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的七大技巧(烹饪中这3件小事)

烹饪的七大技巧(烹饪中这3件小事)(1)

没有人出生就能精通一些事情,即便是天资卓越的璞玉也得忍受雕琢的过程。

就算是天赋再好的人,也不可能一摸炒勺就变成技艺精湛的厨师。

所以呀,炒菜变好吃这事儿急不得,当然也不能懈怠。

老实说,看着自己厨艺越来越好,做的菜被别人夸奖的越来越多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自从开始写关于提高厨艺的文章以后,收到了很多朋友积极的回复,尤其是像我一样的老爷们,做道好菜给老婆孩子吃吃,不就是生活中最享受的时刻嘛。

烹饪的七大技巧(烹饪中这3件小事)(2)

上初中的时候,家里活儿很忙,恰好我姐升学去县里上高中,每次放学回家我都得等爸妈忙完回家才能做饭吃饭,几乎天天饿的前心贴后背。

为了分担下父母的辛苦,也为了自己能不挨饿,我鼓起勇气,撸起袖子走进了厨房。

老实说,我最初的目的就是想把东西做熟填饱肚子,没想到我这一进厨房就再也没出来过,实在是太爱做菜这件事了。

迫于各方面“压力”,没能去读烹饪学校而是上了大学。其实我一直觉得遗憾,工作了几年想要创业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去了烹饪学校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然后开了一家做创意菜的私厨。

厨艺精湛以后,我回过头再看,其实厨艺的提升,得益于我遇到的三件小事,以及小事背后的思考。

烹饪的七大技巧(烹饪中这3件小事)(3)


01 认识调料

食材味道单一,即便是多种食材搭配的菜品,味道上也会有所欠缺,于是就有了调味料。从逻辑上来说,这是调味料诞生的前提。

调味料的诞生,从无到有,由简至繁。调味料的变化,带来了烹饪中味道的更新和人们口味的演变。

学习烹饪,认识调味料是入门的第一阶段,大概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

认识调味料,了解调味料,使用调味料。

烹饪的七大技巧(烹饪中这3件小事)(4)

90年代的时候,我家老爷子创业开了个小饭店,那会儿买调料都是散装的,盐和糖装到塑料袋称斤,酱油和醋装在一个大缸里,五毛钱一大勺。

有一次,一个老顾客进门看见老爸刚买回来的调料,伸手往塑料袋里抓了一把就塞到了嘴里。

然后“哇”的一声吐了出来,“盐呀这是,我还以为是糖呢!”

这种啼笑皆非的事情,其实也发生在我身上过,刚开始学炒菜的时候,我经常把糖和盐弄混,以至于做的菜,时咸时甜。

烹饪的七大技巧(烹饪中这3件小事)(5)

从味道的角度出发,调料分为两种,单一味道和复合味道。

盐提供咸味,糖提供甜味,味精提供鲜味,它们都属于单一味道的调味品。

调料中有一个大的家族,一种调料内具有多种的复合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经过发酵。

酱油的五味,“醇,酱,咸,甜,鲜”,因为它同时具有这五味,所以才会有酱油炒饭,葱油拌面这类以酱油为主味的经典菜品。

醋的味道,“醇,酸,鲜”;酒的味道,“醇,鲜”,发酵类调料经过霉菌们的作用后,产生的氨基酸和核苷酸都可以给菜品增鲜。

烹饪的七大技巧(烹饪中这3件小事)(6)

从作用上来说,糖和味精,以及发酵类调料可以为菜品增鲜提鲜。

盐可以帮助提本味,也能像发酵类调料一样,去腥除异。

我一直在向大家传递的观点是,调味料用量宁少勿多,种类上,能少一样少一样。

很多人在做菜的时候都有误区,以为调料放的越多味道就越好。

以至于现在网上很多美食自媒体被网友调侃成“盐王爷”,“味精奴”。

还会被很多诸如“祖传配方,用几十种香料调制而成”这样的广告语。

烹饪的七大技巧(烹饪中这3件小事)(7)

我的一个朋友,一直秉承着,“料要足,味道才好”的做菜原则,到现在什么菜做出来都是一个味道。

有一次我见他炒土豆丝,炝锅的小料里,除了葱姜蒜,花椒干辣椒以外,还有八角,桂皮和香叶。炒起来以后,盐,糖,蚝油,酱油,十三香,鸡精味精,统统放个遍,做一道菜,有一半的时间在放调料。

我忍不住调侃他,“你这是要炒土豆丝,还是卤土豆丝呀。”

调料的诞生,是为了补充食材不具备的味道,我们为的是吃菜而不是吃料。

类似“蚝油汤”,“酱油炖八角”,“味精炒鸡精”这样的菜,我们谁也不爱吃。

烹饪的七大技巧(烹饪中这3件小事)(8)


02 不再贪心

人性深处的贪念,影响着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也包括烹饪。

以前在公司上班的时候,我和几个四川同事住在一起,老实说,四川男人做饭真的很好吃。普通的家常小菜,吃起来地道程度不亚于川菜饭店的大厨。

那会儿年轻,想证明自己手艺不输过他们,我总是想做出几道难度系数比较大的北方菜给自己找面子。

然后我就在土豆烧鸡肉这道菜上狠狠的栽了跟头,我很想做出那种土豆吸收鸡肉汤之后,绵软醇香,吃起来更胜鸡肉的效果。

烹饪的七大技巧(烹饪中这3件小事)(9)

但做起来却事与愿违,土豆总是被我炖的散了架,本来下锅的时候是土豆块,出锅成了土豆丁。

反思了很久,才发现是因为我自己有点小贪心。

每次做的时候,我都会把水放多,怕鸡肉炖不熟,怕土豆炖不烂,怕水少,怕成品没有汤汁。

还经常会觉得,无论做啥都多多益善。

有一段时间,我在做菜的时候,总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油放多了,腻口。

调料放多了,口太重。

某种食材放多了,味道平衡被打破。

别管做什么菜,总找不到那个最适宜的点,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但又遏制不了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发生。

烹饪的七大技巧(烹饪中这3件小事)(10)

低落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开始给烹饪做减法,调料能少放绝不多放,能不放就不放,油和水也按照少量原则去放,如果不够可以再加,如果多了,很难再减。

以前的做法,像是出口错过了,绕圈子再往回走。现在的做法是,脚步放慢点,找到最合适的出口。

然后发明了“逼近法”的调味方法,还因为这种方法,对后来研发创意菜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撑。


03 放大细节

做菜这件事太小了,而且每一个环节都是小事,关键的是,每一个小事反映到成菜的味道上却都是大事。

有一段时间,我炒什么菜里面都会有黑乎乎的东西,如果不小心吃到还有焦苦的味道。没错,那黑乎乎的就是炝锅的葱花。

烹饪的七大技巧(烹饪中这3件小事)(11)

其实最开始炒菜的时候,我都不炝锅,甚至不知道还要炝锅。

刚学做菜的时候,总是想着能做出老妈的味道来就算成功了,但是怎么努力都做不出相似的味道。

有句话说的好,看别人做容易,自己上手难。我在模仿老妈味道的时候忽略了太多的细节。

例如炒菜前没有炝锅,放调料时机不对,出锅前没有倒炝锅。

可以说我自己做的菜,是老妈的简化版,舍弃了太多环节,代价是舍弃了太多的味道。

烹饪的七大技巧(烹饪中这3件小事)(12)

其实有很多菜品,是把单一的,微弱的味道放大化,得到了经典。

例如醋溜白菜,通过把单一的酸味放大,甜味和咸味辅助的方法,得到酸爽开胃的美味。类似的菜品还有蚝油生菜,黄酒焖蹄膀等等。

把一种味道放大,其实是放大细节的一种表现形式。

烹饪中的不起眼的细节,其实都是味道来源的关键。

例如想要辣味释放完全,要让辣椒先见油。

想要酱香味更浓,要让酱油被烫,用高温激发酱香。

炖肉的时候,葱姜炖久了会发酸,所以炖一会儿后要捡出来。

红烧肉上色,需要开大火煮十分钟。

……

烹饪是个细活儿,做菜是件小事,放大细节,把小事当作大事做才能得到美味。


我喜欢用文字分享烹饪感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提高厨艺。

觉得文章有些受用的朋友,记得点击关注,别错过后面的更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