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发展及形成(科举制的演化)

“科举”

科举制的发展及形成(科举制的演化)(1)

“科举”为分科举人(选拔人)之意,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考试时间

在古代,考试时间是十分固定的,但并不限于一次考试,有的朝代有春考、夏考之分,最后决出状元的“殿试”,一般安排在三月里的春天,即“三月廷试”。

古代的考试时间,一般分为三天,但不是像现在这样连着考,而是中间空出两天。明、清两朝,乡试时间在阴历八月份,会试在阴历二月份,殿试在三月份。乡、会两试的时间定在当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

■ 古代“高考”都咋排名次

“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 古代“高考”要背多少书

据统计,书生们要背诵《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共40多万字,全部都要精读背熟。此外还要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

古代“高考”需要学习的科目

主要有书、诗、论、赋一共四科,即八股文、试帖诗、经纶、律赋。八股文的题目主要摘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试帖诗是诗体的一种,考试时以古人某一诗和成语为题,并限定某一韵脚,以歌颂朝政为内容,作出诗来。

■ 古代“高考”怎样防作弊

当时预防作弊,相关措施与现代一样严格。考场是封闭式的,一排排号舍把考生隔开。试卷都要糊住姓名,这叫“弥封”。方法是在试卷交上来后,先由弥封官将卷面折叠,封藏应试者的姓名,编上红号;然后由誊录人员将试卷用朱笔誊写,称为“朱卷”,将它送考官评阅。放榜的时候,按取中的“朱卷”红号调取“黑卷”拆封,最后唱名写榜。但制度再严格,舞弊丑闻仍时有发生。

“科举”历史沿革

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公元605年,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创立。当时科举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按照成绩的高低来录取。最初进士考试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但是读书、应考和做官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起来。

唐朝时,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帝王积极推进科举制度改革,选拔了大量寒门人才。唐代科举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考试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考试的内容已经很复杂,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等50多种科目,最为重要的是明经和进士。唐高宗李治以后,进士科逐渐重要起来,许多宰相权臣等都是进士出身。唐代科举取士规模很小,进士科得第很难,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宋代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进士科的重要性则更为突出,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这时的科考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防止徇私舞弊。宋太宗时,开始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宋仁宗时期,省试、州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又进一步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

明代士人要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先进入学校。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三年一次。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科。殿试完毕后,次日改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明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1901年,为缓和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慈禧宣布实施新政停止八股。1905年9月2日,清政府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下谕旨,宣布:“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正式终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