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职制度对照表(清朝的爵位制度)

原创 青城历史聊斋 青城历史聊斋 发表于内蒙古

敬请关注 青城历史聊斋 深挖家乡历史趣事,古今史事,皆是笑谈

这段时间写了这么多清朝的蒙古王爷,宗室王爷还有异姓王爷,有的网友说了,清朝这么多王爷是怎么划分的,他们有什么区别,今天就捋捋清朝的爵位制度,看看都有哪些爵位?

爵位是帝王对功臣贵戚的一种特殊封赏,大家比较熟悉的有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不过,中国历朝历代在爵位制度上都不尽相同,而且一般也并不仅仅只有上述六种爵位。

清朝官职制度对照表(清朝的爵位制度)(1)

清朝的爵位制度首先分为三大部分:宗室爵位、蒙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

宗室爵位只授予皇室族人(爱新觉罗家族),共有十二级,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宗室爵位一般都要遵行“降等承袭”的规则,即每代继承爵位时,都要降一个等级。比如亲王去世后,继承爵位的儿子就要降为郡王。郡王去世后,下一代继承到的爵位降为贝勒,再下一代降为贝子,以此类推。不过,降级四次后就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比如亲王后代最多降至镇国公、郡王后代最多降至辅国公。

清朝官职制度对照表(清朝的爵位制度)(2)

此外,有一种宗室爵位不受“降等承袭”规则的限制,那就是清朝的“铁帽子王”。亲王去世后,其后人无论传承多少代,都依然是亲王爵位。如果“铁帽子王”本人获罪夺爵,则以其旁支承袭爵位。整个大清王朝一共只有十二家铁帽子王。

作为爵位体系中最尊贵的宗室爵位,也分为两个体系,分别是宗室体系和觉罗体系。

宗室体系和觉罗体系中的人都属于皇族,但宗室体系中的人是清显祖塔世克的直系子孙,称为“黄带子”。剩下的分支子孙就是觉罗体系的一员,被称为“红带子”。

清朝官职制度对照表(清朝的爵位制度)(3)

从宗室和非宗室的承袭和品位待遇我们可以看出,清代的宗室要享有更高的等级和特权,果真是“考得好不如生得好”啊。

对于宗室爵位之下到底分几个等级,根据《清朝会典》和《清史稿》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答案,《大清会典》中将宗室爵位等级分为14种,分别是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工、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等14种,而《清史稿》中则省去了亲王世子和郡王长子,总共有12种,总的来说差别不大。

清朝皇室的爵位以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为界限,八分其实就是指的朱轮、紫缰、宝石顶、双眼花翎、牛角灯、茶搭子、马坐褥和门钉这八种衣食住行的待遇。

朱轮、紫缰指的是马车的车轮是红色,骑马的缰绳是紫色;

宝石顶就是指官帽上镶嵌的宝石不同,在清朝只有入八分爵位的皇室贵族才能佩戴宝石顶,而不入八分爵位的人和一二品大官只能佩戴珊瑚顶;

双眼花翎就是指官帽后面的花翎,不入八分爵位的人都只能佩戴单眼花翎,而奉恩镇国公和奉恩辅国公这一级爵位的人是佩戴双眼花翎,贝子爵位往上的高等爵位的皇室贵族佩戴三眼花翎;

牛角灯、茶搭子、马坐褥分别是指晚上照明的射灯和保存热水用的保温垫以及马鞍辔下垫的一层褥子;

清朝官职制度对照表(清朝的爵位制度)(4)

门钉则是指府门上的钉子,皇宫中的门钉是九行九列八十一颗,亲王家门的钉子数量是九行七列六十三颗,从郡王级别到奉恩辅国公级别府上门钉数量是一致的,都是七行七列四十九颗,而所有不入八分爵位的府上门钉数量都是一样,是五行九列四十五颗。

清代的俸禄分为发俸银和禄米两种,既给钱又给粮食,在每年的春秋两个季节分发。

清王朝的爵位体系与俸禄体系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到底还是两个独立的体系。爵位等级体现的主要是政治差异,虽然对俸禄多少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于镇国公和辅国公而言,入八分与否对他们的俸禄是没有影响的。

清朝蒙古爵位和宗室爵位比较类似,分别是:札萨克和硕亲王、札萨克多罗郡王、札萨克多罗贝勒、札萨克固山贝子、札萨克镇国公、札萨克辅国公、札萨克一等台吉、札萨克二等台吉、札萨克三等台吉、札萨克四等台吉。蒙古爵位的承袭方式也和宗室爵位相同,遵行“降等承袭”的规则。此外,少数札萨克允许保留名誉上的汗号,地位在蒙古亲王之上,但实际享受的权利和蒙古亲王没有什么区别。

清朝官职制度对照表(清朝的爵位制度)(5)

清朝异姓功臣爵位有九种,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每一种爵位又分一、二、三等,所以功臣爵位共有二十七个级别。

虽然功臣爵位最高等级只是公爵,和宗室爵位、蒙古爵位的王爵无法相比。但功臣爵位的含金量却往往要高于宗室爵位、蒙古爵位。因为功臣爵位是在战场上浴血拼杀或者对国家作出重大贡献才能得到,另两种爵位唯一的考核标准则是投胎技术。功臣爵位可以世袭,不受“降等承袭”规则影响。此外,能获得高级功臣爵位的人往往会被朝廷委以重任,而获得宗室爵位、蒙古爵位的人则未必会被授予实职,很多都是光有爵位,没有实际职务的闲散人员。

清朝官职制度对照表(清朝的爵位制度)(6)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把爵位和官职搞混淆了,所以这里要说明一下。爵位和官职并非一回事,以曾国藩为例,他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这些都是官职,而他的爵位是一等毅勇侯。曾国藩去世后,他的儿子曾纪泽承袭了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爵位,但曾纪泽当时的官职仅仅是个从五品的户部员外郎。

说完了清朝的几种爵位,最后再来说说不同爵位的官服(清朝官服的正式称呼为“补服”)有什么区别。我们在看清宫剧的时候往往会看到除了皇帝本人外,一些王公大臣官服上也有各种龙的图案,难道他们也可以穿“龙袍”吗?

按照清朝官服制度,亲王官服图案为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郡王官服图案为身前身后以及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贝勒官服图案为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贝子官服图案为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公爵、侯爵、伯爵的官服图案为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上面说的这些爵位都属于超品(比一品级别更高),他们的官服上有龙有蟒,但不能称之为龙袍,而只能算是高级别的官服(补服)。

上文中提到过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承袭了其父一等毅勇侯爵位,所以虽然他的官职只是个从五品的户部员外郎,但官服却是侯爵的规格,即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因此即便正一品的高官看到曾纪泽,也得尊称其为曾侯爷,而不能拿他当一个从五品的官员来对待。

清朝官职制度对照表(清朝的爵位制度)(7)

镇国将军和子爵相当于一品武官,官服图案为麒麟;辅国将军和男爵相当于二品武官,官服图案为狮子;奉国将军和轻车都尉相当于三品武官,官服图案为豹;奉恩将军和骑都尉相当于四品武官,官服图案为虎;云骑尉相当于五品武官,官服图案为熊罴;恩骑尉相当于七品武官,官服图案为犀牛。

其实在清朝想获得爵位很难,不是皇室宗亲生下来就有爵位的,清朝的皇室爵位获得途径通常分为功封、袭封、恩封、袭封四种形式。

功封通常就是指立下战功的情况下可获得封爵,红带子觉罗即便立有战功,顶多也就会被封到不入八分镇国公或不入八分辅国公这两级爵位。

清朝官职制度对照表(清朝的爵位制度)(8)

袭封就是指儿子继承老爹的爵位,在继承时要按照清朝的世袭递降规矩继承爵位,在清朝除了极少数获得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家族承袭爵位不需要世袭递降之外,其他的所有爵位都需要世袭递降。也就是比如老爹是亲王爵位,那么儿子再继承爵位只能继承低一级的郡王爵位,这种封爵前提就是得有一个好爹,能有爵位传承下来。

恩封就是指皇帝很喜欢你,没理由地就想给你封爵。比如雍正的十三弟胤祥,他在康熙时期没有封爵,哥哥雍正继位之后很喜欢他,直接将他晋封为怡亲王,在他死后他的家族更获得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待遇,胤祥的怡亲王爵位就是典型的恩封,当然这种情况通常都会出现在黄带子的近亲宗室身上,红带子作为远亲觉罗与皇帝的血缘关系都很远了,几乎不会得到皇帝的喜爱和关注,也就谈不上恩封了。

考封是指通过像科举考试一样成绩优异者获得封爵,这也是清朝独有的一种封爵制度,也是清朝皇室宗亲获得封爵的主要途径。

考封的考试项目主要为满汉文翻译水平、骑马射箭和步行射箭三项,主要是针对非嫡长子的皇亲受封爵位的考核,毕竟清朝是有着嫡长制度,只有嫡长子才能降级承袭父亲爵位,那其他的儿子想获得封爵就得走考封之路。

清朝官职制度对照表(清朝的爵位制度)(9)

但是考封制度的前提还是得有一个好爹,当爹的封爵越高,那么儿子走考封获得的爵位也会相应高一些。

就如上图所示,如果老爹是亲王,那么亲王嫡福晋所生的幼子按照规矩想获封不入八分辅国公爵位的话,就得需要参加考试,而且必须三项考试全部考优才能顺利获封,如果两优一平,就得降级承袭一等镇国将军爵位;如果一优二平或二优一劣,就得降二级承袭二等镇国将军爵位;如果是一优一平一劣,这就降三级承袭三等镇国将军爵位;如果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者那就不用想着封爵了,直接变成黄带子闲散宗室了。

不过考封有一点好处,那就是不管是黄带子闲散宗室和红带子闲散觉罗,父亲没有封爵也可以走考封之路,比如父亲没有封爵,红带子觉罗就是以闲散觉罗身份参加考封的话,前提必须是成绩极为优异,可以获得云骑尉这类的小封爵。

清朝的云骑尉这个封爵通常都是册封给因公殉职的烈士子女的爵位,年收入大概是85两银子左右,基本相当于一名正五品官的年收入。

清朝官职制度对照表(清朝的爵位制度)(10)

虽然云骑尉这个小封爵的地位待遇并不高,但是对于红带子的闲散觉罗来说也算是很不错的收入了,因此在清朝考封之路成了很多红带子的闲散觉罗努力奋斗的目标。

所以从这些可以看出虽然在清朝红带子觉罗算是皇室宗亲,隶属于皇室宗人府管辖,但实际上他们所能获得的封爵和待遇远比黄带子的皇室近亲差很多,毕竟皇帝亲戚也是要分亲疏远近的嘛。

不过清朝的皇族区别划分和获得爵位的途径都要相对比之前历朝历代都更加合理,其实清朝设置这些规矩无非就是为了限制皇族,也是担心过于庞大的皇族成员群体日后会成为拖累国家财政的负担。

清朝官职制度对照表(清朝的爵位制度)(11)

在清朝限制皇室成员获得爵位的手段下,清朝皇室成员中有爵位的人仅占6.3%,而这些获得爵位的皇室成员中,获得不入八分爵位的人占比为75%,也就是说清朝皇室成员中大多数人都只获得了低级的爵位,而清朝皇室成员中更是有高达93.7%的人是没有任何封爵,也就是闲散的皇亲。

所以清朝的皇族区分对待和获得封爵制度相对都要比其他朝代合理得多,能有效的扼制后期过于庞大的皇族成员成为国家财政负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