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

  • 前言

俗话说得好,“巴蜀不分家”。自古以来,四川和重庆就关系密切,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紧要的政治属性,一直深受各个时代的重视。

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巴蜀的协同发展成为了尾大不掉的问题,人口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属实是让人头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85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一个伟大设想:将重庆从四川划分出去。

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1)

而这一设想,在12年后的1997年,被中央真正实施了起来。

那么,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当初为何要让“巴蜀分家”?这一设想落成之后,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 历史因袭,三次直辖的重庆

西周武王伐纣之后,巴人与蜀人建立了巴国与蜀国,巴蜀之地渐趋成型。直到秦始皇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巴蜀两地走向了融合。自此之后,重庆与四川的发展紧密相连。

一直到近代史,重庆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庆在经历了三次直辖后,一跃成为了直接受到中央管理的直辖市。

193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经历八一三事变,上海沦陷后,意识到南京不是一座可以长久应战的城市。为了自保,也为了维持当时的抗战局面和民心,蒋介石经过一番思虑,在1937年10月29日正式做出了迁都重庆的决定。

前后准备1年多之久,蒋介石终于将都城迁往重庆。

自此,重庆便成为了受国民政府中央直接领导的直辖市,并在之后被定为了陪都。

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2)

在蒋介石方面的大力建设下,重庆逐渐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国际都市。当时重庆荟萃众多势力,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在这一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重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后方经济中心。

后来,随着蒋介石政权的败落,重庆只剩下了一些残余势力在苟延残喘,同时蒋介石还妄想着盘踞西南妄图东山再起。为解放重庆和四川等地,中央决定打响“解放大西南”战役。

1949年11月30日,随着国民党最后一道防线被攻破,历时57天的解放重庆战争落下帷幕,蒋介石败退台湾,只留下了这座重庆重镇。

受中央政府管辖后的重庆,直接成为了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为西南大区代管的中央直辖市,这也是重庆第二次名义上的直辖。

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3)

1954年,分局制度取消,重庆又被划入了四川省的统治范围内,由直辖市降为副省级市,重庆与四川再次合并。

然而,重庆与四川的协同发展在现实中出现了众多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当地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显著落差。

当时重庆的占地面积只有四川的六分之一,但人口却达到了四川的三分之一。中央虽有意进行扩增计划,但是重庆的经济发展还是属于停滞状态,根本就无法满足动工的期望。这让早期便在重庆工作的邓小平心中尤为着急。

1980年,邓小平乘坐“东方红33号”来到重庆,顺江而下进行考察。

当时重庆的城市形象,用“脏乱差”三个字便足矣概括,除了表面上的不尽如人意,里子也是让人失望透顶。据悉,当时重庆市内有着将近40万的下岗职工、103万的移民和300万贫困人口。

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4)

为了改变重庆和四川之间的发展现状,以及重庆受到强大制约的情况,邓小平在不久后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设想:将重庆从四川划分出去。

邓小平的这一设想无疑是大胆的,很多人在不由得心想:这样的计划真的可行吗?

后来事实证明,当时这一算不上成熟的设想,不仅解决了之后三峡工程的难题,重庆的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创造出了世界瞩目的奇迹。这足以证明邓小平的伟人卓识。

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5)


  • 邓小平:将重庆从四川划分出去

当时,重庆作为四川省最大的城市,地缘位置又处于我国中西部的连接部分,如果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那么对于整个西部的开发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正巧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对于电能的需求水涨船高,为了保障各地的经济发展,提高电能产量成为重中之重。在北方建立起的多座火力发电厂,可以串联北方的经济发展,至于南方则只能采取建设水力发电站的方式。

于是,四川和成都增添了这样一项工程:三峡发电工程。三峡水电站就分布在重庆市到湖北宜昌的长江干流上。

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6)

这让本就关注重庆发展的邓小平,变的更加操劳了起来。

1985年,邓小平亲自参加了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建立的签字仪式,为了了解水电站的构建情况,邓小平还特地找来了负责人李鹏询问情况。

李鹏在得知邓小平的意图后,详细地加以汇报道:“三峡水电站工程量大,牵涉面广,仅仅在设计淹没区需要转移的百姓,就多达110多万。”

听闻这个数字,邓小平心下一惊:“这可当真不是个小数字呀,该如何安置那批人民呢?”

李鹏当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可以建设一个三峡行政区,相信有了中心城市的带动,发展起来经济也不是什么难事。”

李鹏的发言让邓小平的心里逐渐有了谱,他缓缓开口说道:“咱们可以考虑把四川分为两个省嘛,一个以重庆为中心,另一个以成都为中心。

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7)

邓小平的这一设想在当时是极富开创性的,但当时三峡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并没有足够的现实条件去实现这一设想,只能暂时搁置了下来。

也因此,建设三峡行政区的想法并未通过。在那个人口已经达到1760万人次的城市,占地面积也就只有8万多平方公里,这个时候在建立一个三峡行政区,现实意义本就不大,没必要再破土动工,更何况还要承接从淹没区迁移而来的113万人口。

两相比较,还是邓小平的策略更胜一筹。

大量淹没区迁移人口的安置问题,四川人口多,人员密集的问题,体量庞大事务繁多的管理不便问题,两地之间的优化配置,重庆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些尾大不掉的问题,也都可以迎刃而解。

更重要的是,只要重庆发展起来,那么无论是三峡工程,还是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都能大跨步的前进。如此一举多得的方案,中央也自然是纳入到了优先考虑的范围内。现在需要等待的,只是把设想变为现实的机会。

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8)

上世纪90年代,重庆独立成为直辖市的想法逐渐出现了苗头。随着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愈发明显,两极分化的势头也更加突出。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邓小平提出:“我考虑在西部建设几个经济特区,把它们单独划分出来,以重庆、四川为例。

邓小平在自己的初期战略中,又添加了“沿海开发”、“长江开发”和“中西部开发”三大战略。邓小平的眼光,已然从四川和重庆的问题上,放到了整个西部的开发上。而想要让西部的未来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那关键就在于重庆和四川。

其实就在三峡工程动工后,这一设想就已经暗自推动,只不过是没有真正成熟的时机。1994年最高领导人前去在重庆视察时,就表示:“努力把重庆建设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

1995年3月,李鹏也来到四川、重庆以及三峡地区进行考察,和当地领导讨论了将四川一分为二后,重庆区域的大致范围。

同年12月9日,四川拿出了最终方案上交给中央,重庆下属的区县也已经划分完毕。次年9月,重庆市的领导班子也已经敲定,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筹备完毕,只需要等到来年的两会召开,只要全国人大通过审议,那么重庆直辖市就可以正式建立。

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9)


  • 伟人卓识,令人钦佩

就在重庆设置为直辖市的方案最终敲定,只等全国人大通过便能实行的过程中,这一设想的伟大提出者,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离世了。将重庆发展,西南发展,国家发展始终记挂在心间的邓小平,始终是没能亲眼看到重庆挂牌的那一天。

邓小平于1997年2月19日逝世之后,重庆设置为直辖市的计划,也更加紧锣密鼓地开展着。

1997年2月27日,《关于提请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被正式提交到全国人大手中。3月14日,第八届全人大五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这一项议案。

终于,邓小平的设想成为了现实。

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10)

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在中国西部正式挂牌成立,这个过程整整用了12年的时间。重庆这个城市总算是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在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的第4个直辖市,重庆也在挂牌之后的这些年,做出了不凡的成绩。全市区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后来统计的GDP显示:

“相较于直辖之前,全市的经济总量直接翻了一倍。由1996年的1187.47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3070.49亿元,基本占据全国GDP比重的1.7%,增长速度直接提高到了12.2%。”

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11)

全市的经济GDP的提升,从侧面反映出了整座城市的发展,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对生活富足的要求也得到了实现。重庆在成为直辖市的数年间,全市人均GDP在2004年已经超过1000美元,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在重庆市内,产业的快速转型也让重庆的经济发展变得更有活力,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也给了重庆在面对未来挑战时,获得更多机遇的机会。

现如今的重庆,早已经摆脱了曾经“脏乱差”的标签,俨然已经成为了现代化的大都市。仅仅西南地区,就成为了经济迅速发展的明珠,还带动着整个西南地区向前的进程。

在三峡大坝竣工之后,也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重庆市充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了三峡大坝新的生机,其航运价值和发展民营经济的推动作用,让重庆拥有了更多发展副业的可能。

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12)

而反观四川,也能得到重庆市发展的辐射作用,无论是人口的流动,还是信息的发展,政治的变通,都让这两地互相连接,合作共赢。

成为西部大开发窗口的重庆,更是在时代的变迁中,发挥着独特战略地位的作用。在2007年9月,重庆这座城市再一次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定位: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中上游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直到2008年11月,重庆批准设立中国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区,第一个“水港 空港”的双功能保税港区,内陆的重庆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入海口。今后的重庆更是直接步入了改革发展的快速车道,仅在次年便构建了IT产业王国。

在2010年5月,还获批设立两江新区,还在第二年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重庆早就已经成为了改革与发展的特殊标签。

2011年,重庆实现生产总值10011.13亿元的数值,GDP跨入万元俱乐部,国务院也正式将其定为四大国际大都市之一,并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重庆更是一跃成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龙头,其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早就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邓小平提出将重庆与四川)(13)


  • 【小结】

当我们再带着新时代的眼光,去观赏如今的重庆,更能发现它在当今世界上的重要位置。我们怎会想象得到,如今这个国际化的都市,还有曾经那种“脏乱差”的过去?

当重庆城区的霓虹灯闪烁时,我们又是否会想起有着远见视野的伟人邓小平,如果没有他一开始提出的那个不甚成熟的设想,当今的重庆又是否会是这幅五彩斑斓的画面?重庆、西南,甚至是整个中国想要获得今日的成绩,又要等上多少年?

重庆的发展,只不过是我们当今中国全方位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历史的长河中,国家发展策略的交替已经成为了循环的规律,想要在强国林立的世界中立足,就不能没有像邓小平这样的远见卓识。

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由衷的说一句:“伟人卓识,令人钦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