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到口到眼到是谁说的(你知道吗口到眼到心到)

关于读书,清末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借用三首宋词,总结的最为精辟,也最为众人熟知,它将读书分为三个境界,同时也是做人的三种境界。

心到口到眼到是谁说的(你知道吗口到眼到心到)(1)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这是读书的初级层面,如同登高远望,泛读作品,明确阅读方向,知其大概方式即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这一层就要经历一番思考,有时可能会是一种痛苦的回味,如同思念心上人一般寝食难安,不获取作品的精要所在誓不罢休,这也是三个境界中最难的一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经过第二阶段的积累沉淀,这一层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到一定火候自然会豁然开朗,进入读书的最高境界。

此三种境界在古今致力于大学问者而言,是一种提点,一种鞭策,而对于绝大多数的芸芸众生来说,想要达到这种境界恐怕非常困难,就普通人而言,我们的祖先也会我们留下了不少可供借鉴的读书方法。

从初中的语文课本《论语六则》里,我们就已经感受到了孔圣人关于读书的教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用辩证的思维点出了“学”与“思”的内在联系。只知道一味地读书,但是从来不知道思考,如同走马观花,读完之后脑子里面没有感动,思想深处没有触动,就会越学越钝;反过来,光乐于思考而不认真阅读作品,就会陷入钻牛角尖一般的桎梏中,读书之路越走越小,最后也蒙圈了。

心到口到眼到是谁说的(你知道吗口到眼到心到)(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另外一位大儒子思,原名孔伋,是孔子的嫡孙,关于读书他提出了著名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泛读,而且要对作品进行品鉴,在此基础上要自我反省,然后通过阅读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最后落脚点就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上了,读书的态度也是一种做人的态度。

一千年以后,唐代文学家韩愈写了一篇散文《进学解》,在这篇文章中韩愈对如何读书有这样的论述,“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后人将其概括为“提要钩玄法”。这种方法的精要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抓其要点,探其妙义。主要强调读书要勤奋博览,多读多记,在博览百家之书时,首先得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性质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读法。对于那些记事类的书籍,阅读时必须掌握它的要领寓意,也就是善于提纲挈领地抓住书中的重点。对于那些理论类的书籍,阅读时必须探索出它的主旨妙义,也就是善于抓住它的精深部分。

心到口到眼到是谁说的(你知道吗口到眼到心到)(3)

而南宋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朱熹的提出了“三到法”,跟我们今天老师引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就很接近了,即:口到、眼到、心到。有些作品只需泛读,但是有些作品就得精读,而且要朗诵出来,即口到;对于好的作品要抱有欣赏的态度快乐阅读,即为眼到;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用心,一方面要用心领会,另一方面用心记忆,化为行动的指南。

读书的方法万万千,因人而异,相对方法而言,我们欠缺的是读书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向古人学读书,不仅学习他们读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以书为友的态度和孜孜以求的为学精神。(图片来自网络)

(凯风网 文/穆选选)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