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怎么看待死亡的(庄子的髑髅叹)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是怎么看待死亡的(庄子的髑髅叹)(1)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庄子认为,语言和思想是两回事,因为语言是僵死的,他发现了语言作为中介工具的有限性。

在《庄子·天道》中载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天,齐桓公在堂上看古代经典,一个老木匠在堂下干活,他见齐桓公在专心致志地读书,便上前问:“请问,大王您读的是什么书啊?”

齐回答:“我读的是圣人写的书。”

木匠问:“写这些书的圣人现在还活在世上吗?”

齐回答:“他们早就死了。”

木匠笑道:“既然写这些书的圣人已经死了,那您现在所读的只是些古人的糟粕罢了,哪里值得这样专心致志呢?”

庄子是怎么看待死亡的(庄子的髑髅叹)(2)

齐气愤说:“我读古代圣人的书,你一个做车轮子的木匠有什么资格评论!今天你要是能够说出些道理来,就罢了。否则,你难逃死罪。”

木匠赶忙解释:“大王息怒,我是用我自己做车轮子的经验来类比的。做车轮子是一件细致、微妙的活儿,砍木头时慢了,做出来的车轮就会松软而不坚固;快了,又会滞涩而难以嵌入。要做到恰到好处,即不慢不快,得心应手,这其中自有奥妙。

但这种奥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没办法把这样的绝技传授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没有办法从我这里学到这样的绝技,所以,我现在都70岁了,由于找不到接班人,只好还在这里为大王做车轮子。由此类推,古代的圣人死了,他们高妙的思想因为不可言传而随着圣人一起消失了,因此,您现在所读的经书,只不过是圣人的糟粕罢了!”

由此可以体现出,他所主张的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虽然语言与思想意识可以加以分割,但也不能完全忽视了语言作为达意工具的效用。

庄子是怎么看待死亡的(庄子的髑髅叹)(3)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记载,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释:

庄子:“儵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快乐。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

人是不可能知道鱼快不快乐的,很多事物都是不可认知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自找苦吃,耗费精力去追求了。如果一定要去,就必然会陷入无穷的烦恼中。

由此可见,庄子看到了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却又把这种局限性片面地夸大了。

庄子是怎么看待死亡的(庄子的髑髅叹)(4)

”髑髅叹”

《庄子·至乐》中载道:庄子到楚国途中,见到一个髑髅(死人头骨)。

便用马鞭从旁边敲了敲,问:“先生是贪求生命,失却真理而死的呢?还是遇到亡国大事,遭受刀斧的砍杀而死的呢?还是有了不好的行为,担心给父母妻儿留下耻辱,羞愧而死的呢?还是遭受寒冷与饥饿的灾祸而成了这样呢?还是你享尽天年而死去成了这样呢?”庄子说完,拿过髑髅,当成枕头睡着了。

半夜,髑髅给庄子显梦说:“你像个能言善辩的人,看你所说的那些话,全属于活人的拘累,其实人死了,就没有你说的那些忧患了。人一旦死了,在上没有国君的统治,在下没有官吏的管辖,也没有四季的操劳,从容安逸地把天地的长久看作是时令的流失,即使是君王的快乐,也不过如此啊。”

庄子认为髑髅在空谈,遂激而言之:“我让主管生命的神恢复你的形体,让你重新长出骨肉肌肤,返回到你所熟知的人群中去,你愿意吗?”

髑髅皱着眉头说:“我怎能放弃这君王一般的快乐而重新去承受人世间的劳苦呢?”

庄子是借此来表现出他的生死观。

在他认为,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生不足喜,死不足忧,生死如一。

意在提醒人们,在死亡面前保持平和的心境,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痛苦,正确把握自己的命运,以及人生中的名与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