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哪些方言像四川话(湖南方言对我而言仿佛一座高不可攀的巴别塔)

湖南哪些方言像四川话(湖南方言对我而言仿佛一座高不可攀的巴别塔)(1)

美丽湖南(供图:@雾非雾)

偶然看到在时刻新闻上读到这篇报道《四川发布新规:公务人员在公务场合必须使用普通话》,感慨良多。据媒体报道,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日前已印发《关于在全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进一步推广使用普通话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人员在公务场合,必须使用普通话。

楼主已在湖南工作多年,湖南真的很美。我已经是大半个湖南人,甚至连四季分明的严苛气候都觉得是风景。我也喜欢吃辣,食物早不是问题,我的问题在听觉上。前些年,所在单位有个项目在几个县试点,围着大半个湖南跑了一圈,全程听不懂。毕竟是客人,方言也值得尊重。吐槽不礼貌,但最终我在参加了几个地方会议后,还是决定还是发这个帖子来诉苦一下。

湖南的方言有多复杂,我们外省人其实感受最深。其实连湖南人出门远一点都听不懂隔壁地区的方言,你要我一个外省人怎么可能听得懂?我研究过这个事情:

“湖南方言指湖南境内的方言,其中汉语方言包括湘语、西南官话(湖广话)、赣语、客家语,另外,还有湘南土话、乡话这一些尚未确定归属的方言。湖南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有苗语的湘西次方言,土家语的龙山土话、保靖土话、孟兹话,侗语、勉语以及壮语。”

湖南极有可能是中国方言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以前单位搞公益活动乡村捐赠,我甚至到过大多人听不懂普通话的村子。有些老人口音之重,市县陪同的志愿者听不懂,咋办?最后出现了村级翻译先翻译给县级翻译,再翻译成普通话的奇观。竟然让人有身在欧洲的幻觉,怪不得说湖南是中国的普鲁士。

我在娄底时无数次感受到外语角的体验。几个湖南人聊天,仿佛分成了英语区、法语区、德语区、西语区,然后他们还互相听不懂,并以此为乐。嗯,同一个欧洲,同一个娄底。甚至还有一个难易程度可以媲美娄底话的方言,那就是湘乡话。试问,现在除了湘乡人,还有能听懂湘乡话的人吗?

这方面长沙算是最好的了,经济发达地区在正式场合完全是普通话的氛围,这也是长沙开放发展,快速崛起的重要象征。而且在汪涵等人的努力下,长沙话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拿来调侃缓和语气再好不过,也算是方言的生命力。我也学了几句,莫逗霸、出克玩之类,作为调剂能很好的和缓气氛,但工作场合,方言真的不能起到有效沟通的效果。比如在长沙久了,我还发现长沙地区浏阳同学说的浏阳话,长沙人都听不懂,可见湖南方言有多么复杂了。

我很能理解,湘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让湖南话天生骄傲。类似这种对方言的眷恋,也并非湖南人独有。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文明建设,使用方言的权利也受到尊重和保护,一口“乡音”不止是文化上的,也是种心理需求。但在公共场合,方言真的那么重要么?过多的语言必然阻碍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和用一种通用语带来的巨大便利相比,哪个更有价值?巴别塔是西方的一个古老传说,讲的是在末世洪水之后,一群只说一种语言的人决定建造一座通天塔,天神害怕了“如果他们能做成这件事,就没有什么事不能成功”。于是,天神打乱了他们的语言,使他们分散各地,沟通不成,塔也就修建不成了。这个故事其实说了一个道理,语言太过多样是一道枷锁,限制了人类文明的传播、沟通、交流。

方言使用者渐少其实非常正常。像长沙一样,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大量迁移,来自不同地区的人聚集在一起,使用普通话是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协作效率的最有效手段。即使没有政府的推广,人们也会主动学习、使用普通话。

作为一个在湖南工作的外省人,湖南的开放包容吸引了我,我对于湖南的变化感受也更深。经济在发展,社会在变革,不止湖南,不止中国,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开放、更加高效的沟通环境。

最后,请允许我说一句:我们是普通人,请说普通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