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给孩子戴帽子(威廉的洋娃娃打破刻板印象)

前几天,伊能静的儿子哈利被曝出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穿女装的照片。

一时间网友炸开了锅,有人猜测是因为缺少父爱,有人开始怀疑他的性取向问题,还有人说不幸的婚姻最终伤害的是孩子,导致人格扭曲。。。。。。

为什么男孩穿女装会引来这么多非议?

女孩一定要穿裙子,玩芭比娃娃?

男孩玩洋娃娃一定会被嘲笑?

当你的孩子问你这些问题时,你会如何回答呢?绘本《威廉的洋娃娃》里有最智慧的奶奶的教育观,看了以后相信你会给出孩子最好的回答。

威廉给孩子戴帽子(威廉的洋娃娃打破刻板印象)(1)

一、绘本导读:

这是一个可爱暖心的小故事。

书封面上的男孩子高高跃起、手举篮球,正要投篮,他就是威廉。看到封面你可能会猜想威廉是个热爱篮球的大男孩。但是,打开书你会发现,威廉爱的并不是篮球,他正满眼羡慕地望着旁边的女孩子怀里抱着的洋娃娃。

随着女孩抱着洋娃娃远去,威廉开始幻想自己正在抱着那个娃娃,是的,威廉想要一个洋娃娃,可以抱抱,可以喂,可以玩躲猫猫,可以说晚安。可是当他说出自己的愿望,哥哥却呵斥他是个“犯傻”的家伙,邻居男孩嘲笑他“丫头气”,爸爸也无法理解他,拒绝给威廉买洋娃娃,而是给威廉买来了篮球、电动火车玩具,可这些并不是威廉想要的。

威廉的愿望一直没有得到满足,直到奶奶的出现。奶奶认为威廉对洋娃娃的渴望不仅合理而且值得赞赏,于是,她带威廉去了玩具店,为他挑选了一个洋娃娃。

威廉给孩子戴帽子(威廉的洋娃娃打破刻板印象)(2)

威廉开心极了。

对于奶奶的举动爸爸非常不理解,在故事的结尾,奶奶回答了爸爸关于威廉为什么需要一个洋娃娃的疑惑。

奶奶告诉他,通过呵护洋娃娃,威廉能够学习到如何照顾和关心孩子。这样,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爸爸。

这是一本关于儿童性别教育的开创性力作,一本真正关心儿童个体心灵的书。自四十多年前出版至今天,《威廉的洋娃娃》被无数家庭共同阅读,并持续激发引人深思的讨论。

我们平时给孩子的性别教育观是否准确?当我们的孩子做出与周围人不同的言行举止时我们该怎么看待?怎么引导?

威廉给孩子戴帽子(威廉的洋娃娃打破刻板印象)(3)

二、每一个与周遭格格不入的“怪物”,都是被“社会性别”裹挟的结果。

社会性别,是社会对性别的定义,也就是我们以哪种性别身份在社会上生活。除了着装、性格,也有在家庭角色等方面的社会共识。

比如在性格方面,社会通常认为男孩子应该勇敢坚强,女孩子应该温柔体贴。

因此,孩子对性别的认识,受到这些社会共识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虽然是潜移默化的,但效果却是裹挟式的,有时还会带给孩子很大压力。

1、图画书、动画片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作为学前儿童接收外界信息的媒介,图画书、动画片,是向儿童传递知识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例如,《我是女孩,我弟弟是男孩》、《男孩手册》、《女孩手册》、《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等,女孩,是穿着小裙子、抱着布娃娃、需要被保护的角色,而男孩则是留短发、玩汽车模型、爱运动的角色。

威廉给孩子戴帽子(威廉的洋娃娃打破刻板印象)(4)

因此,我们也一直引导女孩子应该喜欢粉色,应该穿裙子,喜欢布娃娃;男孩应该喜欢蓝色、喜欢汽车、喜欢运动,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孩子最初并不是通过身体器官来认识性别的,他们会把性别的判断建立在一个显著的社会特征上,例如,穿裙子的是女生,留短发的是男生,孩子认同了这些社会性别标签,当发现身边的同伴与这些标签不同时,就会认为他们“不正常”,比如,威廉玩洋娃娃就是“丫头气”,就是“犯傻”。

2、“社会性别”类型化

社会对男孩和女孩生硬地进行类型化划分,进而形成了“性别成见”。因此,人们针对男性或女性的一些普遍特质也形成了固定的,僵化的看法。例如,男孩不能哭哭啼啼,要坚强勇敢;女孩不能疯疯癫癫,要文静乖巧。这些性别成见将男女性格特质过度简化,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男孩只有男子气概是对的,而陪伴、温情、照顾他人都是“娘娘腔”的体现;女孩只有温柔体贴才是对的,而好强、独立、打拼事业则是“男人婆”的表现。

所以,当身边人做超出“性别成见”之外的行为,就会被看做“异类”,被指手画脚,被评头论足,从而被群体孤立,这些是被社会性别裹挟的结果。

威廉给孩子戴帽子(威廉的洋娃娃打破刻板印象)(5)

三、性别颜色塑造了我们的思维,被动地接受“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

从人类学研究的角度来说,性别专属颜色完全是社会文化塑造的结果,所以,女孩穿粉色,男孩应该穿蓝色,类似性别颜色这样的刻板印象不知不觉塑造了我们的思维。

为什么我们愿意接受“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呢?

1、人类大脑倾向于寻找规律、简化的事物。

性别偏好是孩子在了解了自己的性别后才体现出来的,当进入到幼儿园、小学开始集体生活后,孩子就很容易受到集体的影响,自发地形成一些性别刻板印象。

例如,老师经常会对孩子说:“你是男孩子,不可以哭鼻子哦;你是女孩子,不可以疯疯癫癫地乱跑哦。”

尤其当这些评价和反馈来自同龄的小伙伴或者有权威感的老师的时候,孩子为了看起来和其他人一样或者不想被老师批评,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快速地融入这个集体,寻找自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威廉给孩子戴帽子(威廉的洋娃娃打破刻板印象)(6)

2、环境整体塑造的结果。

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是一个为了方便管理,尽可能实行规范化、分类化的环境,男孩女孩应该怎样被区别对待,被教育培养,是从孩子们的父母被“社会性别”认同开始的,并且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被觉察地通过商品、媒体、习俗和教育实现。

甚至在孩子未出生时,性别的归类、行为的规范就已经开始参与孩子的塑造。

所以,在逛商场时,走入玩具区,我们通常会发现三大指示牌:“宝宝专区”、“男孩专区”、“女孩专区”。女孩专区是粉色的海洋,各种各样的毛绒玩具、过家家的锅碗瓢盆和亮闪闪的饰品;男孩专区则是各类交通工具、超级英雄、酷炫武器和猛禽怪兽。

进入到玩具店的孩子们也自觉地按照指示牌进入自己的性别专区,偶尔因为好奇心想“越界”的孩子也会被父母或者店员善意提醒,“属于你的在另一边。”

所以,当我们用“社会性别”判断着身边每一个人,也在用“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限制着我们的孩子。威廉向爸爸提出要一个洋娃娃,而不是篮球、动力火车时,他的愿望被认为“女孩气”,从而引起周围人的恐慌和嘲笑。

威廉给孩子戴帽子(威廉的洋娃娃打破刻板印象)(7)

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一句话,至今仍引发我们思考:“培养一个人,还是一个公民,在自然和社会的矛盾之间,需要选择,没有兼善。”

你可能觉得自己是一个比较民主的家长,可当我们身边出现了特例,出现了像威廉、哈利一样的孩子,执着地想要一个洋娃娃,标新立异地穿女装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四、绘本带给我们的思考:打破“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尊重每一个特立独行的灵魂。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卜卫说过,“对男孩强调勇敢进取,对女孩强调文静温柔的教育,必定大大限制儿童的活动能力和自我发展,扩大性别不平等。儿童的一切发展应该取决于他们的潜质、能力和兴趣,而不是他们的性别。”

当“社会性别”的成见,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性别化的玩具等途径渗透到孩子的教育当中,势必会影响孩子自我性别认同构建,限制孩子的能力和发展。就像威廉,如果没有奶奶的出现,又受制于“社会性别”成见的哥哥、邻居小伙伴、爸爸的影响,势必会限制威廉的身心发展,使他成为一个内心压抑的人。

因此,打破“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成为我们每个父母需要面对的课题。这也是这本书在儿童教育领域的开创性意义。

1、接受孩子的个体差异,给孩子做自己的自由。

伊能静的儿子哈利在社交平台上发出的照片,黑长直假发,身穿黑色吊带短裙,妆容非常精致,即使在镜头面前,也丝毫不惧怕大家的眼光,大胆地摆出各种动作。

威廉给孩子戴帽子(威廉的洋娃娃打破刻板印象)(8)

伊能静的微博上,也发出跟儿子一起跳舞的视频,视频里哈利涂着指甲油。

对此,伊能静表示认同,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而她的儿子并不像大家猜测的那样,缺爱,性取向有问题,甚至人格扭曲。因为她给足了他尊重和关心。

伊能静也曾在微博中写道:

“不去干预,让你真实,自然长大,保持美好,信任你会有你的智慧。这是妈妈给你最好的祝福。”

正是因为妈妈的接纳和支持,哈利才能坚持着自己想做的事,而且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应有的模样。顺利地考上了英国最TOP的艺术院校——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同时,他还尝试着各种可能,写歌、画画、跳舞、拍短片等多项特长,功课也从来没有低于过A。

面对儿子的叛逆,伊能静抱着欣赏的态度,她说那是他独立思考能力的象征;面对儿子的特立独行,伊能静选择不干预,接受儿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儿子独立的人格,在这样的环境下,哈利长成了一个极为优秀的人,开心地做着自己。

威廉给孩子戴帽子(威廉的洋娃娃打破刻板印象)(9)

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亦没有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有权利过自己喜欢的人生,只要不违背道德和法律,作为父母,接受孩子的个体差异,给孩子做自己的自由,是对爱最好的诠释。

2、鼓励孩子探索无限可能,不为取悦别人而改变自己。

华裔服装设计师吴季刚(Jason Wu)从小就是一个喜欢收集洋娃娃的男孩子,喜欢给娃娃做衣服,因为这件事,他没少被小伙伴嘲笑。

妈妈刚开始对他这样的行为也并不理解,出于对儿子的担心,她还特地去咨询了心理医生,医生了解吴季刚的情况后,表示这很正常,让妈妈不要担心。有了心理医生的肯定,妈妈放下了一直悬着的心,也开始给吴季刚自由。

后来,妈妈慢慢发现,原来儿子是在给收集来的娃娃设计衣服,在表达自己的创意和审美,而且儿子立志要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

威廉给孩子戴帽子(威廉的洋娃娃打破刻板印象)(10)

随即,妈妈成为了儿子的支持者,还经常帮他一起收集洋娃娃,帮他购买时尚杂志、缝纫机,还重金聘请知名服装设计师教他画图设计、分辨布料,学习最新缝纫技术。

16岁,吴季刚就在玩具公司Mattel举办的芭比设计大赛中获得了大奖。

2007年,吴季刚成立了个人品牌,并成功打入纽约时装周。

2010年1月20日晚,在奥巴马总统就职仪式舞会上,奥巴马夫人穿的就是吴季刚设计的晚礼服,26岁的吴季刚一夜成名。

在谈到吴季刚的成长之路时,他的妈妈说,我认为,每个做父母的都应该改变传统思维,尊重孩子的天分和自由,让他有足够的自主空间,往自己有兴趣的领域发展。

鼓励孩子自由探索无限可能,不为取悦别人而改变自己,我想,这也是我们每位父母都应该告诉自己的话。

威廉给孩子戴帽子(威廉的洋娃娃打破刻板印象)(11)

3、看见孩子内心需求,撕掉“性别标签”。

心理咨询师李雪说:当一个生命带着极大的爱和信任降临到家庭中,他最渴望的是被看见——被父母看见真实的自己,而不是通过一堆“正确”的数据来评价和矫正自己。

奶奶看见了威廉内心的需求——是为了在拥有一个洋娃娃时,去想象自己是一个父亲,并学习如何温柔地对待一个小婴儿。

伊能静看见了哈利的内心——穿女装,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尽可能地去尝试一切有趣的事情。

吴妈妈看见了吴季刚的内心——不断地收集洋娃娃,是在表达自己的创意和审美,志在成为一名设计师。

因为看见,所以选择了支持。

看见即疗愈,正因为这些孩子的内心需求被看见,才有了爱与信任的流动。

性教育专家韩雪梅说过,不管孩子是什么样的性格,不管是先天如此还是后天养育的结果,不管他的社会性别表现是不是和我们期待的一样,是不是和他的生理性别一致,他都是我们的孩子,我们都应该给他爱和支持。

威廉给孩子戴帽子(威廉的洋娃娃打破刻板印象)(12)

现在就从最简单的开始,把选择权还给孩子。穿什么、穿多少、玩什么、不玩什么,都尊重孩子的选择,撕掉“性别标签”,不要让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限制了孩子的发展和自由。

最好的养育,不是我说我爱你,而是我看见你,我理解你,我信任你,我接纳你。

写在最后:

每个孩子生来都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都有自己的天赋秉性,爸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帮助每一个孩子思考我是谁,我要成为怎样的自己,千万不要因为“社会性别”的刻板要求而把孩子变成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正如梭罗所说,如果一个人和他的同伴没有保持步伐,也许是因为他听到了另一种鼓点。就让他按照自己的步伐前进,无论他怎么走,走的多快、多慢或多远。

我想,这也正是绘本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每一个特立独行的灵魂都需要我们的尊重!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地做自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