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因果实录(二十六史精选故事422)

二十四史因果实录(二十六史精选故事422)(1)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描写了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使得中外闻名,妇孺皆知。《西游记》是神话小说,故事情节当然是光怪陆离、神奇魔幻,肯定不是真的。不过,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确实有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这位唐僧的名字,叫做陈玄奘。

《旧唐书》记载,陈玄奘是河南偃师人,隋朝末年出家当了和尚。陈玄奘对佛教很虔诚,潜心学习佛经,造诣很深。后来,陈玄奘发现,当时的佛经翻译本有很多错误,于是,他立志去西方寻取正版本,以便检验校正。

公元628年,陈玄奘跟随一伙商人,踏上了遥远的西行之路,这一去就是十七年。陈玄奘在西域和印度一带访问了一百多个国家,每到一地,他都讲授经义,解释疑难,受到各国民众欢迎。陈玄奘还把各国的山川地理、物产习俗记录下来,编写了《大唐西域记》。

公元645年,陈玄奘回到长安。李世民接见了他,与他进行交谈讨论。陈玄奘带回了六百五十七部梵文佛经,李世民很高兴,诏令译成汉语,还令房玄龄、许敬宗负责,征聘学识渊博的僧人五十多名,帮助陈玄奘翻译整理。

二十四史因果实录(二十六史精选故事422)(2)

高宗李治继位以后,仍然对陈玄奘很尊重,专门建造了慈恩寺和翻经院,并举行盛大仪式,欢迎陈玄奘和其他高僧入住慈恩寺。陈玄奘潜心翻译佛经,当时译出七十五部。高宗又令许敬宗、李义府、杜正伦、薛元超等文人名士,对佛经进行了润色。

公元661年,陈玄奘去世,终年五十六岁。陈玄奘被安葬在陕西蓝田县西的白鹿原,送葬的男女教徒达几万人。

《旧唐书》对唐僧取经的事件,记载得比较简略,而唐代高僧慧立、彦悰等人撰写的《三藏法师传》,就详细多了。该传记记载了陈玄奘的出生、家庭、各地参学、天竺求法、翻译经书等情况,介绍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陈玄奘,俗名叫陈祎,是东汉名士陈寔的后代。陈寔有个著名故事,说有一天傍晚,一个小偷悄悄溜进陈寔的家里,藏在房梁上。不料,被陈寔发现了。陈寔却并没有大喊抓贼,而是把子孙们叫来,讲了一番做人的道理,告诫子孙要努力上进,不要学梁上君子,借此教育小偷。小偷受到触动,便改邪归正了。从此,梁上君子,就成了小偷的代名词。

陈家家风很好,陈玄奘的曾祖父陈钦、祖父陈康、父亲陈惠,都是饱学之士,入仕做官,名声颇佳。陈玄奘的父亲确实当过县官,后来隐居乡间,托病不出。

陈玄奘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二哥陈素一心向佛,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后被尊为长捷法师。陈玄奘受二哥的影响,自幼喜欢佛学,从小跟着哥哥学习《法华经》、《维摩经》等。

二十四史因果实录(二十六史精选故事422)(3)

公元612年,年仅十岁的陈玄奘,在洛阳净土寺正式出家。六年之后,由于洛阳战乱,陈玄奘与二哥去了蜀地,在蜀地住了四五年。在此期间,陈玄奘参访名师,研习大小乘经以及南北各家的学说,学业大进,逐渐有了名气。

陈玄奘二十岁以后,开始游历四方,先后到过荆楚、吴地、河南、河北、长安等地,讲经说法。当时战乱频繁,人民饱受痛苦,佛教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安慰,所以很受欢迎。陈玄奘的名气越来越大。

中国佛教是从西方天竺传来的,天竺是对印度和其他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当时佛经的翻译本很多,但比较混乱,理解不一,注解也不相同,对一些重要问题分歧很大,陈玄奘便产生了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学习的想法。中国离天竺有万里之遥,山高水险,路途艰辛,但陈玄奘一心向佛,意志坚定,不怕困难。

公元628年,陈玄奘二十六岁,他与一伙商人同行,从长安出发,开始了漫长的西行之路。陈玄奘经过天水、兰州,进入河西走廊,穿过千里戈壁,到达瓜州,再出玉门关,翻五烽山,渡流沙河,历经艰险到了高昌国。高昌国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陈玄奘受到高昌国王的热情招待,休整了一段时间。高昌国王送给他一些物资,还派给他一些人员。

二十四史因果实录(二十六史精选故事422)(4)

陈玄奘等人继续西行,越往西走,越是荒凉,人迹罕见,气侯异常,困难重重。但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能动摇陈玄奘的坚强意志。陈玄奘走了一万三千八百里,到达今巴基斯坦、阿富汗境内。在这里,陈玄奘游历四国,一边钻研佛经,一边学习梵文。

公元633年,陈玄奘南下进入印度境内。当时,印度处于分散状态,有很多个国家。陈玄奘走遍了印度的北部、南部、东部广大地区,到过十多个国家,遍访名师,潜心学佛。当地的僧人都被陈玄奘的虔诚和不畏艰险的精神所打动,给予他很大的支持。那烂陀寺是古印度的著名寺院,陈玄奘在这个寺院里住了五年,该寺院至今还保留一座玄奘堂。

陈玄奘在印度待了十年时间,使他成为理论功底深厚的佛学家,远近闻名,受到各地民众的欢迎。公元641年,古印度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帝王戒日王,慕名接见了陈玄奘,并为他举办了由五千名佛教徒参加的佛学大会。在大会上,陈玄奘主讲,任凭众教徒问询,无一人能够难倒他。陈玄奘名震四方,被印度人尊称为“大乘天”和“解脱天”,这是佛教界至高无上的荣誉。

印度戒日王敬佩陈玄奘的高深学问和高尚品德,打算授予他高官厚禄。可是,陈玄奘怀念家乡,没有答应,准备回国。戒日王又再三请求,让陈玄奘参加五年一度、历时七十五天的无遮大会。陈玄奘感到盛情难却,只好又留下住了一段时间。

二十四史因果实录(二十六史精选故事422)(5)

公元643年,陈玄奘满载荣誉,启程回国,随身带了六百五十七部经书。又走了两年,陈玄奘终于回到了长安。陈玄奘西天取经,历时十七年,总计行程五万里,艰苦卓绝,饱受苦难。陈玄奘也由一个英俊青年,变成了鬓发见白的中年人。

这个时候,陈玄奘在唐朝也是名声赫赫。李世民当时在洛阳,专门下诏要见他。陈玄奘赶到洛阳,拜见李世民。李世民很高兴,两人交谈了很久。李世民还埋怨陈玄奘,说他走的时候没有奏报朝廷,不然的话,朝廷一定会给予大力资助的。

其实,李世民只是客套话,他并不是很喜欢佛教。李世民常对人说,梁武帝好佛,结果国破家亡,应当引以为鉴。李世民还在朝堂上公开说:“朕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礼”。不过,李世民胸襟宽阔,也不反对佛教,而是能够包容。

李世民多次劝陈玄奘弃佛还俗,让他在朝廷做高官。后来,李治也劝陈玄奘还俗,为朝廷效力。可是,陈玄奘不羡慕荣华富贵,心如磐石,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

二十四史因果实录(二十六史精选故事422)(6)

陈玄奘回国以后,把全部心血和智慧,都奉献给了翻译佛经事业。他在助手们的帮助下,共翻译佛经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每卷万字左右,共一千三百多万字,占整个唐代翻译佛经总数的一半以上,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

陈玄奘不畏艰险、舍身求法的精神,受到历代赞扬。鲁迅称赞他是“民族的脊梁”。梁启超称他为“千古一人”。以“唐僧取经”为题材的小说《西游记》,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贤明的皇帝之一,他的妻子长孙皇后也是著名的贤后,对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帮助很大,堪称一对模范夫妻。请看下一集,唐太宗皇后很贤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