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何古文翻译(古文中莫或试解)

(笔者按:这是多年前我写的一篇小论文,请读者诸君正之。)

摘要:本文根据王引之、杨树达、王力等人关于“莫或”一词的阐述,指出“莫或”中的“或”是“有”的意思,进而得出结论:“莫或”是一个表否定的词组。纠正了“莫或”是代词连用,以及“莫或”中的“或”用在否定句中表强调的说法。

关键词:训诂 虚词 或 否定句式


人教版选修课本《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第二课节选的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原君》。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这两句话中的“莫或”究竟作何解释?课下没有注释,在所配套的教参中翻译为“社会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来兴办它,有公共的灾害也没有人来消除它”。显然“莫”被翻译成了“没有人”,“莫”是表否定的无定代词,译文是正确的。“或”没有翻译,那么“或”是什么意思呢?

关于这个“或”至少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指出:“莫或”是代词的连用形式。“莫”作为先行词,表示对人对事的统括性的否定。“或”是表示其中的某人某事。“或”所指代的内容既已包括在“莫”之中,所以它实际上只起加强语意的作用①。另一种据王力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认为:“或”是语气词,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强语气②。

问我何古文翻译(古文中莫或试解)(1)

这两种说法都存在问题,将“莫或”理解为代词连用,一个是表否定的无定代词,一个表肯定的无定代词,这两者不可能相互包容,《文言复式虚词》实为强解,不通。同时,“或”用作肯定的无定代词时,常常用在句首,只用作主语。有时候“或”字前面出现先行词,“或”字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某一个人③。而上文黄宗羲的那句话中的“莫或”是用在句中的,根据文例,“莫或”之“或”不得作“有人”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说法也值得商榷,字典中举出的例句是含有“莫之或”(注:即宾语前置)的句式,而不是“莫或”。

杨树达在其虚词专著《词诠》中“或”字条下指出,“或”:外动词(注:即及物动词),有也。在接下来的例句中,他强调在《史记》中的《宋世家》、《曹世家》中,“或”都写成“有”字。特别是他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句“开辟以来,莫或兹酷(《后汉书·应劭传》)”,恰好说明“莫或”相连时,“或”当“有”讲。 ④王引之在其《经传释词》中更是作了详细的说明:“或”犹“有”也。

在举出例句后,指出古“有”字通作“或”后,他更进一步阐释说:盖“或”字古读若“域”,“有”字古读若“以”,二声相近,故曰“或”之言“有”也。声义相通,则字亦相通。在接下来他引用《礼记·月令》的两个例句,强调了“毋或”即“毋有”,两个词语的意思是一样的⑤。通过两位训诂大师的分析我们知道:“莫或”和“毋或”“毋有”一样,属于反义连用,表否定。

王力在《古汉语通论中》中“否定句 否定词”一节中谈到否定词“无”时说:“无”又可说成“无有”,意义差不多。⑥就是说“无有”连用是个否定词,表明这个句子是否定句。所以,“或”训“有”无疑。

由上可知,“莫若”连用,“莫”是表“否定的无定代词”,“或”是“有”的意思,两者连用是个否定词,表示整个句子是否定句。

(“注”皆为编者所加)


引用文献

①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年5月第一版,P190

②王 力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 2006年7月第四版,P162

③王 力,《古代汉语》(第一册),中华书局,1983年1月第二版 P360

④杨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978年9月第二版, P125

⑤王引之,《经传释词》,岳麓书社,1984年1月第一版,P64—65

⑥王 力,《古代汉语》(第一册),中华书局,1983年1月第二版, P26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