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剧十大著名戏曲(你不知道的山西戏曲之左权小花戏)

山西晋剧十大著名戏曲(你不知道的山西戏曲之左权小花戏)(1)

左权小花戏是产生于山西省左权县, 流布于左权县及其附近的榆社、和顺部分地区的一种汉族歌舞小戏。其风格为:一步三颠膝要颤,上下起伏似波澜,轻盈灵巧扭摆甩,拧身转体臂划圆,欢抖彩扇如蝶舞,神韵要随意境迁。

左权小花戏(即“文社火”)当起源于明初或宋、元之间,形成于清代,在清末盛行于辽县境内。抗战时期,“文社火”的称谓逐步由“小花戏”取代,辽县易名左权县后,“小花戏”称为“左权小花戏”。左权县也因此被评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2014年11月11日,左权小花戏成功申报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晋剧十大著名戏曲(你不知道的山西戏曲之左权小花戏)(2)

艺术特色

左权小花戏用“一小二花三有戏”概括,从通俗的角度把握其特点。小:表演者年龄小;剧本小,演出时间短,多在5分钟一20分钟之间;演出场地小,这原指“文社火”时期只在街头火盘,院落人家演出而已。今天的小花戏既可在空间狭小的地方演出,又可满足大舞台演出的需要。花:指其舞者身形多变,活泼动人,彩扇上下翩飞,整个舞台效果犹如百花盛开,令人眼花缭乱。戏:具有构成一部小花戏的基本要素,有完整的剧情,活泼风趣的语言对白。

传统剧目

左权小花戏保留下来的传统剧目大约有五十余种,多是靠口传心授代代传承的。解放后新编剧目约五十种。其中传统剧目的代表作品有《铲菜》、《小放牛》、《送小姨》、《游花园》、《妓女告状》、《打樱桃》、《旦哥》、《卖菜》、《卖扁食》、《戏老婆》、《顶灯》、《磕睡多》、《怀孩》、《发孩》、《大娘呀》、《金箱帽》、《拐带》、《二婶婶》、《跳花伞》、《野大夫》、《拿煞人》、《刚天红》、《山小雀落在屹针上》等,内容上多是反映平民生活的喜剧,角色以二小即小丑、小旦为主,个别剧目为小生、小旦、小丑三小戏。

山西晋剧十大著名戏曲(你不知道的山西戏曲之左权小花戏)(3)

表演音乐

左权小花戏的音乐体制为曲牌体音乐,分为单曲重复与曲牌联套两类,没有固定的音乐规范,曲调组合自由随意,音乐结构可以随内容需要而伸缩,有极大的表现力。小花戏的曲调,来源于广为流行的左权民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民歌中的“小调”,其次是“大腔”。大部分节目采用连曲体,也有一戏一曲的。在连曲体中用间奏和过门将唱腔相衔接,使曲调舒展动人,充满山乡风情。曲牌分慢板、中板、快板、散板,多用G调式,以2/4和3/8节拍为主伴奏。乐器有唢呐、笙、笛子、板胡、二胡、低胡等,后又增添了扬琴、大提琴、小提琴等。打击乐器主要有大鼓、小鼓、大锣、小锣、大钗、小钗、木鱼、碰铃等。过去有的钗拉机、四块瓦今已失传。小花戏的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在创新,有的运用现成的左权民歌,有的以民歌为素材进行创编。如传统剧目《放风筝》,原来只有一首典型的小调唱曲,却有11首唱词反复演唱,显得单调、乏味。后来将其曲式改变为三段体,加了引子、出场曲及过门,又运用了转调技巧,使色彩为之一新。小花戏《洗衣裳》《桃花红杏花白》中的曲调,就是以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刘梅躲婚》大腔为基础改编的,显得优雅、清丽、乡土气息浓郁。可见民歌和小花戏血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歌为小花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音乐资源,小花戏又宣扬和充实了民歌的旋律色彩,二者相得益彰,密不可分。

左权小花戏的表演形式为边歌边舞,有歌就有舞,有舞就有歌,以唱表现人物,以舞传情达意,既要曲唱得响亮,也要舞扭得灵活,还要戏演得精彩,这种极具综合性的审美要求局限了小花戏剧本不可太长,故而传统的小花戏剧本的篇幅一般都很短。后来为适应稍长剧本的演出要求,在演唱方法上进行了改革,增加了伴唱、帮唱、合唱等演唱方式。

山西晋剧十大著名戏曲(你不知道的山西戏曲之左权小花戏)(4)

表演道具

左权小花戏的表演是离不开扇子的,场上演员无论男女老少,生旦净末,人手一把扇子,后期发展为每人两把扇子。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左权一大怪,冬天扇子卖得快”,形象地概括了扇子在小花戏演出过程中的风靡程度。扇子在小花戏中的作用较之其他道具更为独特,既起装饰作用,又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和表意性,除了帮助演员完成动作,具有演技的意义之外,还可以补充动作所表现的形象的不足,成为动作的一种延续,一种强调,一种美化。扇子在剧中还组合成许多的扇法,并通过一系列的扇法语汇来表情达意,完成演员形象的完整塑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