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页原稿纸3000字沈阳79岁老人和孙子都写了啥(9页原稿纸3000字沈阳79岁老人和孙子都写了啥)

6月9日,一封来自大东区、信封上写着“为沈阳发展献良策”的信件,寄达本报编辑部。拆开信封,在9页原稿纸上,写了近3000字关于“从资本驱动向运营驱动切换”的建议。

这封信由原中国铁道建设总公司东北办事处总经济师马强民执笔,是他和在大连外国语大学软件学院读书的孙子马萌葳两个人的思路。马强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沈阳能早日建设成国家中心城市!”

9页原稿纸3000字沈阳79岁老人和孙子都写了啥(9页原稿纸3000字沈阳79岁老人和孙子都写了啥)(1)

‍祖孙二人的沈阳情‍

马强民今年79岁,是浙江嘉兴人,1986年转业后来到位于沈阳的原中国铁道建设总公司东北办事处工作,此后便一直生活在沈阳。虽然说话时还是浓浓的南方口音,但对于马强民来说,生活了36年的沈阳,就是他饱含深情的家乡。

马强民的孙子马萌葳今年读大三,在网上经常看关于沈阳的新闻。祖孙二人平时打电话聊天时,“沈阳如何发展会更好”是经常会讨论的话题。看到为沈阳振兴发展献良策的倡议书后,马强民决定把自己积累的对沈阳发展的建议写出来。“我和孙子沟通之后,他又给我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和想法,让我能够顺利把这篇文章写出来。”

记者看到,原稿纸上的字迹工工整整,有个别字用修正液涂改后重新写了上去。马强民说,因为篇幅长,他没好意思求人用电脑敲出来变成打印版。

提出

精细化管理和创新驱动建议

马强民在建议中提出,实体基建、网络基建等基础建设阶段已经完成,沈阳市应该进入到运营驱动阶段,要靠管理、优化、配置去盘活资源,用精细化、创新等手段使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马强民告诉记者,这条建议是他针对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提出来的。“我居住的地方离一些企业比较近,另外我也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会发现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其实大家都想搞好,但在社会环境、创新思路方面还有一些欠缺。”

马强民几乎每年都会回一趟浙江嘉兴老家,对比东北地区和江南地区,他认为在精细化和创新驱动方面,东北仍存在着一定差距。

“精细化是城市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精细化需要各机构、各行业对全过程、各环节实行细化运作,使城市的建设、管理、服务和企业的产品 内容,达到速度快、品质优、成本低的目标。同时,要重点推进创新与服务,创新是进步的主题,没有创新只能落后,服务是社会需要的主题,没有服务就没有温暖与诚信度。”马强民说。

“我理想中的沈阳”

马强民还说了很多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具体的建议,比如社区里的老年人食堂应该尽量全覆盖、路长对背街小巷的管理也不能放松等。

在马强民的心中,沈阳应该是怎样的面貌?“你知道有一首歌叫《咱们工人有力量》吧,里面的歌词是‘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我理想中的沈阳,就是要有这样的精气神儿。每位市民都为沈阳的建设发展尽心出力,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马强民说。

“我相信,经过全体市民几年的共同努力,把精细化管理和创新驱动坚持下去,沈阳一定能够发展得更好。”他说。

来源: 沈阳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