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包拯的跟班有哪些故事(包拯嫂娘原型崔氏)

龙图阁大学士包拯是宋代著名的清官,他断案如神,被世人尊为包公。包公断案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也成了小说和戏剧家创作的源泉。

劝嫂娘休流泪你免悲伤,养老送终弟承担,百年之后,弟就是你带孝的儿郎。

之上戏词出自京剧《赤桑镇》,京剧《赤桑镇》讲的是包拯的侄子包勉在萧山县令任上贪赃枉法,包拯斩掉了包勉后,他的嫂娘吴妙贞前往赤桑镇责问包拯,包拯晓以大义,最终得到嫂娘原谅的故事。虽然《赤桑镇》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包拯嫂娘是有原型的,现实中嫂娘的包拯的大儿媳妇崔氏。

真实包拯的跟班有哪些故事(包拯嫂娘原型崔氏)(1)

《赤桑镇》剧照

包繶之妻

崔氏是包公长子包繶之妻,她是北宋著名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这门亲事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可惜好景不长,结婚二年后,包繶抛下妻儿英年早逝。包公夫妇相当开明,不希望看到崔氏为儿子守节而耽误青春,二老派人劝儿媳改嫁,但崔氏为了包家的名声执意不肯改嫁,说生为包家人,死为包家鬼。几年后,不幸再次降临到这个可怜的女人身上,包繶的儿子五岁时也早逝了,崔氏相继遭受丧夫和丧子之痛。

真实包拯的跟班有哪些故事(包拯嫂娘原型崔氏)(2)

吕蒙正塑像

包公次子

包拯的媵妾(陪嫁丫鬟)孙氏,曾因犯错被他赶回了娘家,当时孙氏已经身怀有孕,但是包拯并不知情。孙氏在娘家生子的消息被崔氏知道后,将孩子接回包家自己抚养。在包拯六十大寿之时,趁着喜庆的日子,崔氏将孩子抱出为公公贺寿,看到包家仅存的唯一血脉,包拯夫妇大喜。

在包绶五岁时,包公去世,宋仁宗亲自前往包家吊唁。看到忠臣稚子早孤,环顾包家如此朴素,仁宗厚赐包家并封包绶为将仕郎、太常寺太祝。

誓不改嫁

崔氏的母亲吕氏,不愿看到女儿年纪轻轻就守寡,从荆州远道来看望女儿,并想把女儿带回去改嫁给她的族人之子。崔氏的母亲对他说:“当初你丈夫死了,你不改嫁是为了儿子,如今你儿子也死了,还有什么好守的?”崔氏说:“我当初之所以不改嫁,不是为了儿子,为的是公婆。如今公公已经去世了,婆婆也年纪大了,小叔子年幼。我怎么能舍她们而去呢?”吕氏大怒,对她女儿说:“我这么大年纪远道而来,你就忍心让我自己回去么?你必须得跟我回家。”崔氏哭着对她母亲说:“母亲远道而来,按说我不该让母亲自己回去。但是到了荆州后,如果您再逼我改嫁,我就自缢,您可以把我的尸体送回包家。”崔氏将她母亲送回荆州后,吕氏知道女儿节烈,也就不敢再逼她改嫁,让她回到了包家。

亲侍汤药

包公夫人董氏在生病卧床期间,崔氏与小姑子二人侍候床前,亲自为老太君煎药尝药。在包公亡故四年后,包公夫人董氏亡故,崔氏打理了老夫人的身后事,并把她埋葬在包公墓侧。崔氏抗起了管理包家的重任,悉心教育抚养小叔子包绶。

真实包拯的跟班有哪些故事(包拯嫂娘原型崔氏)(3)

包公墓园

包绶嫂娘

崔氏虽然名为嫂子,其实负担的是养母的责任,这也就是嫂娘称呼的来历。在嫂娘崔氏的主持下,包绶娶包公门生张田之女为妻,张氏早亡后。崔氏又替包绶操办了一次婚姻,娶了已故宰相文彦博的三女儿文氏为妻。之后,崔氏还派人接回包绶生母孙氏,让他们母子团聚。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崔氏病逝,享年六十二岁。包绶千里奔丧从开封赶往合肥,为崔氏披麻戴孝,以母子之礼将崔氏安葬。

崔氏曾被朝廷封为永嘉郡君,当时的敕封文书是由大文豪苏东坡书写,这封文书被辑录于《东坡文集》。

真实包拯的跟班有哪些故事(包拯嫂娘原型崔氏)(4)

崔氏墓

无眠心语:

包公一生忠正清廉,是历代清官的楷模。他儿媳崔氏高风亮节,为了包家劳碌一生,性纯孝。后世京剧《赤桑镇》中,包公嫂娘吴妙贞的原型实际上是来自于包公的儿媳崔氏。

包绶死于赴任途中,随身只有四十六文铜钱,他为官正直清廉,除了受到父亲的影响之外,与崔氏的教育也有一定关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