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老了要立遗嘱(年轻人也开始立遗嘱了)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与“死亡”相关的日子人们或扫墓祭祀,或遥寄哀思,以各种方式怀念逝去的亲人,在生与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为什么人老了要立遗嘱?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为什么人老了要立遗嘱(年轻人也开始立遗嘱了)

为什么人老了要立遗嘱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与“死亡”相关的日子。人们或扫墓祭祀,或遥寄哀思,以各种方式怀念逝去的亲人,在生与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

那么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呢?有一个数据或许能说明问题。近日发布的《2021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从77.43岁逐步下降至68.59岁,年轻人群预立遗嘱的越来越多。截至去年底,“90后”立遗嘱总人数较上一年增长了80%。有人在订立遗嘱的同时还签署了遗体捐赠书,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写遗嘱,在对“死亡”的各种冥想中,观照当下的人生。

人们一般认为,死亡对中国人来说是很不吉利、讳莫如深的事情。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预立遗嘱,说明年轻人对于死亡的态度变得更加坦然和从容。有种观点认为,疫情之下,各种不确定性增加,因为“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所以立遗嘱的人越来越多,当然也包括年轻人。毋庸讳言,身处不确定的时代,我们确实应该提高自己的风险防范意识,在健康的时候,就把自己生命的解释权握在自己手里,能够最大程度确保自己的愿望能以法律的形式实现,实际上也是珍惜当下、尊重生命、对自己和亲人负责的体现。这是观念的进步,也是时代的进步。

其实,死亡未必只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中心的电子屏上,有这样一句提示:“录像时不要哭泣,立遗嘱是开心的事情。” 死生并不与悲喜直接相连,这是对自己最好的“死亡教育”。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将“死亡教育”逐渐列为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内容,到了1976年,已有1500所中小学实施死亡教育课程,欧洲不少国家也将死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点课程。但在我国,真正的死亡教育一直缺失。近些年来,少年儿童安全事故频发,校园霸凌、虐杀小动物事件时有发生,不得不说和缺乏死亡教育、缺乏对生命的敬畏有关。

其实,古人对于死亡的态度,可能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论语》中言及死亡的内容,就多达60多处,从“微子去之,箕予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到“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看淡生死,庄子鼓盆而歌,今天的年轻人更加相信,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的开始。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正视死亡,才能更加珍视生命。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说过,“记得我将死这件事,是我所用过,帮我做出人生重大决定的最重要的工具。”电影《寻梦环游记》中,对死亡的想象更加温暖,“死亡并非离开,真正的消失是忘记,是世间再也没有人记得你的存在。”把对死亡的思考,视作“写给未来的自己”的一封信,更加认真、不留遗憾地活着,这可能是死亡之于我们的最好馈赠。(陈立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