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明月湖(苏湖熟天下足是南宋时候的民谚)

※湖州名事之一•苏湖熟,天下足

“苏湖熟,天下足”是南宋时候的民谚,出处见高斯得《耻堂存稿•宁国府劝农文》,元代任仁发的《浙西水利议答》等书。苏指苏州,今江苏吴县一带,太湖以东。湖指湖州,今浙江吴兴一带,太湖以南。意思是苏州、湖州一带的粮食丰收,足可以解决全国人口的吃饭问题。

古时候明月湖(苏湖熟天下足是南宋时候的民谚)(1)

吴地耕地面积广阔,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种植历史悠久。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和太湖水利的治理,大大促进了吴地经济的发展。唐中叶以后,北方经安史之乱,山河残破,而江南地区却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经济趋于高涨,成为国家财政的支柱。韩愈曾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杜牧《崔公行状》也说:“三吴,国用半在焉。”唐末五代,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基本完成,以吴地为核心的太湖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

古时候明月湖(苏湖熟天下足是南宋时候的民谚)(2)

太湖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流遍布。由于水利浚通,排除了严重水灾,低田与高田尽得灌溉。加上此地农业生产技术先进,农民深耕细作,使用最新农具,成为南宋农业高产区,农作物一年两熟,上等田亩产量达五六石。所以,这两个地区农作物成熟丰收,天下粮食就充足了。

古时候明月湖(苏湖熟天下足是南宋时候的民谚)(3)

宋元时期,北方人继续南下,相对安定的吴地经济出现更加繁华景象,太湖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粮仓。此外,茶叶、蚕桑业、丝织业也已成为全国生产的中心。明清时期,吴地仍然是全国最重要的财赋供给他,而且地位更加巩固。顾炎武曾说:“天下租税之重工业,至浙西而极。浙西之重,苏、松、常、嘉、湖五府为甚。”税粮的增加,反映了中央财赋仰仗东南、吴地富甲天下的事实。

【链接之一:塘浦圩田

太湖流域能够成为“国之仓庾”,和这里的一个古代水利工程“塘浦圩田”有密切关系。

古时候明月湖(苏湖熟天下足是南宋时候的民谚)(4)

打开湖州地图,不难发现,自长兴至吴兴的太湖南岸,有一条条规划有序如梳齿般繁密的河流,此即“浦”。一条条“浦”港之间又交叉着一条条横向连接的横港,叫做“塘”。塘浦圩田,就是在纵横的塘浦间,利用开挖土方、筑堤建圩,构成位位相接的一种棋盘式结构的水网农田系统。

塘浦圩田为明清桑基鱼塘的最终形成和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打下扎实基础。这项伟大的工程自春秋战国时开始修筑,至唐、五代渐具雏形。塘浦圩田的兴起和发展,使拥有高达50%以上面积湖泊湿地和地广人稀的太湖流域,逐渐成为高度发达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古时候明月湖(苏湖熟天下足是南宋时候的民谚)(5)

历史上,太湖北岸也曾有过完善的塘浦圩田系统,但北宋后期,逐渐衰败解体。相比之下,太湖南岸的塘浦圩田系统保存完好得多,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这两种不同的结局,主要原因在于,湖州的圩田以自然圩为基础,规模比江苏小得多,比较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宋室南渡后,湖州是漕粮的主要产地,故朝庭对此系统的维护修理特别重视。从工程体系来看,太湖南岸各港入湖口门,都设有涵闸节制,从而形成纵横交错、蓄泄自如、调控有力的网状水系,使圩田能排能灌能引能降。同时,为了便于通航和山洪渲泄,湖州还间隔设置了小梅港、长兴港、合溪港、夹浦港等8条骨干排洪通道。

古时候明月湖(苏湖熟天下足是南宋时候的民谚)(6)

如今,经历了千百年风风雨雨的塘浦圩田系统仍然对湖州的农业水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浦”港虽已减至50多条,但仍与太湖紧密相通,加之有5条骨干横塘的连接,使该系统至今仍发挥完好的行洪、通航等作用,浇灌着湖州的富足与文明,续写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传奇。

我国水利界泰斗郑肇经教授称,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塘浦圩田系统”可与四川的都江堰相媲美。

【链接之二:桑基鱼塘

据郏亶水利书所载,塘浦堤岸高一二丈,而圩外塘浦阔二三十丈,深二三丈,水流畅通。平原上还有许多湖荡,遇涝可以蓄洪,遇旱又可灌溉。

古时候明月湖(苏湖熟天下足是南宋时候的民谚)(7)

在塘浦圩田系统上,湖州人又发明了一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桑基鱼塘”。农民利用生物互生互养的原理,建立起鱼荡和桑地有机结合的生态系统。他们挖荡养鱼,在荡基面上种桑,利用桑叶养蚕,再用蚕沙喂鱼,含有鱼屎的荡泥作肥料还荡基,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链环,称为“桑基鱼塘型”。在这个食物链中,桑树是生产者,蚕是一级消费者,鱼是二级消费者,鱼荡中的微生物则是分解者,物质在其中周而复始地循环,生生不息,废物得到全面利用。

古时候明月湖(苏湖熟天下足是南宋时候的民谚)(8)

通过这样的循环利用,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早在明朝中叶就已出现在江苏常熟地区。随后,很快就在包括湖州在内的太湖地区推广开来。其形式多样,除典型的桑基鱼塘以外,还有的是以农副产品养猪,以猪粪肥田;有的是以青草、桑叶养羊,以羊粪壅桑,还有的是以鱼养桑,以桑养蚕,以蚕养鱼,成为一种“立体农业”。

古时候明月湖(苏湖熟天下足是南宋时候的民谚)(9)

20世纪90年代,以菱湖为中心的近6万亩桑地和近15万亩鱼塘,育桑养鱼,相连相倚,相辅相成,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所肯定的我国唯一保留完整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其中,菱湖镇的射中村作为桑基鱼塘较为连片集中的村落,被联合国粮农组织选为传统生态农业模式的教学基地。

2011年,湖州市在大面积推进老鱼塘改造时,首次在射中村对桑基鱼塘启动保护性开发,对桑基鱼塘进行部分保留,并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保护区规划等途径,留住湖州这一传统生态农业模式。

古时候明月湖(苏湖熟天下足是南宋时候的民谚)(10)

“处处停蚕箔,家家下渔签”,这是一幅桑茂、蚕盛、鱼旺的水乡美景。

【陈少非作品/《湖州名片》连载之二十,待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