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生涯的感悟(的文章道出了所有体育人的心声)

体育生涯的感悟(的文章道出了所有体育人的心声)(1)

作者:孟欣欣 编辑:点点

作者系大理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老师

作者授权体育启点发布

这些天,一篇名为“我来告诉你,你的体育老师都能教你什么”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点击量迅速突破10W ,作者孟欣欣老师,在文章中理性地诉说,向世人剖白体育人的心声,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体育启点在此再次发布该篇文章,在这个粉尘化阅读的时代,这种有营养的文章并不多见,这样理性的声音也应该得到彰显和放大!

最近一则关于邓亚萍受聘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的新闻甚嚣尘上,有学生发表公开信质疑学校这一举动,更有政法大学的教授宣称为洁身自好、拒绝污染计,本人决定逃离这所“中国法学教育最高学府”。而在这一系列新闻的后面,网友们的评论大部分也都在质疑“一个打乒乓球的凭什么到政法大学去当教授”。即便后来政法大学在媒体上澄清,表示邓亚萍是受聘体育教学部教授乒乓球,而非教授法学,也并没有平息争议。联想起前些日子,中央财经大学一位教授在微博上表示:高考招收体育特长生是对其他考生的不公平,继而认为“体育特长生仅限于四肢发达”的言论,让人切身地体会到国人对体育的误解竟是如此之深,有些话在我心里实在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在没有进入体育专业领域之前,我是一名纯文科生,出于从小家庭氛围的影响而对体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关注体育多年之后心中产生了许多困惑。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同时也为了给这些困惑找到答案,我在读研时选择了体育管理学。当时是真的抱着很远大的理想,想要在毕业之后进入到体育管理系统去工作,至少能为自己挚爱的中国足球事业贡献绵薄之力。虽然毕业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但是并没有减少我对体育发自内心的热爱。在我看来,能在自己所执着的行业里工作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后来进入北京体育大学继续攻读体育社会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让我接触了更多体育学术领域有着高深造诣的学者。他们大多数是从体育领域出身,但是他们的思维高度、研究深度和视野广度丝毫不逊于其他专业领域的专家。在这些老师的引领之下,我对体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作为从文科跨专业进入体育领域学习的体育人,我想我对体育的理解应该与一直在体育界内部或者是完全不了解体育的外界人士相比有着略微不同的视角。

在我开始体育专业学习之前,我对体育的看法仍然是很懵懂的。虽然上中学时就会整宿通宵地观看世界杯、奥运会,以及其他我所钟爱的体育项目各级别的比赛,但是我对体育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一个爱好者的层面,我相信社会上大多数非体育界人士也是和我一样的想法。在我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时我才知道,原来体育专业里除了学习技能课,以及考研时要求的几门课程之外,还要学习诸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医务监督、运动康复学等等许多与人体和医学有关的课程,到现在我还记得当年上运动生理学时要记忆大量艰涩难记的专业名词。还要学习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评价、体育保健学、运动损伤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等等许多我以前学中文时闻所未闻的课程,特别是体育科研方法的课程学习,让我对如何写论文、如何做科研、如何进行问卷设计与社会调查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学文学,写论文时只要在图书馆里多查阅文献就可以了)。另外,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人类学、体育伦理学、体育美学、体育法学、体育哲学、体育文化学等等这些哲学社会科学的课程,又让我充分感受到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前心中常常萦绕着类似于“中国足球,何日出头”这样的疑问,也渐渐开始尝试着去寻找一些可能的答案。我很幸运,在学习和摸索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良师和益友的帮助和支持,让我在体育这条道路上一直坚持走了下来,并且,全身心地体会到体育带给我的快乐和充实。这种乐趣并不仅仅是停留在身体和技术层面,而是在精神与灵魂的层面,让我得到了淬炼与升华。我之所以会选择体育老师这个职业,就是希望,能把我对体育的理解,和我在体育中体会到的幸福快乐传递给我的学生,能让他们也能够真正地理解体育,也体会到这种快乐,并且继续地传递下去。

我上课时经常会对我的学生讲,体育这个专业应该是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所有专业中最为全面的。一个真正合格的体育人,能够把在校期间所有课程都充分掌握的学生,那么他绝对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没有一个专业能像体育的学科视野和范围那样涉及得如此之广。因为自己有过四年中文系的学习经历,深知像我们这样文史哲类专业的短板和缺陷,容易感情用事,缺乏科学实践和理性精神,研究方法手段相对单一等等。而我们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在实践课上学习技术、锻炼体质、磨练意志,要在理论课上学习知识、充实头脑、升华灵魂。运动人体科学类的课程让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有着深入全面的了解,体育人文社会学类的课程让我们对社会的发展和运行有着切身的体会。别的学科主要以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为主,而体育专业要在学习技能、发展身体的过程中磨练意志、培养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促进人的社会化。学生能够通过体育来掌握学习规则、遵守规则、崇尚竞争、团队合作等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品质。试想一下,面对这么多课程内容的学习,如果一个人仅仅是“四肢发达”而头脑不够聪明,又如何能够应付得来?而且,除了面对课本上的知识和冰冷的仪器外,体育也是一门充满人性、饱含着七情六欲的学科。在上课时,讲到何振梁先生的离去时我会哽咽,因为他是我一生努力的标杆;讲到刘翔受伤后的坚持时我会难过,因为对他的痛苦我感同身受;讲到世界杯的观赛体验时我会兴奋,因为那代表着我沉浸在体育中时无以言表的快乐。这是一门真正关注“人”的学科,不仅关注人的身体,也关注人的情感和人的灵魂。

最近在社会上很流行这样一句话:“你的××课是体育老师教的吗?”,这样调侃中略带讽刺的一句话,却恰恰反映了公众对于体育在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从体育专业学习的课程来看,体育老师把目前大多数中小学开设的课程全都包办并非不可能。体育学中有与物理有关的运动生物力学,有与化学有关的运动生物化学,有与数学和统计有关的体育统计学,有与生物有关的运动解剖学和生理学,另外还有体育文史类课程,还有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体育新闻学、体育英语等等众多课程,我们要和人体打交道,要和书本打交道,也要和社会打交道。事实上,你的体育老师在上大学时学习的知识可能远远比你的其他任何一门单科的老师所要接触的都更加广博,这些多元化的课程学习足以造就一个一专多能、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所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请先从尊重你的体育老师开始。

但是让人觉得唏嘘的是,体育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虽然历史悠久,却并不多为外人所知。直到现在,我与他人提及自己的专业时还往往会迎来疑惑的目光,“体育还有研究生和博士生?”“你们读到博士,是不是比本科生跑得更快、跳得更高?”“你们都研究些什么东西?”更有甚者,本学期开学时去教材科领教材,几个大一的新生听到我是体育学院教师时,还窃窃私语道:“体育学院的课还有教材?”这样的误解不胜枚举,从这一次社会舆论对邓亚萍受聘兼职教授一事的负面评价之多也可见一斑。多数人并不认可专业技能对体育教师来说与发表论文、申报课题同等重要,甚至有很多人认为教体育的不能称之为教授,而只能称之为教练。公众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基本都停留在身体,而这种单一身体本位的体育观也造成了如今体育人地位的尴尬。这里有社会思想上的偏狭与应试教育下体育教育的轻视有关,却也和我们体育人自身的认识和宣传不足有很大关系。

浸淫体育多年之后,除了对体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之外,也对我们体育从业者有了更多的认识。即便是我们体育界内部,抱着单一身体本位体育观的人也比比皆是,很多老师、教练、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也仅仅是在身体和技术层面。在中小学里,体育课最多就是学习运动技术和发展身体素质,几乎没有与理论有一点关系的课程内容。而在高校的体育专业培养中,技能课上学生老师精神抖擞,理论课上则是昏昏欲睡。从教师到学生都没有意识到体育专业的多元性、综合性和全面性。

网络上有一篇名为《体育生》的文章,其中用了大量生动的笔触和煽情的语言来描述体育生进行运动训练备受冷眼时艰苦而心酸的心路历程,比如“你们在树荫下乘凉时,我们在烈日下奔跑跳跃;你们在空调房内享受时,我们在曝晒中一次次重复冲刺;你们捂着羽绒服避着寒风时,我们在三九天穿着线挂练的浑身大汗;你们拿着羽毛球拍锻炼身体时,我们扛着杠铃歇斯底里。”再比如,“你们学习好被称为聪明,可我们专业好了却被暗喻四肢发达,我们在多少风雨中起跑,多少烈日下冲刺,跌倒,爬起,挥汗如雨,我们在众目睽睽下失败,在众目睽睽之下无声地哭泣,我们的哭泣何人能懂?我们的心谁人能理解?”是的,谁人理解,何人能懂?有很多体育专业的学生被这篇文章里看似励志的文字所打动而纷纷转载,却完全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就因为我们体育人自己在宣传自己专业时,都只认为我们学体育的目的就是练出发达的四肢,那其他人又怎么会认为我们体育还有那么博大的内容?这样的文章在网络上的流传,只会加深外界对体育的误会,根本无助于社会公众对体育的理解。

作为一名在大学体育学院里教授理论课程的教师,我并不是要强调自己课程的重要性,而是真心希望并且呼吁我们所有的体育从业者,要想改变他人的看法,要先从我们自己做起,当我们每一个体育人都能以健康且智慧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我们才能够真正澄清社会对我们的误解。我们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乃至所有体育人所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播体育知识、教授运动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一个真正合格的体育人,绝不是要求你技术出众、身体健硕以及肌肉的无意义炫耀,而是要以宣扬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为己任,对体育抱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身体力行地践行那些凝结着我们无数体育前辈们智慧结晶的成果。我没有专业训练的经历可以倚靠,没有出色的运动成绩作为资本,更没有发达的肌肉能去炫耀。但是体育对我来说是一种情怀,它寄托着我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编织的梦想,我一样可以凭借自己的热情和和所学的知识成为一名体育教师。因为体育,绝不仅仅意味着身体。

推荐

公众号:孟老师的体育课堂

该公众号旨在分享体育课堂教学信息,实现线上线下教学互动,传播体育科学知识,促进教学相长,丰富课外知识

文章不代表体育启点立场,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

体育生涯的感悟(的文章道出了所有体育人的心声)(2)

体育启点

让体育沟通你我

投稿邮箱:tiyuqidian@163.com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