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死后慈禧怎么死的(历史是这样评价清咸丰帝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

在一部分影视作品中和个别清史研究员的眼中,慈安虽忠厚老实,却是一个懦弱无能的傀儡太后,是一个缺乏政治才干、事事依赖慈禧的一个人,这样的看法未免太偏颇了。事实上真实的慈安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从小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慈安在一个锦衣玉食、天生就能享受荣华富贵的大家族中长大,又怎么可能没有一点学识呢?既然所有人都公认慈安是一个忠厚、老实、善良的人,慈安又拥有母仪天下的高修养高素质条件,那慈安又怎么会是一个在完全没有知识熏陶的环境中长大的人呢?说慈安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是完全没有依据的。

咸丰帝死后慈禧怎么死的(历史是这样评价清咸丰帝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1)

清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慈安

政坛历程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崩。他临终前做了三件事:一、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二、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三、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代表母仪天下的权力,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代表统一天下的权力,并下发“派载垣等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的上谕。

辛酉政变中的独特地位。这场政变实质上就是一场朝廷内部的权力之争。一方是两宫皇太后和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皇族,另一方则是咸丰帝临终任命的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这场政变的组织者、策划者和领导者是慈禧,其主要倚靠的骨干力量是奕訢,但也绝对不应忽视慈安在其中的作用。她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名正言顺的原中宫皇后、当时的母后皇太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她是这场政变中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人物。这一点,机敏而工于心计的慈禧比谁都清楚。慈禧更清楚自己是靠“母以子贵”才登上皇太后宝座的,养心殿西暖阁太后垂帘听政声望、资历、影响力远逊于慈安。如果不将慈安争取过来,夺权、垂帘听政的目的就达不到。慈禧凭其如簧之舌,终于将慈安拉到了自己这一边。反过来,如果慈安旗帜鲜明地坚定拥护咸丰帝的遗命,毫无保留地支持并站在八大臣一边,辛酉政变就不会发生,这段清史就得重写。

咸丰帝死后慈禧怎么死的(历史是这样评价清咸丰帝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2)

剧照

理政之才

在《清宫遗闻》中记载;“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慈安虽然对权力不感兴趣,但她的政治才华毫不逊色。慈禧有才干,又有强烈的政治欲望,但最终只能管理一些日常生活上的一些小事而已,大事都轮不到她来管。慈安比较超脱,不喜欢政务,日常事务就放手让慈禧去做,她乐得轻松自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慈禧可以任意而为。在朝政大事上,还得是慈安说了算。因为虽然都是太后,但慈安为嫡,慈禧为庶,在“嫡庶之分”的礼制束缚下,慈禧不敢逾越,凡是遇到朝政大事,她都要征询慈安的意见,绝不敢擅自主张。时人对慈安和慈禧的评价是各有所长,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一些日常的事务由慈禧处置,但每遇朝政大事,还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后决定。由此可见,慈安太后大权在握、掌控权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办法的。在光绪年间任过大清国驻英国大使、回国后先后任过光禄寺、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的薛福成,在他的《庸盦笔记》中记到:诛杀陷城失地、临阵逃脱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将骄蹇贪淫的胜保下狱赐死,赏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爵位,皆出自慈安之意。对于东宫太后慈安的德行与行事风格,老百姓多有赞同,当时的民间,甚至出现了“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的说法。

一、诛杀安德海,朝野称快。清朝制度:太监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监,他依仗慈禧的宠信,胡作非为,肆无忌惮。朝中大臣,甚至连同治帝都恨他入骨。同治八年(1869)八月,安德海请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衣,获得许可。但他不知收敛,一路招摇,途经山东境内时,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丁宝桢迅速将此事上奏朝廷。慈禧有意袒护,慈安“立命诛之”。结果安德海被就地正法。由于慈安的力主其间,安德海才得以伏法,当时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已经17岁了,到了立后成婚的年龄。慈安看中了淑静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而慈禧则看中了年轻俏丽、姿性敏慧的凤秀之女富察氏。两人各执己见,最后决定由同治帝自己决定。结果同治帝采纳了慈安的意见,同意立阿鲁特氏为皇后。此事表明了慈安在宫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同治喜欢阿鲁特氏,如果没有了慈安的意思,很可能就会依慈禧的意思选了别人为皇后。

三、创造“同治中兴”。在清代同治帝年间“洋务运动”(史称同治中兴)。在同治年间,慈安才是真正的国母,才是最高统治者,任何大事都必须经过慈安同意后才能实行。没有个五、六千万是办不成的,六千万对于当时可是天价了,卖了你慈禧你也拿不出这个钱出来。如果慈禧有这么多钱的话,早就拿来给自己修圆明园去了。要想拿到这钱,除非是从国库了拿,想动国库银两必须经过权力最大的那个人才行那就是慈安,只有慈安才有这个权力开国库。慈安要是不同意是不能实现“洋务运动”的,所以说能举办“洋务运动”是慈安的意思。

如果说是慈禧的意思除非是慈安死了,慈禧才有那个权力开国库,既然慈安没死专家们没必要说是慈禧的功劳。还有就是《史书》上和《德龄日记》里都提到慈禧最讨厌洋人东西的人,而且是个非常守旧派的人,而“洋务运动”恰恰相反,“洋务运动”乃是向洋人学习反封建的活动,你说这么封建的一个慈禧反对都还来不及,怎会想办“洋务运动”造船等呢?如果说慈禧不像我们说的那种人,那慈禧为什么会反对光绪帝的《戊戌变法》?她恨透了《戊戌变法》,又怎会赞同举办“洋务运动”呢?

事实上不管慈禧同不同意,由慈安说的算。我觉得一开始推荐“洋务运动”的人应该是恭亲王奕訢,因为他是最喜欢洋人文化的人,是他推荐这政策给慈安,然后慈安才举办“洋务运动”。如果说谁才是真正“洋务运动”的功臣,那第一号功臣绝对就是:恭亲王奕訢。第二号功臣是:慈安。第三号功臣是: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丁葆桢五位大臣。

从始至终压根就没有慈禧的份,她和“洋务运动”一点边都沾不上。“洋务运动”之所以能举办成功,最主要是有恭亲王奕訢其次是慈安太后,总之这两人缺一不可,历史也证实了这点,慈安和恭亲王奕訢合作就能举办“洋务运动”,而慈安死后,恭亲王和慈禧合作,而什么事都做不成,反而被外国人打得又是逃跑又是签卖国条约,以恭亲王的政治才华根本不可能会输给外国人,更不会输给慈禧。

恭亲王和慈安合作就一帆风顺,而恭亲王和慈禧合作就出事,很明显就是慈禧出了问题,通过慈禧晚年的种种案例,足以证明慈禧与“洋务运动”没有丝毫关系。虽然慈禧也有过通过改革富强国家的想法,可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同时出现时,让她二选一时,慈禧选择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国家的利益。

咸丰帝死后慈禧怎么死的(历史是这样评价清咸丰帝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3)

清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慈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