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1)

明清家具研习社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2)

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千百年来,家喻户晓,流传甚广。然而,就是这样一首浅白如话的名篇,人们对诗中“床”的解释颇有争议。

卧具说

在寻常人的第一印象中,这首诗描写的场景应该是这样的: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地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抬起头来,看向那轮明月,不由低头沉思,思念起远方的家乡。

唐代人的日常起居大多是在各种床榻上进行的,床榻是室内最主要的矮形家具。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床”就是唐人用于睡觉的卧具,即床榻。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3)

图 | 宋 刘贯道《梦蝶图》

唐代的床、榻只用来区分尺寸大小,在造型上别无二致。

床榻在唐代有四足床榻、壸门床榻之分,多承魏晋先制。

四足床指的是床面下装有四只直角,属于在当时属于比较简朴的卧具,主要见于敦煌壁画展现的僧侣和平民生活中。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4)

图 | 敦煌14窟北壁壁画 男女共坐一床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5)

图 | 敦煌454窟菩萨心地品 局部

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收藏有同时代天皇的“御床二张”,就是典型的唐式四足直角床。床由方形直材构造,床面四边攒框,面芯由八根细方材嵌入床沿短边的边框。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6)

图 | 御床二张之一侧视面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7)

图 | 御床二张之一俯视面

床腿间无枨,腿足上端挖槽嵌一根横贯床面的托枋,托枋与床板面芯直棂相交处都用钉加固,使上部的力量得以扩散。

壸门床榻,是经王世襄先生提出,用以指称唐代流行的以板片构造、内部带有曲线轮廓腿足的床榻样式。唐代时多称壸门床榻为“局脚床”,是一种贵族使用的高档床榻。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8)

图 | 北齐校书图卷 局部

壸门床榻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十分流行,发展到唐代,更是被大量制作。唐代的壸门床榻四面床沿下单列壸门或者平列多个壸门,以有无托泥分为两种基本样式。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9)

图 | 北齐校书图卷 局部

唐代壸门床榻配有床杠、床屏、床帐也十分流行。

床杠是床边安装的横木,除了供人倚靠休息,也可作为衣架使用。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10)

图 | 五代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壸门床上设有围屏,同样是魏晋南北朝家具形制的延续。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11)

图 | 韩熙载夜宴图 局部

其形式流传至今,自明清以来,被称为罗汉床。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12)

图 | 明 黄花梨独板围子罗汉床 故宫博物院藏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13)

图 | 清宫旧藏 酸枝木嵌大理石罗汉床

唐代撒帐文化盛行,帷帐也出现在了壸门床上。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14)

图 | 隋墓壁画《徐侍郎夫妇宴享行乐图》

既有围屏,又设帷帐的床,在明清两朝,称为架子床。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15)

图 | 清 紫檀四柱灯笼锦围子架子床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16)

图 | 黄花梨月洞门架子床 故宫博物院藏

但郭沫若曾就默认的”卧具说“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不可能是在床上观赏月光,而且躺在床上看月光,根本就无法举头和低头。

80年代以后,不断有人根据郭沫若的质疑提出了“坐具说”。

坐具说

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床”解释为“安身之坐者”,不少声音结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认为诗人既可以抬头,又可以低头,那应该是坐着的,所以“床”指的是“凳”。在这一观点中,“凳”泛指唐代的坐具。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正是经历由席地而坐转变为垂足而坐,从矮形坐具演变为高型坐具的时期。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17)

图 | 敦煌138窟壁画中 同时出现了四足床与禅椅数张

南北朝时期的绳床到了唐代仍在使用,这是一种座面以绳编成,可容盘膝而坐的高型坐具。

绳床在白居易的诗中屡屡出现,可见绳床在唐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夫妻老相对,各坐一绳床”——《三年除夜》

“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睡后茶兴忆杨同州》

“洗浪清风透水霜,水边闲坐一绳床”——《秋池》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18)

图 |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序图(北宋摹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19)

图 | 赤漆欟木胡床 正仓院藏

颇受明清文人青睐的“禅凳”“禅椅”的原型正是绳床。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20)

图 | 铁力木禅椅 研习社藏品

唐代以后,一种圆鼓形的坐墩也颇为流行,它是由南北朝僧侣专坐的筌蹄发展而来。

坐墩通常用竹藤编织,也有相当部分以木材支撑,圆形,中部带有束腰。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21)

图 | 唐《宫乐图》中的大漆案和腰圆形凳

明清家具中的“鼓凳”“绣墩”都存在着坐墩的身影。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22)

图 | 明嘉靖 五彩龙穿莲池纹绣墩 故宫博物院藏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23)

图 | 清早期 鸂鶒木六开光坐墩 故宫博物院藏

马未都更是在“坐具说”的基础上,将“床是坐具的泛指”缩小到了“胡床”。

马扎说

马未都认为,唐代的门是不透光的小板门,窗户也十分小,月光不可能照进室内,所以李白这首《静夜思》其实是坐在院子里的,根据现有的考古实物,应该是胡床。

胡床,俗称“马扎”,也是明清家具中的交杌。它从属椅凳一类,为传统折叠椅具中的基础形制。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24)

图 | 明末清初 黄花梨卷草纹双脚踏交杌

交杌自东汉从西域传至中原而来,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均有所使用,直至今日,仍可见其身影。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25)

图 | 东魏 赵胡仁墓持胡床女俑

交杌作为中原地区所使用最早的高型家具,使得臀部坐于座面之上,两腿向前自然下垂,双脚踏地,促进了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转换。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26)

图 | 明末 黄花梨交杌

交杌在隋唐时期属家具中等级较高的一类,多为家中男主人或贵客使用,可视为地位的象征。不仅在居室中使用,更是出游必备之物,携带左右以备休息。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27)

图 | 唐 李寿墓石棺线刻仕女图

但是,驳斥这一观点的证据也很明显。唐代的诗句凡是提到“胡床”的,用的都是全称,而非简称为“床”。例如,杜甫所作《树间》,“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白居易所作《咏兴》,“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

于是,又有人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床,指的是几案类的家具。

几案说

原来,“床”通“牀”。

“牀"在《说文解字》的注本中被解释为,“牀之制略同几而庳於几,可坐,故曰安身之几坐。牀制同几,故有足有桄。······古人坐於牀,而又不似今人垂足而坐。"

“床”的形制类似于“几”,有腿足、有横木,但是稍低。古人是屈腿而坐,手臂有所凭靠,而不是像今人垂足坐在椅凳上。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28)

图 | 唐 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流行的几有两足凭几、三足凭几之分。

两足凭几的使用方式,是放置于身前,两膝正位于凭几的两足之间,便于身体移动伸展。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29)

图 | 《北齐校书图》局部 侍女所持凭几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30)

图 | 紫檀木画挟轼 日本正仓院藏

三足凭几是一种曲面的凭几,放置在人体的正面,正中一足位于两膝之间,其余两足包围至体侧,方便人体向前、左、右三个方向倚靠。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31)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32)

图 | 清康熙 金漆三足凭几

“几案说”被不少人以李白的另一首诗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质疑,认为几可以挪动,无需绕。

就在“卧具说”、“坐具说”、“马扎说”、“几案说”争执不下的时候,有声音另辟蹊径地提出“床是井上围栏”的说法。

井栏说

在《辞海》中,对于“床”字另有一种解释,“床,井上围栏”。

床”作“井栏”讲,就可以解释得通《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一句,说的就是两个孩子围绕着“井栏”互相投掷青梅嬉戏。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33)

图 | 清代 太湖石大井栏

李白在《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中写道“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梧桐对一叶,金井对银床,床指的是井上围栏,从对仗上讲,颇为合理。

目前,学界大多数人倾向于“井栏说”,但也还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充斥其中。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只有李白知道他当时写的床是为何物了。

但借这件千古之谜,认识唐代家具,读懂造物之道,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乐事?

- END -

李白在现实的原型(李白的床到底为何物)(3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