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市安溪铁观音茶叶之乡(聚焦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

安溪土地面积3057.28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472个村(社区),是福建一个特色比较鲜明的县份。

安溪的七张名片

千年古县。置县于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迄今已有1062年,清代名相李光地、《口技》作者林嗣环,《延安颂》作者莫耶等都是安溪人的杰出代表。

人口大县。现有人口120万,福建省第三。

沿海山区县。与“四市六县”(泉州的永春、南安,厦门的同安,漳州的长泰、华安,龙岩的漳平)接壤,四条高速从境内穿过,通车里程达150公里、10个互通口,全省最多。

名茶之乡。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茶园面积60万亩,占全国1.55%;年产茶叶6.8万吨,约占全国3%,连续8年位列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安溪铁观音以1424.38亿元蝉联中国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茶叶类第一位,荣获由“2017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福建泉州市安溪铁观音茶叶之乡(聚焦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1)

着力点一:全域生态化。从县域大生态—茶山绿化—茶园小气候—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四个层面立体推进,石材行业整体退出,水泥落后产能全部淘汰;每年造林和林分改造8万亩以上,退茶还林3000亩以上;按照“茶园周边有林、路边沟边有树、梯壁梯岸有草”模式,建成高标准生态茶园35万亩;大力推行科学防控、绿色防控,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梯壁留草、茶树留高,种植黄花菜等固土植被,茶园套种绿肥,建立有机肥料生产供应体系方面形成诸多新做法。

着力点二:茶农组织化。致力打造“龙头企业 合作社 基地 茶农、家庭农场”的产地利益共同体,全县茶业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合作社1184家,家庭农场465家,茶园生产合作、质量联控比例达95%以上。近两年来,新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285个,帮助6600多名贫困群众以茶脱贫、因茶致富。

着力点三:追溯全程化。在龙头企业:推广应用商品条形码(一维码)茶叶企业437家,建立二维条形码溯源查询系统近百家。国心茶业、桃源有机茶场等一批龙头企业,在茶园内安装360度实时监控系统,消费者实时观看公司对茶园的日常管理。在产茶村:龙涓南崎、感德槐植、祥华新寨等产茶名村,致力打造产地品牌,在家门口做生意,形成“名村名茶、好茶好价”的良好效应。

着力点四:生产标准化。制标方面:推行“四个标准体系”。继清香型、浓香型铁观音产品标准之后,陈香型铁观音标准于2016年4月26日正式实施。贯标方面:全县拥有SC认证企业359家,ISO9000或ISO14000认证企业16家,HACCP认证企业5家。绿色食品茶叶认证面积50536亩,有机茶认证面积11319亩。企业茶叶标准实施覆盖率达100%。护标方面:重点是推动“地标”品牌化。强力宣传、管住用好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此加大终端管控、引导认标消费,以此与安溪县外其它地区的铁观音划清界限,通过管好“真的”、管住“好的”,来区隔“假的”、区隔“违规的”,构筑好产业“防火墙”,打造质量铁军、品牌铁军。目前,108家用标企业管控茶园18万亩。近期的目标是,经过2—3年努力,用标企业实现管控基地面积和茶叶销售量占全县的60%以上。

着力点五:集群品牌化。坚持以集体品牌支撑企业品牌,以企业品牌开拓市场,以文化涵养产业,推动茶产业朝着品牌经济方向发展。一是打造形成八马茶业、安溪铁观音集团、坪山茶业、三和茶业、华祥苑茶业、中闽魏氏茶业等一批引领业界的龙头企业,以坪山茶业、八马茶业上市为标志,龙头企业发展从质量建设阶段、品牌运作阶段,走向资本运作、整合创新阶段。二是打造形成“赛珍珠”、“浓露香永”、“金凤凰”等一批深入人心、众口皆碑、全国性的明星产品。三是打造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茶叶商标,全县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件、省著名商标49件,福建名牌产品茶企7家,市级知名商标48件。四是打造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网商,全县拥有规模电子商务企业185家,在淘宝等平台开设的网点近万家,2016年茶叶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亿元。五是打造形成一批茶文化精品,出版《中国安溪茶叶宝典》、《安溪铁观音:一棵伟大植物的传奇》等涉茶书籍,推动茶歌《飘香》进入全国点歌曲目库,拍摄《婀娜公主》、《铁爷茶馆》等电视剧。六是打造形成安溪铁观音神州行”、“安溪铁观音 美丽中国行”等一批堪称业界经典的茶事活动品牌,连续成功举办7届中国茶都安溪国际茶业博览会。

福建泉州市安溪铁观音茶叶之乡(聚焦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2)

着力点六:布局园区化。建设两个电子科技园区(弘桥智谷电商产业园、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两个国家级茶叶检验监测中心(国家茶叶检测重点实验室、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三个国字号科技平台(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茶叶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个加工商贸物流园区(中国茶都市场,中国茶博汇市场、安溪城区工业园品牌茶企总部区),18家茶庄园(累计总投资55710万元,茶园规模面积50904亩),以产业高端平台,有效地推动现代要素集聚,技术集成应用水平提升,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着力点七:资源资本化。一是鼓励、引导农民以不同形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2013年以来,全县累计流转茶园4万多亩。二是对全县60万亩茶园进行统一投保,增强茶叶种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将贫困户、合作社成员、家庭农场成员、种养殖户等农户作为优先开展业务合作的重点对象,开展多方位合作。四是成立安溪铁观音农业综合开发公司。五是设立全省首家茶业专业支行——农行安溪茶都支行,为安溪茶产业链提供专业化、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服务。截止2016年12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发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5486万元、家庭农场96824万元、农业专业大户15722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9549万元。

着力点八:业态多元化。安溪茶业已实现从“单一、单层”的茶业生产经营,向“多元、立体”的全产业链转变。茶叶机械产业领先业界,发明制造茶叶分装机、捡梗机和乌龙茶自动化、清洁化、高效化生产线等高端产品,市场份额占到全国的80%以上。包装印刷、贸易物流等各类茶配套产业,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海丝茶源•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线路名列“2016年度全国茶乡之旅特色路线”榜首。

关于下一步工作

1.构筑质量高地。聚焦“标准”:遵循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提升茶园管理、种植、初制加工、精制加工的标准化水平。聚焦“生态”:在持续高强度造林绿化的同时,探索对茶园从自然条件、生态建设以及实施良好农业规范等方面指标进行评价分级,彰显高端产区(茶山)价值,对茶叶主产区、核心区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聚焦“管理”:始终保持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的高压态势。聚焦“种质资源保护”:着手建立铁观音尧阳保护区、铁观音松岩保护区、本山保护区、黄旦保护区、毛蟹保护区、虎邱良种场优异茶树种质资源圃保护区等6个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区。聚焦“地力提升”: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在茶叶主产乡镇建立30个有机肥使用示范片(每个集中连片200亩以上),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计划;大力推广大豆、油菜花、豌豆等经济绿肥,推广茶树高效生态环保栽培模式,改良茶园土壤。

2.构筑品牌高地。持续发声:持续加大“上央视、进销区”等高端营销、精准营销力度,办好中国茶都安溪国际茶业博览会、“安溪铁观音•美丽中国行”等重大茶事活动,推动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递安溪铁观音绿色、健康、品位正能量。擦亮“地标”:建立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宣传推介、准入使用、管理服务和维权打假综合体系。扶大龙头:鼓励支持龙头企业新建、扩建先进精加工生产线;培育现代企业,打造茶企航母编队。借力资本:打开各类资本进入茶产业的通道,做足嫁接资本文章,让产业插上资本的翅膀。

福建泉州市安溪铁观音茶叶之乡(聚焦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3)

3.构筑市场高地。加快挺进电子交易市场:探索茶叶大宗商品交易,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建设铁观音类期货交易市场。加快挺进电商市场:依托天猫、京东商城安溪会馆、弘桥智谷(泉州)电商产业园、茶多网等平台,鼓励茶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形成国内国外齐头并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格局。加快挺进海外市场:启动新一轮海外市场布局,通过5年努力,在欧洲开设30家安溪铁观音欧洲营销中心,开设50家安溪茶企品牌茶店。加快提升传统销区市场:整合发挥安溪铁观音十万营销大军优势,形成品牌营销的强大声势,并带动二、三线品牌发展。加快提升产地市场:推动中国茶都整体改造提升;加快培育茶博汇市场,架高产业发展平台。

4.构筑科技高地。着力引进“国字号”企业和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和研发团队,聘请专家顾问组定期为我县茶业发展制定规划和指导。建立以茶学院,开展生产加工、产品开发等关键环节技术攻关,以科技领先助力产业升级。

5.构筑创业高地。一是巩固提升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创建成果,打造茶产业领军人才队伍。二是深入开展“百企联百村帮千户”行动。三是持续提升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四是以弘桥智谷电商产业园、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18家茶庄园,27家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基地为依托,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福建泉州市安溪铁观音茶叶之乡(聚焦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4)

6.构筑文化高地。以茶业万人培训工程为载体,在茶农中弘扬种植文化,教育引导茶农爱护土地,尊重自然,精耕细作,良法生产。以倡导健康饮茶新方式为载体,在消费者中传播品茗文化。以千企千店规范化建设为载体,在茶商中开展感恩文化教育,促使茶商更加自觉地保护安溪铁观音品牌。以安溪茶学院、两所茶业职校和安溪铁观音制茶工艺大师培育工程为载体,全面提升涉茶教育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

7.构筑产业高地。在纵向上:加大产学研结合,深度开发茶多酚、茶氨酸等茶叶生物科技产品;推动产品向新资源产品延展,如花草茶、养生茶、果味花果茶、水果茶等,丰富茶品类结构。在横向上:突出茶旅互动和茶机具研发制造。在载体建设上,坚持“软硬并重”,大力推进茶学院、茶博汇、茶多网、茶庄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