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跨海大桥参建单位(杭州湾跨海大桥)

2008年5月1日,由公规院设计,一航局、二航局、三航局、中交路建、三公局等单位参建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将上海至宁波间的陆路距离缩短了120公里。

杭州湾跨海大桥参建单位(杭州湾跨海大桥)(1)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沈阳—海口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也是浙江省东北部城市快速路的重要构成部分。大桥北起嘉兴市海盐枢纽,跨越杭州湾海域,南至宁波市庵东枢纽立交,路线全长36公里,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公里,是当时世界第一跨海长桥,于2003年6月8日开工建设。

杭州湾地区是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潮差大、流速急,流向乱、波浪高,冲刷深、软弱地层厚,部分区段海底还含有浅层沼气,建设环境十分恶劣。一航局承建的第七标段更是全线中最为险峻的区域,是当时桩基施工水文、地质条件最为复杂和严酷的施工区之一,被当地渔民称为“鬼区”,全年仅有120天的有效作业时间。

大桥是当时国内首次在外海大规模沉放大直径、超长、超重钢管桩的工程。七标段的1564根钢桩包括了项目绝大多数的超长桩,其中88米钢管桩是当时国内单根最长钢管桩。

在恶劣的施工环境和紧张的施工压力下,创新成为提升进度和施工质量的第一选择。一航局建设团队先后投入当时国内起重、打桩海上综合作业能力最强的海上打桩船“天威号”,自行建造架高93.5米的“打桩18号”等桩基施工巨型战舰。同时,针对杭州湾浅滩区施工,自行设计并改造完成架高95米的“打桩15号”,其架高在当时为“中国第一高度”。在7次台风、数10次大小潮汛的严峻考验下,建设团队成功沉下88米国内最长钢管桩,在国内最先使用S280、SC250液压锤,自行研制开发、完善了GPS应用外海工程的工艺,成功解决浅滩区打入桩施工的技术难题,摸索出一套适应杭州湾地区“桩长流急标高低”特点的施工工艺。

湿接头混凝土裂缝控制是当时建桥质量方面的世界难题。杭州湾大桥的474个湿接头是连接预制墩身和现浇承台的混凝土结构物,属高性能海工混凝土,处于水位变动区。由于海洋环境恶劣,结构特殊,加上湿接头、承台、墩身三者混凝土浇注时间相差甚远,且湿接头内还埋有一个预制的墩身支座,因而湿接头混凝土受到复杂条件的影响,表面极容易出现裂纹。为攻克这一难题,二航局建设团队积极开展现场攻关,成立了湿接头裂缝攻关小组,长期蹲守在海上作业现场,先后采取10多种改进措施,仔细跟踪观察了40个试验湿接头,试验配置了近百个混凝土配合比,最终将湿接头裂缝出现的比例由开始施工时的58.6%降到17.8%,湿接头裂纹不发生率达到93%。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过程中,中交建设者们勇于创新,攻克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共获得技术创新成果250多项,形成了9大系列自主核心技术,在当时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并于2011年11月7日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杭州湾跨海大桥参建单位(杭州湾跨海大桥)(2)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后,直接带动嘉兴海盐、平湖的发展,推动宁波杭州湾新区从无到有的形成,同时也将长三角区域原“Z字形”发展转变为“A字形”发展空间格局,对实现长三角南北两翼一体化发展、港口协同发展、产业统筹布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交通建设报 | 一航局 | 二航局 | 中交路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