周一节的线上音乐课开启。做了大量准备功课、最终通过筛选成为这堂音乐课教师的杨睫,从第一次打开连接课堂那端的摄像头后,“开启一场在旷野上的探索”。

小红花不怕晒(小时候忘记晒的小红花)(7)

大学的杨睫在田野中 (图源:受访对象供图)

探索交织着未知与惊喜。

物理上的天然距离让杨睫很快察觉到互动的障碍。她与学生靠摄像头连接,“刚开始看不清后排学生,互动多的一般就是前几排。”但一种新的默契在缓慢生长。上课次数多了,杨睫发现,虽然依旧看不大清后排学生的脸,但观察学生轮廓、肢体习惯、动作细节也能辨认是谁,随之逐渐开始了有效互动。

惊喜还发生在杨睫与其他老师的接触中,“另一个给我很大帮助的人是他们班主任老师,课后经常发来学生的照片和小视频。”通过摄像头和屏幕,孩子们的独特鲜明的个性,依靠丰富立体的画面,源源不断地抵达到杨睫这端。

这个班的孩子和杨睫互相陪伴,度过了两年半,“开始是想先上一年。结果一年之后,跟孩子们熟悉了,就想看他们的成长、变化,也有更多想分享的内容,就继续下去了。后来建立了友谊,就会想带他们毕业,见证他们从刚进入小学到走出小学。”

她看着屏幕那端孩子的变化,也细细感受着自己的变化。“很明显就是责任感、成就感增强。虽然是线上支教,但我的课被班主任老师郑重排到平常的课表里面。”

上课有时会跟其他安排冲突,也有偶感疲倦的时刻,杨睫却清晰地发现自己从没想过中断上课,“课堂反馈真的很好,小孩会给你很强的互动氛围和成就感。每次课前打开摄像头,麦还没调试好,所有人一看到你就挤到屏幕前,跟你挥手打招呼,真的是每次。”

这些在回忆里高清存储的画面、场景,让杨睫通过互联网,在支教中,通过互联网开出内心的第一朵花。这朵花,也激励着她探索攒下更多花的前路,将更多“一分钟”扎实种在更多人心里。

持续关注支教的她,偶然在腾讯公益乡村教育板块看到面向乡村学校的艺术类课程——“乡村百灵合唱团”项目,“让孩子发现与世界连接的新渠道,是有意义的事。”杨睫觉得这种项目可以再多一点,借互联网连接更多人,让关注与念头变成行动。更多远方小朋友能感受音乐的美好,进入韵律与节奏建构的世界。”

小红花不怕晒(小时候忘记晒的小红花)(8)

(图源:腾讯公益平台上的乡村百灵合唱团项目)

其实,为了吸引更多人参与并感受公益,腾讯公益还设置了用户特有的小红花荣誉体系,让用户拥有自己的公益行为记录。

小红花不怕晒(小时候忘记晒的小红花)(9)

杨睫的小红花(图源:受访对象供图)

存在于社交场域的相似善意,一如每个用户在腾讯公益拥有的小红花。如果用户将小红花晒出来,吸引来的事物或许出乎意料。

小红花不怕晒(小时候忘记晒的小红花)(10)

连接:晒出小红花

保持每年一次短期支教的熊盼,在朋友圈晒出支教的上课场景后,延展出奇妙连接。

过去四年,熊盼每年一次短期支教,基本上都是为期一周。开始支教的契机也偶然——在朋友圈看到朋友转发的短期支教志愿者招募。工作原因,短期支教刚好匹配她的时间。但在接触到这个机会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她在思考支教课程到底要讲什么内容,尤其是这种短期支教怎么才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些东西,期间也在断断续续准备内容和请教经验。

走出第一步,第二步就会自然出现。慢慢地,在结合工作熟悉且擅长的领域,各路朋友的经验分享,自身感兴趣的内容后,她像那种人工挖出地下藏着的水源一样,一点一点摸索到适合短期支教的内容——特色汉字课,经专门研究汉字绘本的朋友提供专业指导后确定的。

汉字课定位于兴趣激发,内容体量适合短期支教。同时,熊盼也想把新兴前沿的内容带过去,试图尝试敲碎一点点物理距离在孩子们与日益变化的世界间形成的间隔,让不一样的光亮透过这缝隙,细细碎碎地洒在他们头顶,落入眼睛,游入心里,“隐隐”陪伴。

老师在课上带着学生入门。学生通过一堂课了解汉字的新学习方法,理解思维。之后孩子们运用就看自己的喜好。有些孩子会因为这堂课产生浓烈兴趣,像“跳进兔子洞的爱丽丝”一样,延展对汉字乃至对文学的庞大好奇。

小红花不怕晒(小时候忘记晒的小红花)(11)

同学在绘画课上 (图源:新华社)

熊盼去支教后,神奇的连接再度建立。一天课后,她在朋友圈发了给孩子们上汉字课的照片。照片发出不久,熊盼在工作中认识的一位做原创汉字绘本开发的创始人看到后,马上给她发来私信,表示想给学校的孩子们送一批汉字绘本,让他们在课后依然可以继续自主与汉字保持更深更紧密的联系和“对话”。

离开学校前一天,从南京寄来的一箱汉字绘本经熊盼之手被送到小学。熊盼与这位绘本开发者的联系也开始变得紧密起来。

每年一次的汉字课支教,熊盼开始向那位创始人反馈学生们对汉字课的真实感受和需求,为绘本提供优化方向与建议,提高绘本与学生的适配度。与创始人细细密密的沟通中,熊盼也不断发现丰富自己这堂课的内容和灵感,也在其专业判断的帮助下不断提高整体课程的专业性。

因为朋友在朋友圈转发支教招募链接,熊盼得到了短期支教的机会。因为支教晒出课堂上的“花开”,熊盼与汉字绘本创始人产生了新的连接和碰撞。丰富的个体存在着广泛的差异性,但又因美妙的相似性而连接。

小红花不怕晒(小时候忘记晒的小红花)(12)

同学和老师在户外互动(图源:新华社)

看见相似性,个体之间的连接便多了一重可能。因此,基于公益这一相似性的小红花不怕晒。甚至,微信头像上戴的小红花数字的具体化,亦可激发群体分享的想法。当越来越多小红花出现在太阳下,也能通过共振发挥巨大的能量。

小红花不怕晒(小时候忘记晒的小红花)(13)

共振:终聚花海,奔流而往

万物生长靠太阳。而从物理更具象、更细微的角度看,也可以理解为万物生长靠共振。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叶绿素与某些可见光共振。因为共振,大部分植物便能在阳光下通过光合作用茁壮生长。此外,人的大脑进行思维活动时产生的脑电波也会发生共振现象。信息的交流,也离不开共振。

共振也存在于腾讯公益,用户获得的小红花,在阳光下、风中摇曳,在社交传递公益信号。接收到信息的个体连接、携手,相聚星火,同频共振,激发出磅礴力量,一路向前。通过阳光下的“小红花”联系的,有孤寡老人和文化博主,有乡村儿童和百万大V。

2022年9月,新榜联合腾讯公益推出的《自媒体人公益传播观察》报告,凝聚了120个自媒体、4亿网友和30万朵小红花的故事。千万朵小红花汇聚,共振。

数百个自媒体中,有的关注乡村孤寡老人:自媒体账号“夜听刘筱”在湖南拍摄了一位盲人老王的故事视频;“真实故事计划”以文字记录了一位女生为两千多位农村老人拍遗照,向屏幕另一端的人们呈现老人对孤独和遗忘的恐惧。

网友们在视频和文字中连接,看见并了解平常生活中不曾注意的群体,而后慢慢在腾讯公益上关注乡村孤寡老人相关项目并捐出小红花。其中“暖暖夕阳微笑一餐”(信息来源:腾讯公益)便是相关项目中的一个,目前已有超过35万人参与其中。公开信息显示:该项已服务老人超过1200人。从想法变成现实,网友们汇聚星光,驱散孤独的清冷,真切温暖了老人。

小红花不怕晒(小时候忘记晒的小红花)(14)

(图源:腾讯公益平台上的暖暖夕阳微孝一餐)

从连接、共振到改变,小红花是现实中个体善意的媒介延伸。

共振也发生在乡村孩子的阅读上。《自媒体人公益传播观察》报告梳理的“自媒体募捐影响力榜”中捐款数量最高的自媒体夫妇“馒头说”和“石榴婆报告”已持续捐书四年。两年前,他们的捐书行动在“满天星公益图书馆”公益项目(信息来源:腾讯公益)支持下往更专业的方向走去,打造了专属公益关联计划“汤圆读书会”(信息来源:腾讯公益)。公开信息中,已有超1.8万人实际行动支持了“汤圆读书会”

小红花不怕晒(小时候忘记晒的小红花)(15)

(图源:腾讯公益平台上的汤圆读书会公益计划)

通过自媒体扩大公益影响力的内容创作者,将小红花背后的故事具体地“晒”出来。更多真实故事从私域转向公域,连接更多个体。来自不同个体的小红花缓缓流出,汇聚花海,同频共振,奔流而往。

小红花不怕晒(小时候忘记晒的小红花)(16)

回响:小红花还复来

当小红花奔流而往,小红花的“回响”也正悄然发生。

11月,腾讯公益发起“小红花不怕晒”活动,让用户能通过线上渠道定制自己的小红花微信头像。并且,包含数字的小红花微信头像展示用户在腾讯公益拥有多少小红花,对公益的关注和参与程度。

做好事,值得让朋友知道。因为做好事被看见,才能激励和影响更多好事发生。用户换上定制的小红花微信头像在朋友圈晒一晒,让做好事被知道,推动更多朋友关注并晒出自己的小红花微信头像。

此外,南方人物周刊此次还收到来自腾讯公益“小红花不怕晒”活动邮寄来的手工编织小红花。手工编织小红花和小红花微信定制头像,形成了现实世界与互联网的有趣互动。

手工编织的小红花还藏着另一重故事。

这朵小红花来自潮汐公益服务中心。潮汐公益服务中心主要围绕生活困难的老人、儿童、残障、困境女性等开展帮扶活动,目前已开发视频课程超过300节,培训学员超过8万人次。

小红花不怕晒(小时候忘记晒的小红花)(17)

小红花不怕晒(小时候忘记晒的小红花)(18)

(图源:潮汐公益服务中心在编织小红花)

2022年,潮汐公益服务中心作为北京冬奥会颁奖绒线花花束制作团队之一,带领全国的200名困境女性一起完成制作。潮汐公益服务中心为农村偏远山区的困境女性及残障伙伴提供线上的手工编织技能,助力困境及残障女性居家灵活就业,让她们获得一份有尊严的收入。

“小红花”承载的爱、善意和力量,从个体流出,再回到个体手中,在“无限之环”中延续。公益的价值再次放大。

今天,本篇文章也希望成为“无限之环”中的一环,推动虚拟与现实中爱与善意的具象流动,让更多小红花和个体相遇,一同晒在阳光下。

欢迎读者把小红花戴在微信头像上,分享自己“有关公益、有关小红花的经历或者瞬间”,我们将向评论区点赞数最高的五位读者分别送出一朵来自潮汐公益服务中心编织的小红花。(文中杨睫、熊盼为化名)

资料来源:

腾讯公益微信公众号文章《120个自媒体、4亿网友和30万朵小红花的故事》

南方人物周刊的头像戴上小红花,与关注公益,参与公益的独特个体保持共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