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家和贝壳谁大(链家贝壳的100天)

链家和贝壳谁大(链家贝壳的100天)(1)

7月29日,贝壳找房宣布上线100天,从链家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贝壳这一百天在流量上的扩张看似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贝壳找房模式的侵略性与成长的生猛,也让同行备受威胁。

贝壳的这100多天以来,日子并非过得那么安稳。

姚劲波隔空开炮:链家贝壳流量只有我们两成

8月16日晚,58同城召开了第二季度业绩说明会,会上分析师提到了关于房产平台的竞争问题,鲜少公开谈论业务的58同城董事长姚劲波更毫不留情的把贝壳“数落”了一通,火药味十足。

在当天与券商分析师的电话会议中,58同城董事长姚劲波再度隔空开炮。姚劲波认为,从目前来看,市场上出现了链家推出的贝壳找房这样的产品,其用户体验几乎是把链家的App改一个名字,从产品上看相似度很高。

今年4月正式上线的贝壳,脱胎于链家,“平台化”被认为是其最主要的特征。贝壳主攻大居住领域,瞄准的是二手房买卖、租房、新房销售、装修和社区服务等业务。这个业务跟58同城极及类似。而且贝壳作为链家网的升级版,与链家不仅在平台界面上极为相似,二者在功能上也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根据58集团的观察,贝壳找房目前的流量增长基本与链家下降的APP流量持平,目前来看没有明显的增量趋势。“与58集团旗下的58同城、安居客、赶集网房产业务流量相比,链家加上贝壳的流量只能达到我们的20%,所以目前对我们影响不大。实际上,这种竞争没有对我们的收入和流量形成影响,另一方面,房产业务的流量增长在我们整个集团业务中也是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

姚劲波称,在链家的贝壳体系中,基本上95%以上还是链家的经纪人,链家的交易份额在各个城市没有明显的增幅,甚至在部分城市还有下降的趋势。总而言之,贝壳找房进入市场几乎没有对58构成威胁,58也没有看到客户有离开58同城、安居客的趋势,58确实有看到个别短暂离开的经纪公司又回来和58同城、安居客合作。

继6月中旬58系成立以反贝壳链家为主要目的的联盟之后,58系和贝壳的斗争变得白日化,然而贝壳面临的斗争远不止如此。

胡景晖“裸辞” 称因左晖一个电话

就在8月18日早间,我爱我家副总裁胡景晖在朋友圈宣布辞职。据乐居财经报道,因链家董事长左晖给我爱我家董事长兼CEO谢勇打了个电话,说你能不能管一下胡景晖,如果你管不住胡景晖,链家将全面和我爱我家在舆论上开战。

胡景晖说自己离职原因,“一个为行业说真话的人,其实也是在为我爱我家说话的人,为什么要受到这么不公正的待遇?”

就在前段时间,胡景晖与贝壳CMO宋琦之间的互怼,也被媒体曝光。

骂战的背后,还是平台方利益的纠葛。

链家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左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说过,贝壳平台的推出,是源自一个多赢的设想。贝壳在“组团”中得到更多合作伙伴和交易空间;同行能够获取新的流量和管理模式;而在这个过程中,整个中介行业也可以被赋予更多标准化,升级服务水平。

贝壳的愿景和构想是美好的,但外界看似不太“买账”。

链家速推贝壳 意欲快速上市?

贝壳自今年2月问世,4月正式上线,之后广告铺天盖地,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个来势汹汹的平台到底要做什么?

据悉,链家在2016年4月获得的B轮融资是60亿元,这份包含着对赌的融资,若不能在B轮资金到位5周年内完成IPO,投资人有权要求回购,并要求每年8%的单利计息。

IPO的压力,可能才是链家急于推出这个阵地的原因。之前由于房地产中介行业存在的不规范性、政策监管层面的制约以及对赌协议的五年之约等因素导致链家一直没有上市。

7月20日易居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对于贝壳来说是个好消息,易居下面也有个二手房领域服务平台“房友”,说明这种二手房领域服务“平台”公司,是受监管层认可的。

所以,贝壳的诞生不仅是自身公司的转型,而且是为链家上市做准备。

外界质疑: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搞懂了贝壳的来意,但却有更多的人质疑贝壳,其业务模式一直处在巨大的关注度和争议声中,难以服众。

贝壳作为平台,吸纳中介品牌入驻。贝壳将链家多年累积的房源信息库与其他中介公司共享,而中介公司也必须在这个平台上发布自己的真实房源。

贝壳的输出看似是链家对对手的防御之举,但问题关键是,这其实也是一场背后隐藏着延伸公司触角和重塑行业规则的野心,链家希望自己才是制定规则并且输出规则的那一方。

如果链家真的把线下和线上全面打通的话,则意味着其他中介企业的生存空间被挤压。

贝壳这次是抢了谁的蛋糕?也许是除了贝壳之外整个行业的蛋糕。

因为本该由行业协会来搭建的兼顾非盈利、非垄断、制度化、第三方的特征的平台,此次由链家来搭建,显然不太合适。

今年的6月12日,58集团在北京发起了一个“真房源誓师大会”,集结多家中介巨头。此次会议的明面上是多方共同推动和完善全行业真房源体系的共识,但实际上可能只是为了告诉“链家”,行业标准是大家达成共识,而不是你一家来定规则。

平台安全性和公正性的缺失?

贝壳这次显然也是做好了准备,看似诚意十足。拿出了囊括了全国160多个城市1亿1000万套房屋数据的链家核心数据“楼盘字典”与入驻的其他中介共享资源。但贝壳是否真为加盟的中小中介考虑,实现互惠互利?这点也是存疑。

做平台最重要的是什么?一个成功的平台需要具备:平台技术、安全性和公正性。只有具备了这三个基本要素,才能获得信任,以及汇聚来的B端和C端的巨大资源和流量。

贝壳的平台技术源于链家,这点毋庸置疑让人放心。

但是,就平台的安全性和公正性而言,贝壳有着天然缺陷。在中介市场,“得房源者得天下”,房源是最重要的生命线。

假设一个入驻贝壳的中介把一个好不容易得来的房源信息放到贝壳,结果被链家用它们的ACN网络(经纪人协作网络)抢先消化这套房源。

那贝壳这个平台对入驻的其他中介来说,就有失安全和公正。

退一步讲,哪怕房源不是被链家抢先消化,但一旦B端利益受损,贝壳和链家都无法解释和择清自己。

“真房源”也许是个伪命题

贝壳的另一杀手锏就是链家和贝壳二者都在强调“真房源”这个词。

从用户角度来看,相信很多用户在找房子的过程中,最深恶痛绝的就是互联网中的假房源消息,而贝壳主打真房源,可谓是掌握住了用户的心智。

但集结了众多中介巨头的“真房源誓师大会”也告诉了消费者。

“真房源”是链家的一个卖点,但也是当前中介行业提出的共识,链家的真房源保障,业内同行也做得到。

行业具有自我净化和升级能力,从劣币驱逐良币顺应真房源和更优质的服务是不可逆的趋势。

链家能同时做好中介 平台吗?

以安居客房产平台为代表的58集团,只做信息和服务平台,做“裁判员”不做“运动员”;

再到曾红极一时的互联网中介平台易居房友,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服务中小微公司,打造一个规范、专业的二手房交易服务平台。

做平台就不做中介,不开门店,不招募经纪人,不和经纪门店竞争。这看似是行业发展的良性生态。遵守规则,或许也是行业内最没有威胁性、最温柔的扩张路径。

但链家这次推出贝壳,不知道是否忘记了搜房网这一“前车之鉴”呢?

在2014年以前,搜房网主要做房产线上交易平台,和安居客、贝壳一样,靠流量和口碑吸引中介在平台上发布房源,平台收取端口费盈利。但在2014年以后,搜房网开始转型做线下,铺设自己的中介门店。

后来,伴随着搜房的端口费不断上涨,还推出标准、加强、精英等不同的收费版本,但端口投资回报率在逐渐下降。

最后造成两个重要后果:其一搜房网的房源重复率过高,用户体验极差;其二中介的端口获客成本越来越高,中介开始寻找对抗搜房网的方式。

中介的结盟抵抗,让搜房网元气大伤。

2014年第三季度财报,搜房网的净利润为6970万美元,同比下降了27.8%。被迫转型正式做线下的搜房网的线下之路也一直磕磕绊绊没有起色。

那链家做贝壳同样面临转型,也会同样有风险。

链家在推出贝壳时,已把链家团队中的几千个人调到贝壳,在贝壳之后,链家网必须在贝壳上对外共享房源信息、经纪人工作法、公司与平台管理机制,等于是把自己核心竞争力向同行开放。

链家董事长左晖曾经说过,贝壳没做成,链家也就没了。

至于贝壳到底能不能成功,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倒是愿意给他一些希望。消费者最关心的是中介行业能够保障房源的真实性与房源价格的实时变动,至于模式,并不是消费者关心的重点。

眼下,贝壳还只是打响了平台进攻战的第一枪,后面还有很长远的路要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链家系也好,非链家系也好,说到底都是为利益而生的企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贝壳找房的出现以及非链家系的共同反抗就都变得合乎情理。

房产天然具有金融属性,在巨大的长尾效应下,未来无论是贝壳或者其他中介平台,在保障真房源和房产良性交易的道路中都是任重而道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