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帝的行为(从明代帝王生平)

明代皇帝的行为(从明代帝王生平)(1)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一共传了十六位帝王,走过了二百七十余个年头。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并设立厂卫特务机构,虽然这样一来能够加强君主专制,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明朝中后期的宦官干政,便与明朝的政治制度有关。我们在一些以明朝为背景的影视剧中,便经常看到东西厂、锦衣卫的镜头。

近些年来,虽然涌现出不少讲述明朝历史的优秀影视剧,如《大明王朝1566》等,然而我们作为读者却遗憾地发现,市面上一些历史普及类读物,或是为了提高趣味性而忽略了真实性,以夸张的传奇色彩博人眼球,或是行文过于刻板,虽符合史实却枯燥无趣。近来有幸发现,许文继、陈时龙两位作者共同撰写的《正说明朝十六帝》一书,将严谨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颇适合历史初学者阅读、学习。

明代皇帝的行为(从明代帝王生平)(2)

许文继、陈时龙两位作者身为中国社科院明史专家,他们秉持着正说历史的精神,以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用畅通平实的语言和平民化的视角,带领我们纵览明朝君王的人生轨迹,一窥几百年前的历史风云。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明朝帝王的人生传奇,那么“博弈”二字算是比较恰当的。这里所说的博弈,便是朝廷与文人的博弈、皇帝与文臣的博弈、阁权与宦权的博弈,而不论哪一种博弈,都少不了明朝帝王的身影。

举例来说,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帝王生涯中,就鲜明地体现了皇帝与文臣之间的博弈。

作为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对待文人的态度非常苛刻,死于他刀下的文人达数万之众,并且他还大搞“文字狱”,是历代君王之最。相比于对文人秉持宽容态度的唐宋两代的统治者,明朝历代统治者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着严密控制。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文人毫无自尊可言。明廷与文人之间的博弈,其背后的权力逻辑在于,明廷不允许文人具备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明朝统治者也并不推崇文化,明廷对待文人的态度,只是把他们视为“家奴”。

明代皇帝的行为(从明代帝王生平)(3)

那么,明朝的文人这样如履薄冰地活着,立于朝堂之上的他们只能任凭君王的摆布吗?通过强势皇帝朱元璋与刘三吾之间的博弈,我们便可见出,明朝文人也并不是处于完全的被动位置。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在悲痛之余,开始思考起立储这件事。他在朝堂上说:四子燕王朱棣,性情勇武,和我极为相似。很显然,朱元璋心中已经有了立储的人选。

但是,刘三吾却从儒家礼法的角度指出,如果立燕王为储君,那么排在他前面的秦王和晋王,就没有立足之地了。最终,朱元璋按照礼制,把朱标的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如果刘三吾没有提议,那么,燕王朱棣就直接成为太子了,这样的话,朱允炆就不会成为建文帝,以后也就不会发生夺取皇位的靖难之变。所以,刘三吾的一句话,很微妙地影响了明朝的政治格局。

明代皇帝的行为(从明代帝王生平)(4)

从明朝十六帝的生平故事中我们不难挖掘出这样一种流变:君臣之间的博弈,使得众多儒生出身的文臣为了明哲保身,不再愿意为了国家大事而与皇帝相争,越是到了明朝后期,这种情况越是普遍。像明朝初期刘三吾这样刚正不阿的臣子,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很少见了。崇祯帝自尽时,官员们并没有非常痛心,而李自成攻破北京时,京城大小官员却夹道欢迎。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明朝君臣博弈的矛盾有多么激化,臣子对皇帝的怨念有多深。

在《正说明朝十六帝》这本书里,两位作者的目光不再局限于讲述朝堂之上的明朝帝王,而是将写作的笔触投放到更为广阔的领域。通过还原这些历史人物的人生细节,许文继、陈时龙两位作者为我们描画出明朝帝王的种种博弈;而读者们则通过明朝的这些博弈,能够对这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明代皇帝的行为(从明代帝王生平)(5)

对比唐宋两朝,君臣齐心合作的情况比较常见。而在明朝,君臣之间只有博弈,皇帝不信任臣子,但又依靠臣子保持国家机器的运转,臣子不论做得多好,对君王多么忠心,都会受到皇帝的猜忌。

当我们读完《正说明朝十六帝》一书时,或许也会感叹帝王的心术以及残酷的铁腕。一本好的历史普及类读物不仅应该向人们科普历史故事,更应该引导读者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很显然,《正说明朝十六帝》便是如此优秀的历史普及类读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