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妻子尿毒症丈夫细心照料(她的兄弟姐妹皆未活过30岁)

曾经妻子尿毒症丈夫细心照料(她的兄弟姐妹皆未活过30岁)(1)

她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她写作的宗旨,既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也不是为了自娱自乐,更不是为了取悦少数闲情逸致之人。她始终坚持作家的社会职责,坚持文学的社会功能。

在她的小说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这一主题,在她所有的作品中,都有明显地展现。

而将女性的呼声作为小说主题,这在她之前的英国文学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因此,她成为了表现这一主题的第一人。

以至于后世作家在处理女性主题时,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她的影响,尤其是关心女性自身命运问题的女作家,更是尊她为先驱,并把她的作品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开创先河的女作家的故事,看看她是如何在晦暗枯燥的生活中,找到人生的希望,实现自身的价值的。


曾经妻子尿毒症丈夫细心照料(她的兄弟姐妹皆未活过30岁)(2)

1816年4月21日,她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父亲帕特里克原本是个爱尔兰的乡村牧师,因其从1819年开始在豪渥斯担任长期的副牧师,于是,他们举家在1820年4月,搬到了豪渥斯。

她的母亲是名家庭主妇,她在家中排行第三,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结果,在搬到豪渥斯的第二年,母亲便因癌症去世,他们兄弟姐妹几人的童年生活,也开始变成了黑白色。

作为一名穷牧师,父亲的收入很少,导致全家的生活十分艰苦。而豪渥斯又是深处穷乡僻壤的一个山区,年幼时,她和弟妹们只能在沼泽地里玩耍。

尽管父亲性格古板而严肃,平时几乎不与孩子们亲近,也不和孩子们在一起吃饭,但好在他是剑桥圣约翰学院的毕业生,学识渊博,有时会教子女们读书看报,心情好时,还会给他们讲故事。

这是自母亲去世后,孩子们所能得到的唯一乐趣,同时,也给她和两个妹妹带来了最初的文化启蒙,令她们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父亲这位激进的保守党人的影响下,她们三姐妹都很富有正义感,同情周围的穷人,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无数个凄冷的夜晚,她们常以读书写诗、杜撰故事来打发寂寞的时光。


曾经妻子尿毒症丈夫细心照料(她的兄弟姐妹皆未活过30岁)(3)

1824年,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被送到豪渥斯附近的柯文桥的一所寄宿学校,不久之后,她和妹妹也被送到了那里。

当时,只有穷人的子女才进这种学校读书。那里的生活环境极差,校规却异常严厉,孩子们终年无饱食之日,常常要受到体罚,每逢周日,他们还得冒着严寒或者酷暑,步行几英里去教堂做礼拜。

由于这种恶劣的校园条件,第二年,学校里就开始爆发伤寒,她的两个姐姐也都染上此病,被送回家后没几天,就痛苦地死去了。

经过此事,父亲赶紧把她们姐妹接回了家,但在那里所遭受的一切,却早已在她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噩梦般的记忆。

她永远忘不了这段可怕的生活经历,所以,在她的成名作中,她满怀着痛彻之情,对此番遭遇做出了具体而细致的描绘。

而小说中可爱的小姑娘,海伦的形象,就是以她的姐姐玛丽亚为原型,加以塑造的。

虽然,姐妹们回到家后,生活好像又回到了过去的样子,但她们的兴趣却更加广泛了。

她们一起学音乐,弹琴、唱歌、画画,而最使她们感兴趣的,还是学习写作。

她们一家人,一向离群索居,加上母亲早逝,父亲寡言而无趣,使得她们三姐妹自幼性格孤僻。

在豪渥斯这个孤寂的村落里,她们所能找到的唯一慰藉,就是面对荒野,任凭想象力自由地驰骋,编写一个个离奇动人的故事。

她14岁时,已经写了许多小说、诗歌和剧本,据她自己开列的书单,一共写了11卷之多,每卷60到100页。

这些习作固然还很幼稚,但却表现出了相当扎实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样的习作,无疑,为她日后在文坛上一举成名,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曾经妻子尿毒症丈夫细心照料(她的兄弟姐妹皆未活过30岁)(4)

15岁时,她进入伍勒小姐在罗海德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为了挣钱供弟妹们上学,她又在这所学校里当上了老师。

她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写作,但至此还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1836年,也就是在她20岁时,她壮着胆子,满心期待地把自己写的几首短诗,寄给当时的桂冠诗人骚塞。

然而,得到的却是这位大诗人的一顿训斥,骚塞在回信中毫不客气地对她说:“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

这一盆冷水浇下来,让她非常难过,但她却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而是继续默默地坚持写作。

1838年,她离开伍勒小姐的学校。转年,她来到一户有钱人家里,担任家庭教师。这一职业在当时是受歧视的,而她更是亲身体验了,作为一名家庭女教师的辛苦与屈辱。

她在给妹妹艾米莉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私人教师是没有存在意义的,根本不被当作活的、有理性的人看待。”

所以,她很快就讨厌甚至憎恶起家庭教师这份工作了。她在1839年和1841年,分别当过两次家庭教师,但每次都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因为她实在是忍受不了,别人对她的轻视和羞辱。

也就是在这两年里,有人向她求婚:一次是她的一个女友的哥哥,另一次是一位年轻的牧师。但是,这两次求婚都被她拒绝了,因为,她认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爱她,只是按照传统,要娶个妻子而已。

她和艾米莉都不愿意离开家,到外面去谋生,但仅靠父亲的微薄收入,又难以为继,于是,她们便想在本村办一所学校,教当地的孩子读书,心想,这样也许能保证一家人的生活。

她们都打算教法语,可是,她们本身的法语并不好。这时,常年帮她们料理家务的姨妈,挺身而出,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让她们姐妹俩到布鲁塞尔去攻读法语。

就这样,她们进入了布鲁塞尔的一所法语学校,这所学校是由一对姓埃热的夫妇开办的,并由埃热先生亲自教授法语。

埃热先生拥有很深的法国文学造诣,姐妹俩在他的教导下,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掌握了法语的基础知识,还阅读了大量的法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各种流派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但是,对她来说,在布鲁塞尔的这一年,令她最留恋的,却是埃热先生本人。

这位法语老师,不仅学识渊博,聪明过人,他的身上,还有一种对年轻女孩子的天然吸引力,即容易激动,有点粗鲁,但十分率直、爽快。

不知不觉中,她爱上了这个有妇之夫,而这一切,被埃热夫人敏锐地察觉到了,在此情况下,她只好终止学业,返回故乡。

此后,她仍然给埃热先生,写过不少表露心迹的书信,但这段少女的情愫,最后还是以不了了之而收场。

从布鲁塞尔回国后,她便和两个妹妹,一起筹办学校,还挂出了“勃朗特姐妹学校”的招牌。

可是,现实却出乎她们的意料,几个月过去了,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来报名入学,等来的只有上门收税的政府官员。


曾经妻子尿毒症丈夫细心照料(她的兄弟姐妹皆未活过30岁)(5)

办学的理想就此破灭了,她觉得,也许可以试试写作这条出路。1845年秋天,她偶然读了妹妹艾米莉写的一些诗,突然想到,她们三姐妹可以合出一本诗集。

商量之后,她们每人拿出一些诗合在一起,用当时已去世的姨妈,留下的一些钱,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

她们没有署真名,而是分别用了三个假名:柯勒·贝尔、埃利斯·贝尔和阿克顿·贝尔。尽管她们的诗写得很美,却没有人欣赏,出版后只卖掉了两本。

但是,无论如何,对她们而言,诗集的出版都算是一件大事。她们的创作热情受到了莫大的激励,所以,三姐妹又开始埋头写小说。

这时,她已经三十岁了。她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写成了一部长篇小说,取名《教师》,妹妹艾米莉和安妮则分别写了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艾格尼丝·格雷》。

她们把三部小说一起寄给了出版商,很快,出版商回复她们说,《呼啸山庄》和《艾格尼斯·格雷》已被接受印刷,但她的《教师》将被退回。

这对她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她没有退缩,反而憋着一股劲儿,又开始写另外一部长篇小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简·爱》。

《简·爱》的写作进度很快,不到一年就脱稿了。出版商收到稿子后,大为惊喜,通宵不眠地进行审读,最后,出版商认定这是一部杰作,决定马上出版。两个月后,《简·爱》就问世了。

她们三姐妹的这三部作品,震惊了当时的英国文坛,因为她们的三部长篇小说,都非常出色,尤其是她的《简·爱》,更是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她就是自尊自爱又坚强独立的女性先锋,夏洛蒂·勃朗特。


曾经妻子尿毒症丈夫细心照料(她的兄弟姐妹皆未活过30岁)(6)

勃朗特三姐妹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给她们一家带来了极大的欢乐。但是,祸福相依,很多事情往往难以预料。

1848年9月,她们惟一的兄弟布伦威尔,由于长期酗酒和吸毒,最终染病而死。艾米莉因悲伤过度,染上肺结核,身体急剧地衰弱下去,三个月后,便追随弟弟而去了。

夏洛蒂担心小妹妹安妮也会染上此病,心中惴惴不安,不幸的是,安妮真的也患上了肺结核,5个月后,她也撒手人寰。

连续失去三位亲人,令她深受打击,仿佛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写作,才能暂时忘却内心的悲痛。

1849年10月,长篇小说《谢利》的出版,使她再一次获得空前的成功。之后,她便离开家乡,远赴伦敦,并在那里结识了不少作家,其中就包括萨克雷和盖斯凯尔夫人。

萨克雷对夏洛蒂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而夏洛蒂则把《简·爱》第二版题献给了萨克雷,以表示对这位著名作家的敬意。而盖斯凯尔夫人,更是成为了她的挚友,两人交往甚密。

1854年6月29日,38岁的夏洛蒂,终于克服了固执父亲的反对,与阿贝·尼科尔斯牧师结了婚,有了自己的人生归宿。

但在六个月后的一天,夏洛蒂和丈夫到离家数英里远的荒原深处,观看山涧瀑布,结果归途中,不慎遇雨受寒,此后,她便像两个妹妹一样,一病不起。

1855年3月31日,39岁的夏洛蒂,走完了她短暂的一生,与她一同离开人世的,还有腹中尚未出世的婴儿。

夏洛蒂出生贫苦,幼年缺少父母的疼爱,幸好有相亲相爱的兄弟姐妹,与她相伴长大,但他们却一个个地因病早亡,这给她心底仅存的那一点光亮,也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

虽然,她留下的作品为数不多,但家庭教师简·爱,这个敢爱敢恨、勇于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性形象,却深入人心。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

可以说,她为当时饱受压迫和奴役的女性朋友们,建造了一座引航的灯塔,引领她们驶向自我觉醒的蔚蓝大海,引领她们探索自我实现的核心价值,引领她们踏上自我超越的崭新大陆。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