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标准化流程(全新的护理考核模式)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标准化流程(全新的护理考核模式)(1)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标准化流程(全新的护理考核模式)(2)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简称SP),又称模拟病人,是指从事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者轻症患者,经过培训后,能够准确地表现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而接受临床检查者,旨在恒定、逼真地复制真实的临床情况,发挥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的三种功能[1]

1968年,美国神经病医生教授巴罗斯首次提出了标准化病人的概念,1991年,SP引入到我国,在临床技能考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关于SP在我们护理教学中的涉及却不是太多,不管是我们在学校期间的护理操作练习,还是实习,工作后的操作练习,大多都是在模型人身上进行的,自问自答的方式,成了我们练习操作的日常。

我国引入标准化病人的背景

① 教学资源缺乏

② 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患者日益注重自身的权益,大多数病人不愿意配合临床教学工作。

③ 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生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标准化病人,可以提高我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标准化病人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① 提高模拟情景的真实性

营造出身临其境,融入现实场景的效果,例如:“我今天给我的那个‘病人’翻身,那个病人她说不能动就真的一点都不能动,我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够把她翻过来,那才是真的翻身。平时给同学翻身的时候,她们总是很配合,还没用劲就翻过去了。”

这样的真实感受,亲身体验,能够加深我们对“病人”症状的理解,做出合理的处置。

② 注重“标准化病人”适时适度的“反应”

SP不仅要呈现场景,而且要表演出事先设计的障碍,还应该根据具体的操作,给予相应的反馈。例如,“当护士的操作很轻的时候,SP总不能在这个时候还故意说疼。”

③ 选择合适的“标准化病人”

在运用SP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目的,如果是在教学中使用的,则应该选择熟悉本教学内容的相关人员,如果是为了考试,则应该强调是经过统一培训后的“标准化病人”,提高考核的客观性[3]

标准化病人在护理教学中的作用

① 提高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结合,提高和病人沟通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水平。

② 提高临床考核的准确性

模型人不能进行交流,使得考核内容存在局限。SP能够让护士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为病人提供专业化的优质护理。

③ 提高判断能力

④ 增强职业感

能够互动,对护理操作中引起的不适感受给予及时的反馈,可以加深护士对实践操作中注意事项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学会换位思考,体会病人的痛苦,培养职业责任感[4]

在护理临床教学中使用 SP,对护士的职业素养有促进作用。而且,随着我国护理教学的进步,SP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将被运用到更宽广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钟玉杰, 王敏, 李勤. 从10年文献回顾分析我国标准化病人教学的发展[J]. 中华护理杂志, 2009(03):259-261.

[2] 齐凯. 标准化病人辅助临床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 吉林大学, 2015.

[3] 刘霖, 沈洁, 叶旭春, 等. “标准化病人”考试方式优化策略探析[J]. 护士进修杂志, 2013(04):347-348.

[4] 胡三莲, 何丹, 周玲, 等. 标准化病人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护理管理, 2013(09):58-60.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研究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