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奇巧的十首诗(苏轼一首题画诗)

中国画和西洋画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常伴有书法和诗句,秀美的书法可以补上留白,精彩的诗句可以深化画的意境。题诗一般有作者自题,也有找人代笔的。这种看图题诗的形式流传到今天,有了新的变化,没错,就是学生们经常感到手足无措的“看图作文”。苏轼作为诗书画三绝的大家,自然没少干过这种事儿。不过大家毕竟是大家,看图作文也能出精品。比如我们今天要解读的《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最奇巧的十首诗(苏轼一首题画诗)(1)

竹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最奇巧的十首诗(苏轼一首题画诗)(2)

桃花

惠崇是北宋初年的和尚,诗人,尤其擅长绘画,自成一格,潇洒虚旷,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大文豪纷纷为其点赞。公元1085年,大宋帝都汴梁城一个叫衮仪的人,拿出所收藏的惠崇的两幅画,请苏轼题诗,于是就有了《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这是第一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片竹林之外盛开着两三枝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先知道。

既然是题画诗,自然要先写出画的内容。竹林是疏朗的,所以露出了远处两三枝红艳艳的桃花。桃花的花期是农历2至3月,属于早春时节,乍暖还寒。这第一句诗写得是地面远景。

苏轼最奇巧的十首诗(苏轼一首题画诗)(3)

春江水暖

第二句诗写的就是江面近景。鸭子最喜欢游泳,一年四季只要不结冰,它们就会下水,所以江水变暖,是它们先察觉到。“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当然不能仅仅从字面去理解,透过这轻快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一群鸭子在江面上轻盈的游动,快乐的嬉戏,发出阵阵“嘎嘎”的叫声。“水暖”是需要用触觉感知的,是难以直接通过无声的画面来展示出来的,但苏轼通过桃花盛开,江面群鸭精准的把握到了画家惠崇的心意,并以优美的诗句表达出来,真是有着一颗七窍玲珑心的人啊!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蒌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气味清香,既是药又是菜。芦芽就是芦苇的幼芽,又名“荻笋”,多生于水边,是营养美味的好菜。河豚欲上,河豚每年春天从近海或下游逆江而上,在上游水中产卵。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江岸边已经是蒌蒿遍地,芦笋发出嫩芽,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之时。

苏轼最奇巧的十首诗(苏轼一首题画诗)(4)

蒌蒿

诗的第三句写的是春江岸边景,蒌蒿已经长得十分茂盛,“短”字生动贴切地写出了芦苇嫩芽新发的形态,春意盎然。值得注意的是,蒌蒿、芦芽都是长江一带的名菜,用来炖鱼那是极致的美味。

苏轼不但是一流文学家,更是一流的吃货,在美食上的造诣完全可以与文学水平相媲美,所以他稍稍一联想,就写出了“正是河豚欲上时”。当地的人将蒌蒿、芦芽、菘菜这三样菜与河豚一起烹煮,营养丰富,鲜美无双,是完全值得冒死一吃的无上美味。诗的前三句是画面的写实,第四句则是根据时令、景物生发的联想,既合情合理,又引人垂涎三尺。

苏轼最奇巧的十首诗(苏轼一首题画诗)(5)

芦笋

苏轼这首题画七绝,前两句竹绿桃红,景物疏朗,色彩明丽,春江荡漾,群鸭畅游,真称得上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竹林,桃花,春江,鸭群,蒌蒿,芦芽,这些景物并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通过其内在和外在的联系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显得生机勃勃,富有生活情趣,意境优美动人。

惠崇的画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了,但这首诗却流传了下来,苏轼高超的艺术功力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诗的前两句,更是成为众口传诵的千古名句。

苏轼最奇巧的十首诗(苏轼一首题画诗)(6)

河豚

这也指出了我们写好看图作文的重要途径,首先要紧扣图画内容,不能跑题;其次,从图画内容出发,尽情展开想象力的翅膀,既要挖掘出画面的内涵,又要生发出画面之外的精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