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口最多的十个县(四川省一个县人口超50万)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省会是成都市,位于中国大陆西南腹地。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辖18个省辖市,3个自治州,17个县级市,108个县,4个自治县,54个市辖区。其中,就梓潼县来说,人口超50万,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位于绵阳东南部,因境内多盐井,盐卤出产丰富得名盐亭。盐亭县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偏北,西距绵阳90千米,距成都200千米,历史上为巴国、蜀国交界地,也是金牛东道、米仓道北上中原南下川西平原的重要咽喉。位于东经105°12′17″至105°43′20″,北纬30°58′31″至31°39′40″之间。

四川人口最多的十个县(四川省一个县人口超50万)(1)

首先,梓潼县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境地貌除梓江河谷有平坝断续分布外,均系峰谷相间的丘陵、低山地貌,发育有平坝、台地、中低丘、高丘、低山、山原等6种地貌类型。按照出露地层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的异同,盐亭县境地貌大体上可以唐巴公路沿线为界,划分为北部低山窄谷和南部高丘宽谷两个地貌区。按照出露地层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的异同,盐亭县境地貌大体上可以唐巴公路沿线为界,划分为北部低山窄谷和南部高丘宽谷两个地貌区。盐亭县境气候总的特征是:气候温和,降水集中,干旱频仍,四季分明。四季天气变化规律是:春早、夏热、秋短、冬温。春夏常旱,盛夏暴雨不多;秋冬常雾,入秋细雨绵绵。夏日雨热同季,光热资源丰富;冬天干温多雾,霜期历时短促。

四川人口最多的十个县(四川省一个县人口超50万)(2)

盐亭县是古巴文化和蜀文化的交汇点,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古之盐亭县境,南至今蓬溪县郪水,北至今南部县西河,西邻今三台县涪江,东近今西充县城,殆方百余千米。两晋、南北朝至隋,盐亭县境域虽常有变,但均纳有今三台、蓬溪、西充、南部及射洪等县部分地区。《汉潺亭考》载:“自西水县以东,南迄东关,凡水之入涪者,悉为蜀地,亦即潺亭之域。”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四川省梓潼县一带成为蜀汉的疆域。东晋时,晋穆帝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于梓潼水尾之万安故城置万安县,属广汉郡,今绵阳市梓潼县一带属之。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因“谯纵之乱”,将万安县移到潺亭(今盐亭境内),设县治于灵江东近盐井处,仍名万安县。宋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在今盐亭境侨置西宕渠郡,领宕渠、宣城、汉初、东关四县。

四川人口最多的十个县(四川省一个县人口超50万)(3)

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万安县改名为潺亭县,该地区属之。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平蜀后,废帝三年即恭帝元年(公元554年)改置州、郡及县,就在潺亭县之地设置盐亭县。由此,就盐亭县这一建制,始于西魏时期。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高渠郡。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高渠县亦废,并入盐亭县。并入盐亭县后,属新城郡。唐代,《舆地纪胜》记载,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南充及梓州之盐亭县,阆州之南部县部分地置西充县。宋代,盐亭县及分设永泰、东关县,属潼川府。《元丰九域志》记,盐亭县设九乡及何店、白马、宕渠、临江、鹅溪五镇; 永泰县设五乡及大汴、永丰二镇;东关县设三乡。

四川人口最多的十个县(四川省一个县人口超50万)(4)

最后,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盐亭县属潼川府。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省射洪县入盐亭县。洪武十三年复置射洪县,盐亭县境域增而复减。富驿、秋林地悉属盐亭县。清代,盐亭县属潼川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秋林以扩大潼川府首邑之故,划归三台县;全县分安乐、永贤、乐平三乡,以下设里,里以下编为甲。到了1913年,梓潼县属嘉陵道。1928年,梓潼县直属于四川省。1968年,盐亭县属绵阳地区。1985年5月,撤销绵阳地区,建立绵阳市后,盐亭县属绵阳市。如今,盐亭县属四川省绵阳市。截至2018年底,盐亭县总面积达1645平方千米,下辖乡1个、民族乡1个、镇14个、街道1个,总人口约为53.72万人。那么,问题来了,对于盐亭县这个千年古县,你怎么看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