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87版全集解读合集(87版红楼梦三十周年)

红楼梦87版全集解读合集(87版红楼梦三十周年)(1)

简要的开场白之后,帷幕缓缓拉开,随着张国立说着“作曲好、原著好、导演好、演员也好”的话,87版《红楼梦》大大小小的演员几乎都出现在了观众眼前。

两鬓已经出现白发的欧阳奋强贾宝玉、依旧“泼辣”的邓婕王熙凤、孙权和贾芸的扮演者吴晓东、不老童颜的李楠茗烟……镜头一一扫过,二三十位曾经出演过《红楼梦》的演员齐齐出现在舞台中央,待一一介绍完毕后,尽管有的人已经离去、有的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到场令人遗憾,但能再次见到这么多演员,已足以令现场每一个曾经的观众为之激动。

红楼梦87版全集解读合集(87版红楼梦三十周年)(2)

音乐会上还有一个环节,感动了全场观众。那就是欧阳奋强、邓婕、东方闻樱等主创现场朗诵《红楼梦》原著中“林黛玉进贾府”节选。“群钗遇黛玉”的创意来自王扶林导演,就是为了追忆已经离世的“林妹妹”陈晓旭。

屏息凝神,时间仿佛回到三十年前。为陈晓旭配音的张海玲出现在舞台上,用大家熟悉的声音念出:“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当年的“林妹妹”回来了!随后“王熙凤”邓婕念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眉目间满是“凤姐儿”当年的神态,引发现场掌声不断。“宝哥哥”欧阳奋强终于出声,在全场观众期待的眼神中,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念出,眼中已有泪花闪现。

红楼梦87版全集解读合集(87版红楼梦三十周年)(3)

不过,看似热闹的纪念活动,有着些许伤感。“这可能是我们剧组最后一次聚会了”,这是许多主创们共同的感慨。2007年,“黛玉”陈晓旭因病去世;2008年,年龄最小的“板儿”李玥因车祸离世;年长者“贾赦”李颉2016年过世。远在美国的“宝钗”张莉,听说聚会,表示“说什么都要参加”,结果临行前得了重病未能成行;而“王夫人”周贤珍已经85岁,总导演王扶林已经86岁高龄。下一个十年,红楼梦中人,更可能物是人非。

红楼梦87版全集解读合集(87版红楼梦三十周年)(4)

《红楼梦》的改变史

最早将这部巨著变成剧作的,是1792年乾隆时期,泰州一个叫仲振奎的文人。他写了一出《葬花》戏,当时距离曹雪芹过世不过三十载。其后四年,另一个叫孔昭虔的,亦创作了昆剧《葬花》,并正式将《红楼梦》搬上舞台演绎。

纵观整个清代,约有二十部《红楼梦》改编传奇、杂剧诞生,良莠不齐,五花八门。

清代以后,《红楼梦》在戏曲的舞台上一直都未绝迹,其中以五六十年代蔚为大观。由于当时一次著名的批斗,及曹雪芹逝世两百周年祭,各地掀起了改编《红楼梦》戏曲的浪潮,代表作包括川剧《王熙凤》(1963年,徐棻)、昆剧《晴雯》(1963年,王昆仑及女儿王金陵)等,多有鲜明的“阶级斗争”烙印。

而影视剧自清末民初诞生后,《红楼梦》也一直都是颇受欢迎的题材,百年间,两岸三地不断翻拍,林林总总,迄今已有三十余部电影,六十来部电视剧,但多截取小说个别片段,或演绎“葬花”,或“魂归离恨天”,或以二尤为主,或写晴雯故事,复原全豹者并不多。

红楼梦87版全集解读合集(87版红楼梦三十周年)(5)

最早拍成电影的,是1924年上海民新影片公司摄制的京剧《黛玉葬花》,时由梅兰芳先生出演林黛玉,也开启了将红楼戏曲与影视剧融合的序幕。

本是一段可贵的艺术创作,却遭到了鲁迅几番冷嘲热讽——他素来对京剧有偏见,后在《论照相之类》一文讥刺道:“我在先只读过《红楼梦》,没有看见‘黛玉葬花’的照片的时候,是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我以为她该是一副瘦削的痨病脸,现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像一个麻姑。”闹得十分尴尬。

红楼梦87版全集解读合集(87版红楼梦三十周年)(6)

1927年,上海复旦影片公司将其处女作《红楼梦》搬上大银幕,这版分上下两集,由作家徐碧波编剧,长度仅四个小时,剧情自然也作了浓缩,故事以刘姥姥的一场梦境作为视角,牵出了三进荣国府的线索,并串进了宝黛爱情悲剧及王熙凤用计害死贾瑞、尤氏等重要剧情。核心虽然抓住了,却因为多以现代时装演绎而遭到了无数人的抨击。

同一年,上海孔雀影片公司也推出了一版《红楼梦》,剧本参考了几位专家的意见,以元妃省亲作为开头,着力体现贾府衰败的过程,并在古装服饰上下了一番功夫。但因为被复旦版《红楼梦》抢先上映,该电影在商业上惨遭重创,甚至导致了公司的倒闭,这部作品也没有机会掀起太大的波澜。

红楼梦87版全集解读合集(87版红楼梦三十周年)(7)

此后《红楼梦》参演者几经更迭,金嗓子周璇、粤剧演员小燕飞……皆是惊鸿一瞥,后来甚至衍生了不少风月情色,如张国荣初出茅庐、饰演贾宝玉的《红楼春上春》,总之亦是鱼龙混杂,不胜枚举。

而在87版电视剧诞生前,最知名的,当属越剧版《红楼梦》。

红楼梦87版全集解读合集(87版红楼梦三十周年)(8)

越剧擅长演绎才子佳人的爱情悲剧,独具细腻委婉深情的唱腔,再加上多年发展,它已成为一个以女性表演者为主导的剧种——这一切,都为《红楼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温床。

于是1959年,《梁祝》的编剧之一徐进正式推出越剧版《红楼梦》,由徐玉兰、王文娟两位艺术家饰演宝黛,作为建国10周年的献礼剧目赴京演出,并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赏。

1960年,上海越剧团前往香港表演,广受观众的追捧,但剧团并不能驻港常留,观众的热情又始终不减,怎么办?

有人便想到,何不如搬上银幕?于是1962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与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摄制,岑范导演,原班人马主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正式诞生。

由于时限,这部电影仅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删减了贾府兴衰的繁琐剧情,虽是越剧,却不拘泥于单薄的舞台,应用了电影式的剪辑与时空转换,从而奠定了戏剧影视化的一座丰碑,获得了空前的成功,1978年又在内地重映,竟累计了数亿人次观看,“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经典唱段,更是经久不衰。

红楼梦87版全集解读合集(87版红楼梦三十周年)(9)

这部电影甚至影响了1962年邵氏黄梅调电影《红楼梦》(李翰祥导演,乐蒂出演林黛玉),及1977年邵氏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时由林青霞反串扮演贾宝玉,张艾嘉出演林黛玉,许多唱词对白更是直接参考了越剧版。

到了1979年,我国第一代电视导演王扶林,随中国广播电视代表团出访英国,在看到BBC对狄更斯、席勒、莎士比亚等世界名著的电视剧改编后,他萌发了将我国古典名著搬上荧屏的想法。

这一念头很快便得到了实施,1981年底的某次文艺部会议上,时任央视副台长洪民生部署了两部长篇连续剧的开拍计划,第一,是由王扶林执导《红楼梦》,第二部则是杨洁导演的《西游记》。

87版《红楼梦》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87版《红楼梦》经历时代和大众考验,成为“不可逾越的经典”。87版《红楼梦》之所以会成为这么多年来的经典之作,有来自该电视剧本身制作上的原因,也有《红楼梦》原著本身的影响力在,当然时代的造就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

红楼梦87版全集解读合集(87版红楼梦三十周年)(10)

导演就是一部电视剧的灵魂。王扶林导演最先提出拍摄电视剧《红楼梦》的动议。他以一位优秀导演特殊的敏感和学识,在最合适的时间,以最妥当的方式,建议拍摄长篇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并立项、实施。

王导善于掌握全局,知人善任。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无论应对各种困难还是做出重大决策,他总是能团结、调动一班人马,发挥每个人的才华和积极性,用集体的智慧妥善处理各种难题。选演员、安排角色,对任何一部大戏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面对红楼梦这样众多年轻女性角色和大多未经专业训练的生面演员的巨大矛盾,王扶林导演带领各方面专家一道,群策群力,一方面敢选、敢用、会用,一方面有信心、有耐心、有措施,最终成就经典。

红楼梦87版全集解读合集(87版红楼梦三十周年)(11)

而当年强大而空前绝后的顾问委员会所邀请的都是闻名遐迩的大家、名家、权威。包括王昆仑、王朝闻、曹禺、沈从文、周汝昌、朱家溍、成荫、林辰夫、阮若琳、启功、吴世昌、吴冷西、吴祖光、周扬、杨乃济、杨宪益、赵寻、钟惦棐、曹禺、蒋和森、戴临风、邓云乡等,每一个名字都是金光闪闪,多达20位。他们许多人都抱着极大热情参加这项工作,读剧本、看样片,提出具体意见,他们保证了电视剧在大局和微观上远离错讹。

红楼梦87版全集解读合集(87版红楼梦三十周年)(12)

服装设计师史延芹的设计工作量大、学术性强,受到专家和广大红迷的高度评价,至今赞誉不断。

学表演出身的摄像师李耀宗,把一部很难把握的大戏拍得精雕细刻、统一完整无论构图还是用光都很讲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尤其是剧组中一大批多为新手的青年演员,虽然大多基础比较差,面对的又是《红楼梦》这样不易驾驭的经典名著,没人敢有非分之想,但都抱着拼尽全力的决心,在王扶林导演的安排和指导下,在集中培训的过程中,认真听专家授课,根据角色排练小品,相互交流、互教互。更重要的是逐步形成了团结、上进、求精、全力以赴的群体意识。他们在几年的工作中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边演戏,硬是收获了一大群个性鲜明、年轻可爱、表演到位、形象精准、生动活泼、配合自然、让人过目难忘的角色。

红楼梦87版全集解读合集(87版红楼梦三十周年)(13)

因为方面,王扶林当年为《红楼梦》找作曲时,有两个想法,“一是古典和现代要结合好,二是一定要在青年人中传唱开”,所以找到了已经写出《太阳岛上》《牧羊曲》《大海啊故乡》多首流行歌曲的王立平。而陈力当时只是长春一汽流水线上的化验员。当初曾有不少人质疑:“为什么要找个写流行歌曲的作曲家?为什么找个工人唱红楼?”最终,王扶林顶住了压力。他自豪地说:“时间证明我是对的。”

红楼梦87版全集解读合集(87版红楼梦三十周年)(14)

《红楼梦》播出后,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重播千余次,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

不论后来的新投拍的与“四大名著”有关的电视剧的质量如何,所谓先入为主,老版的这一套电视剧在普通民众脑海里留下的印记是深刻而无法轻易抹除的。不管是“时代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事”,老版的电视剧版的“四大名著”与几代中国人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同样也正是这一部分人群目前构成了当前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对社会发展及其观点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