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中的传说(汉中传说故事汉王山的传说)

关于汉中的传说(汉中传说故事汉王山的传说)(1)

前言

关于汉中的传说故事小编一直在搜寻,此次有幸在汉中市文联找到这本珍贵的书。小编将每日与大家分享一篇,后期还将陆续与大家分享陕南情歌、汉中民俗等书籍的内容,如果您也有此类收藏书籍请于小编联系,让我们把汉中文化挖掘传承下去。

关于汉中的传说(汉中传说故事汉王山的传说)(2)

本文内容来自1984年12月出版的汉中风物传说

汉王山的传说

邵家仁(搜集整理)

川陕交界的旺苍北边,有一座蟒蛇遍地,无人出没的高山,名叫汉王山。汉王山地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农民起义领袖抗击官兵的悲壮故事。

不知是哪个朝代,哪个年月,陕西汉中府久早无雨,颗粒无收,官府像催命鬼一样天天派丁催粮要饷。城边上有个青年农民叫王大贵,身高七尺,腰如黄桶,力大无比,行走如飞,生性嫉恶如仇,见此不平世道,便率领饥民抗捐税、杀官吏,吃大户,斗财主,十里八乡的穷哥儿都跟随他,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转战各地,如入无人之境,占了许多城池。大家推举他当义军首领,因为在汉中发难,便称他为“汉王”。

汉王造反的事传到京城,皇帝老儿下令各州府大举“围剿”。汉王带着身怀有孕的妻子,且战且退,退到川北山区的旺苍坝。

关于汉中的传说(汉中传说故事汉王山的传说)(3)

义军在旺苍坝宋熙水(即今之东河)畔驻扎,天天和官军交战。汉王的妻子由于长途行军过于疲劳小产了。

这天,一个义兵端一碗香喷喷的鸡肉送到汉王营中,汉王打仗归来。惊问:“何来的鸡肉?”义兵说:“村里捉的,给粮子调养身体。”汉王喝道:“举义期间,如此骚扰百姓,成何义军?”传令把义兵换了,并派人补了鸡钱,这件事一传开,远近的老百姓都夸奖义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把汉王妻子小产的地方取名“妻难碥”。

有一天深夜,已过三更。汉王正和妻子商量转移,忽然火光冲天,喊声四起。原来,官军得知汉王的妻子小产,乘机夜袭,烧了营房。汉王见势不妙,忙把爱妻扶上战马,带一支义军,拼命杀出重围,连夜沿宋熙水逃奔。

汉王在宋熙水畔独自徘徊,望青山苍苍,河水滚滚,回头望打败的部下,凄楚的爱委,不禁拔剑长叹,“今日何处安营?”

这时,远处传来隐隐约的马蹄声,汉王举目远望,只见山道弯弯处,尘土飞扬,遮天蔽日,料定官军又追了上来,急中生智,命令士兵去盔弃甲,脱去战袍,隐藏大刀矛子,个个装扮成“背二哥”,手拄拐杖,口唱山歌:

背二哥来背二哥,

那个哇叫你舅子背那多……

说说笑笑走过来。

“嘿,背二哥,从哪儿来?”一位官军手举利剑拦住问道。

“打从巴中背盐卸货转来。”汉王走上前,拄着背夹,叉着腰不慌不忙地回答。

“过来一群流寇,朝哪个方向走了? 如实说来,重重有赏”。官军把剑一晃:“要是说谎,刀可不认人!”

“长官,不敢,不敢!”汉王指着河边说:“我见一群身穿盔甲的汉子浮河而过……。”

官军见河面漂荡着盔甲、战袍,“卟咚”一声如饿狗抢屎一般掉头扑过河去。……

后人把汉王在这里巧计脱险的地方叫做“卸甲碥”。

汉王用计甩掉了追兵,在一个偏僻的山脚停下来休整了一阵子。他仔细清点人马,几万义军,从汉中打到川北,如今只剩下五十多人。历历往事,涌上心头:想当年,汉中乡亲争先送儿投军,而今,弟兄们死在异乡,有何脸面去见汉中父老!想到这里,羞愧难言不禁。不禁一声长叹:“天亡我也!”妻子见他落泪,也泣不成声地说:“是我拖累了你,才落到如此地步。”

士兵们也一起跪下道:“是我们没有保护好娘子,败下阵来,请汉王降罪。”

汉王扶起众士兵,措干眼泪,说道:“休再责怪!胜败乃兵家常事。现今,我们退到大山,等娘子养好身体,众兄弟恢复疲劳,再招兵买马,何愁大事不成!”

娘子见汉王雄心勃勃,重振大业,深深一拜:“汉王啊,重任在肩,壮志未酬,望多多保重!”她沉息片刻,纤千纤组手往前方一指“汉王,你看前方……”汉王疑追兵追来,刚转身观望,娘子怕牵挂汉王,乘其不备,碰岩而亡,血波山岩。后来,当地老百姓把这地方取名叫“离妻岩”

关于汉中的传说(汉中传说故事汉王山的传说)(4)

汉王埋了亡妻,又和士兵一起赶路。官兵的探子发现他们的行踪,又派大兵追来,前后夹攻,把他们围在河边,乱箭如雨点般飞来,许多士兵中箭身亡。汉王的座骑被射例在地,乱箭在耳边呼呼直响,他翻身下马,匍伏前进,来到河边,进退无路,仰天长叹:“今日到了绝路矣!”突然,高山上飞来一只仙鹿,望着汉王哞哞直叫,好像说:“汉王,快骑上我逃命吧。”接着,又跪在地上,温顺地点头摇尾。汉王不管三七二十一,翻身骑上仙鹿,双手紧握鹿角,仙鹿两足一踢,腾空而起,足踏彩云,闪电般飞过宽宽的大河脱险出去。此后,老百姓就把仙鹿帮助汉王脱险的地方叫“鹿渡”。

汉王拜过仙鹿,只身不停地走啊走,走了九天九夜,来到罐子坝。

山风习习,几天来疲于奔命的汉王才感觉到又冷又饿。可是,大山沟里,百里无人烟,哪里才能找点吃的呀。好容易见到半山腰有间茅草房,便大步走近,敲敲笆笆门,没人吭声,推门进去,见床上躺着一个老太婆,便问道“老妈妈,行行好,给点吃的吧?”老太婆叹了一声“唉,兵荒马乱的年辰,官军打汉王,人都跑光了。我这老骨头也快饿死了,有啥吃的?”汉王二话没说,道声好,转身便走。还没出门,身子一晃,“咚”的 一声晕倒在地。老太婆下床来仔细打量他一阵,见是个老实巴巴的过路人,心痛地把他扶起来说:“不瞒大哥,我还有半升吊命的豌豆子,要是不嫌弃的话,带去充饥吧。”汉王接过口袋,谢了又谢。出门随手捡了个土罐子,把豌豆装进罐子里,便“噼噼叭叭”的咬了起来,香喷喷,边走边吃。走了几步,转念一想:老妈妈没吃的,饿死了咋办?回头祝福老人家:“天下未熟,罐子先熟”。以后,“罐子坝”的庄稼总比附近的地方早熟一二十天,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汉王吃了豌豆,腿杆象铁一样硬梆,身子也有劲了,光复义军的决心更大了。他又不停地走,不知走了好久,见一座高高的大山,密密的树林不见天,他想:好,就在这儿立足吧。

关于汉中的传说(汉中传说故事汉王山的传说)(5)

汉王舒展了一下身体,坐下歇气。顺手摸一摸怀里,猛一惊,大印不在了。(后人称此地为印把山)没了大印,并当王呀。他转会一想,大印不在汉王在嘛!又往前走,回头望望,看又掉东西没有?发现玉带没了(后人称此地为“落圈岩”)想道: 掉了算了,上山后从新打灶另开张嘛。

汉王爬到山岭,一看,嘿,好高的山啊,伸手就能摸住天,山边还有两根大石柱,拔地而起,象根旗杆,他笑道:“我正愁没地方挂旗号呢。”马上脱下衣服,挂在高高的石柱上(后人称此处为“铁旗山”)。他望着迎风飘扬的“旗子”,拍手叫道:“我汉王的大旗又举起来啦。”

汉王住在这深山老林里,发愁没有吃的。摸摸口袋还有没有政豆?一抖,仅剩的三颗豌豆又落在地上,眨个眼,长成绿油油的豆苗,眨个眼,又结满黄灿灿的金豆豆。勤快的汉王,早上播种,晚上收获,吃也吃不完,他正打算下山招兵买马呢。

官军的耳朵也灵,得知汉王逃到深山里,想东山再起,便调集大军进山“围剿”,队伍像蚂蚁子般密密麻麻,把大山围得水泄不通。说来也怪,官军的队伍刚上山一步,树上的叶儿便纷纷飘落,变成无数长虫,死死把他们缠住,个个吓得屁滚尿流。

官军的一个头儿气慌了,抽出利剑,杀出一条血路,飞奔上山,和赤手空拳的汉王拼搏,他们从山上战到山下,又从后山战到前山,战了几百个回会,汉王精疲力尽,支持不住,眼看要被生擒活捉了。“轰”的一声,从汉中方向来一口大钟,不前不后,不左不右,把官军的头儿严严实实盖倒,闷死在钟底下。至今,山上的那口大钟还在哩。

后来呢,因山高路险,人烟稀少,招不到义军。汉王的壮志未实现,抱恨终生,长眠在山上。老百姓十分怀念这位一身是胆,正气凛然,坚贞不屈的农民起义英雄,在山上立庙纪念,并把这座山取名叫“汉王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