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理解的太极拳中正都不全面(天天练太极拳可知)

问“太极”一词最早源于何处何时?相信,很多人,包括专家学者,包括练太极拳的,可能也未必知道。这并不稀奇。谁能生而知之呢?但是,不知而求知就很好,不懂装懂就是饭桶了,不懂以为懂便以盲导盲了。有人会说,这有什么问的,我练的是太极拳,太极拳就是太极拳,管他什么太极呢,太极拳是武术,太极是一哲学概念。按这样人的逻辑一推论,大有公孙龙在世曰“白马非马”,太极拳非太极;更有甚者,大有赵匡胤在世指鹿曰“此非马乎”?专家效应集体无意识曰“好马,好马啊!”好太极,好太极啊!当然,有的说,太极最早是孔子说的,太极是儒家的中庸思想,再细询,下面就之乎者也凿凿有理,终还自圆其说;按这人的思路,千古一孔子,无底的孔子,什么都可以装下。只是,装下却不见底,于是便非礼勿视勿言勿听,不了了之,所以不是他说的还好,要真是他说的一定得注意。慎独,不慎独读不活孔子,四海之内不吃香。还有的说,太极最早出自《易经》;这个就让一般人十分没得辩解,《易经》群经之首啊,一出口便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可是,《易经》历经三圣,稍稍再一问,是哪一圣说了太极呢?对方就越回答越多,越多越模糊糊,本来还是明白人的弄得最后自己也稀里糊涂。于是曰,糊涂着活,明白着死。啧啧,没得说。再有的一类,大有快刀斩乱麻,接口就说,问的无聊,拿了钱钟书打过的比喻说,“喜欢吃鸡蛋,吃了了还管他是哪只鸡下的。而且再进一步说,喜欢的是鸡蛋,又不喜欢那鸡。练了太极拳便是,练了还管它是哪国产的太极。”这乍一听,确实是无聊啊,无聊又深刻。只是驴唇不对马嘴,答非所问,钱钟书说吃鸡蛋不问鸡是文学谦辞,而搞学问,知道吃鸡蛋,不关心鸡生蛋,犹如,工人知道领工资,不关心工作一样。但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可曰,一如父母生养了他,生养了还管他父母是什名谁,以及别的不说,就以比喻而说比喻,现在问题是,你不喜欢鸡,不是你自己养的鸡,何以保证你吃的不是鸡下的“鸡蛋”,人工鸡蛋多了去了呀!

所以,了解了解自家的身架结构气运性命对生活没啥坏处;了解了解太极的来龙去脉生成发展对练太极拳也没啥坏处。

......

言辞虽艰涩不中听,但肠子还是热的,于是,笔者近来读了一文,觉得说的很确凿受益,便全文转载如下,有根有据,供学者参阅

很多人理解的太极拳中正都不全面(天天练太极拳可知)(1)


“太极”一词最早出于何时何处

“太极”一词最早出于何时何处?太极拳的哲学基础属于道家还是儒家?这是太极拳爱好者很关心的问题。然而在学术界的看法并不一致。多数学者或太极拳师都认为,“太极”一词来自《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根据近年一些考古发现和哲学研究,这一说法已经受到挑战。至于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传统说法都是来自道家理论。一是太极拳创自武当道士张三丰,属武当派;二是太极拳基本理论源于道家创始人的著作《老子》。

1925年,陈微明在《太极拳术》中附有《太极合老说》一文,引用((老子》十二条解释太极拳原理。已故著名学者孟乃昌先生,在《武当》杂志1990年第1、2期发表了《老子与太极拳》一文,进而列举五十二条《老子)}原文,解释太极拳的原理。然而,也有作者在其著作中断言:“太极拳的古典哲学基础来自《周易》,是无疑义的。谈到太极拳的古典哲学基础,有人认为是老子学说,这不正确。” 对此,笔者近年也做了一些探讨,下面谈淡浅见,欢迎方家指正。 “太极”一次最早出自《庄子》 说到《易》,有所谓“易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即伏羲氏作“先天八卦”;周文王作“后天八卦”,并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即《易传》。这种说法对于《易》的体系是在不同时代、经过许多人逐渐完善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对其具体内容,从古代就有人怀疑过。所谓《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易经》是六十四卦及其卦辞,是占盆(算卦)用的;《易传》是解释“经”的,有重要的哲学价值。二者出现的时代也有显著差别。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易经》产生于周朝初年,当非儒家作品,《易传》创作于战国中晚期,比《易经》晚得多。从北宋欧阳修开始直到现代学者的研究,孔子作《易传》的说法已被完全推翻。限于篇幅,本文对有关考证材料从略。就《易传》而言,也不是一人一时之作。《易传》共有七种十篇,即《象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及《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故称“十翼”)。据北京大学朱伯昆教授研究,《象传》形成最早,在战国中期以后,孟子和荀子之间,《象传》在《象传》之后,《系辞》又晚一些,在《庄子。大宗师》之后,是“战国后期陆续形成的著述,其下限可断于战国末年。”(朱伯昆:《易学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系辞》中的“太极”一词,首见于道家典籍《庄子•大宗师》:“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朱伯昆教授说:“此处太极与六极对文,太极指空间的最高极限,《系辞》说的‘太极’,指大衍之数或奇偶两画未分的状态,乃卦象的根源,故称其为太极。庄文说的‘太极’,当是此辞的最初含义,而《系辞》则是借用庄文的‘太极’解释笼法。”(引文同上)如果对于《系辞》晚于《庄子》并借用“太极”一词还有怀疑,那么,到了汉代的帛书《系辞》仍无“太极”一词,就是“太极”最早见于《庄子》的铁证了。见下述。 《系辞》“太极”的原文是“大恒” 前面说,《系辞》中“太极”一词借用于《庄子》。

很多人理解的太极拳中正都不全面(天天练太极拳可知)(2)

实际上,“借用”是后来的事,《系辞》的原文并非“太极”,而是“大恒”,这是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系辞》发现的。 1973年底,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尤其是帛书《老子》甲乙本和帛书《周易》,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帛书《老子》公布较早,惟独帛书《系辞》仅在1987年12月被透露出有关内容,直到1992年8月,才首次公布了原件照片,和出土时间相差近二十年。 原来,帛书《系辞》与今本比较,不但内容少了一半(在帛书中是另外的文章),还有两处重要差别:一是帛书没有“大衍之数”一节,二是今本的“易有太极”在帛书中是“易有大恒”。帛书没有“大衍之数”,使《易经》研究的“象数派”颇感困惑;而“太极”一词原为“大恒”,则使《易经》研究的“义理派”惴惴不安,因为“太极”说似乎向来被认为是《易传》的专利。《系辞》原无“太极”,为何借用《庄子》“太极”一词代替“大恒”?是何时借用的? 笔者以为,这显然是对“恒”字的忌讳所致,古代文章,都要回避皇帝的名字。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本帛书《老子》,乙本中的许多“国”字,在甲本中原为“邦”字。据研究,这是因为帛书甲本抄写于汉高祖刘邦之前,不避“邦”字,乙本抄写于刘邦之后,忌讳“邦”字,故将“邦”改为“国”。今本《老子》中的许多“常”字,在帛书《老子》甲乙本都是“恒”字。今本《老子》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帛书《老子》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是因为帛书《老子》甲乙本都抄写于汉文帝刘恒之前,不避“恒”字。到了汉文帝刘恒时,人们就忌讳“恒”字,把《老子》书中的“恒”字都改为“常”,沿用至今。帛书《系辞》既然和帛书《老子》同出一墓,当在汉文帝之前,不避“恒”字。今本将“大恒”改为“太极”,显然也是在汉文帝刘恒之时。 “大恒”的概念来自《老子》 帛书《系辞》的“大恒”概念,确实要比《庄子》“太极”概念的原意更具有概括力。《庄子》“太极”原指空间的最高极限,而“大恒”是指阴阳未分的状态,是卦象的根源,也可延伸为“道”。

很多人理解的太极拳中正都不全面(天天练太极拳可知)(3)

《系辞》的“大恒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内容比较接近。“大”与“恒”,正是 《老子》所述“道”的根本属性。 在帛书《老子》中,“大”字凡59见,除了“大小”义之外,它还是“道”的代名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5章—按今本章序,下同)“大道祀兮……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34章)帛书《老子》的“恒”字,凡30见,是“道”最根本的定语和属性。“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檄”(1章),“恒德不离……恒德乃足……恒德不武。”(28章)“道恒无名”(32章)…… “大”是空间的无限,“恒”是时间的无限,“大恒”即时空的无限。除了《老子》,在先秦著作中恐怕再无如此突出“大”与“恒”者。在《系辞》形成的战国后期,《老子》已有广泛流传,故而《系辞》的“大恒”概念,必出《老子》无疑。但是到了汉文帝时,要回避“恒”字,人们不得不借用《庄子》的“太极”概念以代替“大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