舔狗从主动舔到被动(舔狗舔狗舔到最后)

舔狗,当代互联网爱情鄙视链最低层级的代名词,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舔狗从主动舔到被动?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舔狗从主动舔到被动(舔狗舔狗舔到最后)

舔狗从主动舔到被动

舔狗,当代互联网爱情鄙视链最低层级的代名词。

一个每每出现都承载着众人或鄙夷或怜悯目光的群体。

打下这两行字的时候我不仅开始困惑,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竟使得“舔狗”阶级连“备胎”都不如?到底什么是“舔狗”?“舔狗”舔到最后一定会一无所有吗?

想要搞清楚这些问题,还是要先看看什么才是“舔狗”。

首先,好奇问一个问题,在定义“舔狗”的时候,大家是“结果论”派还是“过程论”派。

“结果论”就是付出以后没有得到圆满结果,即追求失败的人就是“舔狗”。

“过程论”则是不管最后是否追求成功,在过程中不顾一切地付出、掏心掏肺地示好过的人就是“舔狗”。

我个人算是“过程论”派,在我看来“舔狗”最重要的定义因素在于“舔”跟“狗”。“舔”即是付出示好,“狗”则是忠诚专一、不顾自我,那要满足“舔狗”这个说法,必须要有不顾一切地付出、掏心掏肺地示好这个过程。如果仅仅以结果失败为判断标准来定义,那恐怕这个范围跟概念都会变得模糊起来。

在此定义基础上,我可以毫不掩饰地说,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标准的“舔狗”。

看到这里大概会有人疑惑,你都已经意识到自己是“舔狗”了,怎么还不悬崖勒马、迷途知返?你不觉得自己很傻吗?你难道没有基本的自尊心吗?

到这里我们就触及到了“舔狗”问题的第二个核心,为什么“舔狗”会跟低自尊、不值得、失败者之类的负面情绪词绑定在一起?为什么大部分人提到“舔狗”的时候不是鄙夷就是“怜悯”?

在利用大数据做了些不严谨的小调查后,我发现了一套在“舔狗”问题上经常被使用的思维模式,即付出得不到回报就是失败。更有甚者直接进化到了“付出就是笨蛋”这种极端模式。

而这种思维模式背后,实际上是“付出就要有回报”的焦虑感在作祟。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愿意无条件地去做什么事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外输出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个眼神,都需要放上得失的天平?

现代生活成本的增高,社交成本的增高,让我们变成了疲于奔命的一代人。

连呼吸都要读秒的生活里又怎么容得下只求付出不看回报的沉没成本?

于是原本自由快乐的“爱”变成了没有底线的“亏”,原本简单自然的“我就是想对你好”变成了你来必须我往的精神负担。

当这架衡量“盈亏”的天平被摆进我们的感情生活,受到影响的其实不止是被看作“舔狗”的群体,同样还有被他们“舔”的那些人。

原本爱与感情是“自然生发,互相接触,有幸得以发芽”的美妙过程,但在眼下这套“必须迅速得到回报否则就是亏本买卖”的生意经逻辑下,我们既焦虑付出没有回报,更焦虑被别人付出后要怎么才能给予所谓的回报?

于是本该快乐的伊甸园变成了互相挤压的修罗场。

每个入场的人都带着惶惶不可终日的焦虑感,生怕自己上不了车,更怕自己上错了车。

对于我这个“含焦量”过高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个可怕的焦虑困境。

但想要跳出这个焦虑困境,我们要做的不过是换一套思考的逻辑,从生意经逻辑回归到感情的本源,把目光从“别人会不会”重新放回到“自己想不想”这件事上来。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当你喜欢李白的时候你不会期待李白对你有所回报,你只是自然地被他的诗词、他的文采所倾倒,你所表达的你对李白的喜欢只是因为你想,是一种自然地生发与流露。如果有一天你不想了,那你也就自然地终止了你对他的喜欢。

放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那我自己来讲,如果我真的好喜欢一个人,好想对他/她表达我的喜欢与爱意,那我就自然地、不受任何前提约束地去表达与抒发。在这个表达爱的过程中我自己感觉到的是舒适与快乐,没有任何强迫感与牺牲感,也不建立任何的需要对方回报的期待感。因为这个通路是单向且可随时终止的,我就获得了一种表达爱的精神自由。

试想一下,在这个财务不自由,悲伤不自由,愤怒不自由的时代里,如果连爱这种美好的情感都不自由,我们的生活除了拘束还剩下什么?

爱是人类天生的本能,它可以不附加任何的条件,天然地给我们每个具有爱的能力的人一种快乐的途径。它产生的时候就伴随着愉悦、幸福与满世界的花朵。

既然如此,我们何必将它与“等价交换”之类的字眼捆绑在一起?

试着将自我感受与他人看法分离开来,享受“我想”的部分,“舔”的时候快乐地“舔”,“不舔”了也能潇洒地收。

或许你就能收获一种更高级的精神自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