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临终传说(嘉靖皇帝为何会放弃河套地区)

前言: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黄河之水在流经兰州后,因兰州北边地势明显低于东边而未一路向东,沿贺兰山走向向北流,在遇到阴山山脉阻隔后,又顺着阴山山脉的东西走向向东流,接着顺吕梁山山脉的南北走向向南流,由此在中上游形成了一个大大的“几”字湾,“几”字湾的上半部分及其周边部分区域便是我们常说的黄河河套。

明朝建立之初,洪武皇帝命徐达和李文忠等人进攻河套地区,成功将北元势力撵回了和林。此后的一百多年间,明朝和蒙古势力在河套地区展开了颇为激烈的争夺战,明朝为此付出了较大的代价。然而,嘉靖皇帝继位之后,对河套地区选择了放弃,这是为何?

嘉靖帝临终传说(嘉靖皇帝为何会放弃河套地区)(1)

明朝时期的河套地区

一、河套地区的价值

1、经济价值

古代经济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而水源、地形和气候等都是农业的重要影响因素。河套地区因地处中温带,北有阴山山脉阻挡寒潮,故而冬天不会太过寒冷,又因地形主要以大平原为主,且水系资源丰富,有黄河、窟野河和无定河等江河,故而适合大规模的农业发展。自秦汉时期对河套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后,河套地区的开发程度不断提升,到了隋唐时期便有了“塞北江南”之称。

此外,河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盐、铁和铜等多种矿物资源。拿盐矿来说,早在汉武帝时期,汉朝便在此地大力发展盐业,使其成为当时有名的产盐大区。唐宣宗时期,朝廷下令让位于河套地区的丰州每年负责产盐1万4千石,以此来收入来供给天德、振武等军镇。拿铁矿来说,蒙古早在明朝时期便在此地大力开采铁矿。

嘉靖帝临终传说(嘉靖皇帝为何会放弃河套地区)(2)

河套地区的部分水利条件

2、军事价值

中原王朝在和游牧文明的对抗中,往往是一种防守反击的态势。中原王朝要想守得好,得充分利用地利的优势,阴山等山脉是河套地区的天然屏障。中原王朝要想反击,得建立强大的骑兵军团,以骑兵对骑兵,大规模的骑兵自然需要大量的优良战马,遍观华夏古代历史,中原王朝的优良战马主要来源于河西、河套和东北等地区。

此外,如果游牧文明占据河套地区,向南可威胁关中,比如汉文帝帝时期,匈奴人经河套地区向长安发起突袭,兵锋一度抵达甘泉宫附近,向西可威胁河西,进而切断中原王朝与西域的联系,向东可突击富庶的河东地区,中原王朝将疲于奔命,应接不暇。如果中原文明占据河套地区,则可以完善北方的防御体系,并且能够以此为前进基地,随时越过阴山向游牧文明发起攻击。

嘉靖帝临终传说(嘉靖皇帝为何会放弃河套地区)(3)

河套地区的战略位置

二、明朝与蒙古在河套地区的较量

1、正统皇帝失去河套地区

自永乐皇帝去世后,明朝在边事上便逐渐趋于保守,导致蒙古人“打秋风”的兴致愈发高涨。正统皇帝朱祁镇继位之后,瓦剌做大,双方的冲突不断加剧。正统十四年,瓦剌从多个方向向明朝发起进攻,年轻而自信的朱祁镇不顾群臣的劝阻,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亲率二十余万精锐大军向河东地区进发。

结果都知道,朱祁镇一手造就了“土木堡之变”,他自己“光荣”地成为了俘虏不说,就连从永乐皇帝手上传下来的三大营也基本算是被打废了。虽说于谦等人打退了瓦剌,保住了京城,可明朝北边的防线却被搞得处处漏风。“夺门之变”后,朱祁镇自己是重新坐上了皇位,可继瓦剌衰败之后重新崛起的鞑靼人却争先恐后地跑到河套地区扎根,甚至都都陕西地区构成了威胁,可以说自朱元璋从蒙古人手里夺回河套地区后,在朱祁镇手里丢了。

嘉靖帝临终传说(嘉靖皇帝为何会放弃河套地区)(4)

土木堡之变

2、成化皇帝夺回河套地区

朱祁镇去世后,其子朱见深继位,是为成化皇帝,他的做事风格有点像永乐皇帝,不动则已,动则如雷霆。他不仅及时地为于谦等人正名,重塑了吏治风气,还在边事上变被动为主动,比如在东北开展的“成化犁庭”活动等,其中最耀眼的成绩当属收复河套地区。成化初期,鞑靼人以河套地区为基地,不断袭扰陕西和山西等地区,他们也不攻城掠地,就是抢人、抢资源,抢完就撤,如同贼寇一般。

成化皇帝开始是命令少量军队对鞑靼人实施点对点的“剿套”策略,成效虽有,可治标不治本。当时有大臣看出了这里面的症结所在,鞑靼人只要在河套地区待一天,这问题就没法从根子上解决,建议派大军夺回河套地区,可总有一些大臣认为出动大军的性价比不高。直到王越率领数千明军突袭了鞑靼人的红盐池(老巢所在),鞑靼人出于对老巢的担心,便从河套地区撤了回去,明朝由此“奇妙”地收复了河套地区。

嘉靖帝临终传说(嘉靖皇帝为何会放弃河套地区)(5)

成化皇帝画像

三、嘉靖皇帝对河套地区的放弃

1、再行“复套”

成化皇帝去世后,其子朱佑樘继位,是为弘治皇帝。他在位期间,鞑靼人再次一统漠南,并再次入据河套地区,明军不得不再次进行“剿套”,虽说阵仗每次都搞得很大,可没有什么效果,河套地区再次落入鞑靼人手中。要说弘治皇帝在边事上的作为确实配不上他那卓著的名声,某种程度上来说还不如他儿子正德皇帝朱厚照,朱厚照都能搞出个应州大捷,让鞑靼人消停了好些年。

朱厚照虽说让鞑靼人领教了明军的厉害,可却没有夺回对河套地区的控制权。朱厚照去世后,朱厚璁继位,是为嘉靖皇帝。嘉靖皇帝继位之初,鞑靼人又活跃了起来,嘉靖皇帝也不知道怎么想的,让各处军队只能防守,不能进攻,结果导致鞑靼人的气焰越来越嚣张。后来曾铣等大臣提出只有“复套”才能解决问题,嘉靖皇帝从一开始的模棱两可转为了支持“复套”

嘉靖帝临终传说(嘉靖皇帝为何会放弃河套地区)(6)

正德皇帝时期的明朝形势

2、“复套”变“弃套”

嘉靖二十六年,曾铣率军向河套地区的鞑靼人发起了突袭,大获全胜。曾铣深知若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套”,得有朝廷的鼎立支持,他为此上了一道《请复河套书》。嘉靖对曾铣的“复套”计划表示了支持。可惜计划才开始实施没多久,严嵩入了阁。野心勃勃的严嵩总想着扳倒首辅夏言,只要是夏言支持的,他就反对。

适逢陕西出现了泥石流,严嵩便借此指责这是上天对曾铣等人“穷兵黩武”的警示,进而含沙射影地攻击夏言,因为夏言一直都很支持曾铣。嘉靖皇帝本就迷信,被严嵩这么一说,他心里也犹豫不定了。严嵩见嘉靖皇帝出现了动摇,便动员能动员的所有力量,纷纷上疏弹劾夏言和曾铣。嘉靖皇帝因此把夏言和曾铣都给弃了市,此后再也无人敢提“复套”的事情了,河套地区算是被彻底放弃了。

嘉靖帝临终传说(嘉靖皇帝为何会放弃河套地区)(7)

嘉靖皇帝画像

四、嘉靖皇帝面临的形势

1、经济问题

明朝的税收制度比较粗糙,商税收入占比远不如宋朝,长期靠征收农业税来过日子。农业税中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军屯,洪武年间负责屯田的卫所兵有180余万,永乐年间更是达到了230余万,其开垦的耕地达到了天下耕地总数的1/10,像陕甘等边远点的地区,军屯甚至达到了1/2。据史料所载,永乐初期朝廷每年的农业税粮收入有3100万石左右,其中军屯贡献了2000多万石。

永乐之后,卫所制崩坏,大量的卫所兵逃亡,军屯的收入不断减少,与此同时,朝廷需要花大量的税收来征募职业兵,仅此一项就导致明朝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明朝中期每年在九边防线上的支出多达600万两白银。此外,明朝的宗藩数量和官员数量均在不断增加,比如嘉靖初期的宗室人口不足一万人,到嘉靖三十三年飞涨到了十五万七千人,这些人都需要朝廷拿钱去养。像“复套”这种大动作的花费不会小,嘉靖得掂量下自己的钱袋子。

嘉靖帝临终传说(嘉靖皇帝为何会放弃河套地区)(8)

明朝九边一线上的部分卫所

2、军事问题

明朝军队的战斗力自土木堡之变后开始下滑,虽有成化时期的短暂复兴,可从整体上来说,还是呈下滑趋势。明军战斗力下滑的主要原因便是卫所制的崩坏,卫所兵宁愿逃亡都不愿意继续当兵,说明他们肯定是遭受了很多不公,或者说他们对未来失去了信心。这种环境下,即使是没逃的卫所兵,又能有多高的战力?值得一提的是,嘉靖八年的卫所兵仅剩下90余万

很多人会想,既然卫所兵不行了,不是还有募兵吗?嘉靖时期确实大力推行募兵制,然而募兵是需要钱粮去养的,自明朝中期开始,商业氛围愈发浓郁,直接导致募兵的成本越来越高,募兵不光是兵员自身的薪水,还有相应的武器装备,这些都需要花大量的钱去维持,如果财政状况不好,总是拖欠军饷,募兵的战斗力又如何保证?

嘉靖帝临终传说(嘉靖皇帝为何会放弃河套地区)(9)

嘉靖时期的庚戍之变

结语

嘉靖皇帝放弃河套地区虽说是有些自己的考虑,也有自己的难处,可这并不能掩饰其在战略上的短视,他知道用严嵩去斗夏言,可不知道夏言支持的“复套”是有多大的必要性。或许他也认为“复套”是应该去做的事,可他终究是没去做。

如非他的短视,明朝不会自“土木堡之变”后,又来一个“庚戍之变”,也不会因为失去了河套地区而被动式地不断增加资源的投入,让明朝的财政情况雪上加霜。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实录》

《嘉靖皇帝全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