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平常带的东西(一段历史口罩的故事)

本文参加【科普新星培训营】,内容为作者原创。


历史学家平常带的东西(一段历史口罩的故事)(1)

最近的疫情不仅牵动着我们所有人的心,也让一件商品脱了销,没错,那就是口罩。随着现在产能的提升,我国已经逐渐摆脱了“一罩难求”的局面,但在别的国家口罩依旧还是紧缺的物品。我们突然发现,这小小的口罩似乎成了我们的附身符,可以保护我们远离病毒的伤害。让我们观察一下口罩吧:一块用无纺布或者其他材质制作的V字型的布,用来贴合我们的鼻子和嘴巴;在顶端是有一条铁丝,用来紧贴鼻子;两端则是有两根棉线,可以把口罩带在耳朵上;高级一点的口罩还有个呼吸阀。口罩的结构真的特别简单,但是它变成今天这个模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包含了人类的智慧与对疾病新的认识。在它的身上,包含了我们人类用无数生命换来的经验和教训。假如不从科学进步的角度去看口罩,那么口罩不过是普通的一块布而已。那么,口罩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呢?这还要从头讲起。

早期的口罩:掩盖气味

最早的口罩出现在什么时候,现在已经不可考了。但动物学家告诉我们,很多动物特别是灵长类动物,都有在烟雾的时候掩盖自己鼻子的行为,这也是对自己呼吸系统的本能保护。最早对口罩的记载,来自于公元一世纪。是由古罗马著名的哲学家和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发明的,他在观察矿工工作的时候,发现矿场的粉尘很大,因此他曾经利用松散的动物膀胱皮肤捂住鼻子来过滤粉尘。在差不多同时期的中国,尽管没有出现口罩,但是人们也知道闻到臭味用手或者袖子去掩盖,在《孟子》这本书中有“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这样的记载,意思就是如果西施蒙上了脏东西,那么人人都会掩着鼻子走过她跟前;即使长得丑陋的人,只要诚心斋戒沐浴,那么也可以祭祀上天。这句话还给我们后世留下了一个成语,就是掩鼻而过。

在古代,不管是东西方,出现口罩或者掩盖口鼻,主要的目的就是三点,第一点就是遮住臭味或者粉尘;第二点就是掩盖自己的身份,正如我们看到的古代日本的忍者一样,也会用头巾或者布把自己的嘴巴或者鼻子掩盖住,不让别人认出自己;而第三点则是与宗教因素有关,在6世纪左右,古波斯(今伊朗)的祆教盛行,它还有一个大家更有名的名字,叫做拜火教。这种宗教崇尚光明和火焰,因此这种宗教的教义认为人的气息是不洁的,在进行宗教仪式时,要求信众用布遮脸。我们现在古波斯古墓的浮雕上,还可以看见主持宗教仪式的祭祀戴着“口罩”。

历史学家平常带的东西(一段历史口罩的故事)(2)

祆教祭祀时佩戴的口罩

在这个时期,口罩和卫生的关系并不大,尽管戴口罩也有防止味道进入鼻子的作用,但仅仅是抵御臭味。因为此时的人类,还没有意识到从鼻腔可能会染上疾病。

中世纪的口罩:恐怖的鸟嘴面具

传染病这种恶魔,一直伴随着人类。霍乱、鼠疫、天花……都是你番唱罢我登场,人类文明之光在与疾病的斗争过程中,往往都是不堪一击的。而也就是在这样惨烈的搏斗之下,人类逐渐开始了解疾病,了解微生物这类微小却对我们身体有重大影响的生物。

如果说对于人类命运影响最大的一次瘟疫,非中世纪的“黑死病”无疑,尽管它至少造成了2500万人的生命,但也因为这次瘟疫,牛顿在乡下想到了“牛顿三定律”,开启了现代科学思维的大门,而薄伽丘则写下了《十日谈》,人本主义战胜了宗教的禁锢,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大门。

“黑死病”是由寄生在老鼠身上的跳蚤携带的耶尔森氏鼠疫杆菌造成的疾病,最早是在1347年蒙古军攻打黑海港口城市卡法(现乌克兰城市费奥多西亚),将瘟疫传入欧洲,经地中海各港口传到西西里岛。1348年传至西班牙、法国和英格兰,1349年传到奥地利、匈牙利、瑞士、德意志和荷兰,1350年传至北欧国家。这一次的鼠疫,让欧洲一半的人口都失去了生命。患病的人皮肤上会出现许多黑斑,因此得名“黑死病”。对于那些感染上该病的患者来说,痛苦的死去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

历史学家平常带的东西(一段历史口罩的故事)(3)

由老鼠引起的黑死病

由于鼠疫造成了大量病人的死亡,如何处理尸体成了一项必须要做的工作。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黑死病是由于细菌造成的感染,但由于尸体的腐臭味道,当时处理尸体的医生和工人会用麻布或者棉布来掩盖口鼻,但这样的效果基本上就是微乎其微。

到了16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御医—路易十三的御医——法国医生查尔斯·德洛姆(Charles de Lorme,1584—1678)借鉴士兵盔甲的从头到脚防护服装的想法发明了防传染医生套装,也就大家看到的瘟疫医生的“鸟嘴服”。

鸟嘴服包括一顶帽子、一副 “鸟嘴”形的面具、一套几乎可以包裹全身的长袍子。其中,帽子可以让防止病人脸贴近医生,长袍可以杜绝体液污染,而面具却大有玄机。

历史学家平常带的东西(一段历史口罩的故事)(4)

鸟嘴医生插画

鸟喙口罩的设计就是基于瘴气学说,人们认为鼠疫的传播是因为“坏空气”而导致的的,所以这个面具的鸟嘴设计的目的就是让戴口罩的人把气味宜人的药材放进去,通过这些药材过滤“坏空气”,医生们相信这种草药可以对抗瘟疫的“恶臭”,防止被感染。

医生们穿着这样的防护服在欧洲的各个城镇进行着工作,这些瘟疫医师往往没受过多少医学训练,也缺乏临床诊断能力;然而由于当时欧洲人手奇缺,因此这些医生是各个城镇相当珍贵的资产。“鸟嘴医生”身穿长袍,会使用一种木制的拐杖碰触病人治病。也用于鞭打病人以赦免他们的罪,因为当时的人们相信罹患黑死病是不受上帝庇祐的恶人,而唯有透过鞭笞,病人才能从上天的惩罚中获得救赎。

鼠疫医生的主要职责是治疗鼠疫患者,埋葬死者。鼠疫医生还负责在日志中记录伤亡人数,并记录病人的遗愿。此外,鼠疫医生经常被召集来为死者和垂死之人的遗嘱作证。似乎大部分的鼠疫医生都专注于这方面的工作。有时,鼠疫医生甚至被要求进行尸检,以便更好地了解如何治疗鼠疫。

这种服装吓坏了人们,因为如果有人看到它,那是死亡即将来临的征兆。但是,如果没有鼠疫医生的,他们会死的更多,所以当时欧洲人民心情也挺复杂的。

由于这一次黑死病,人类的医学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到了1861年,这对于口罩的作用具有转折性的一年,尽管口罩本身的样貌并没有发生很显著的变化。在这一年,同样来自法国的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用实验证明了,空气中存在着病原菌,能引起各种疾病。虽然有了这个结论,在当时医生还没有想到呼吸与细菌传播之间的关系,只是用石炭酸消毒手术器械,规定外科医生要穿手术衣,戴手术帽和橡胶手套。

历史学家平常带的东西(一段历史口罩的故事)(5)

路易·巴斯德 我们熟悉的“巴氏消毒法”就是他发明的

1848年,美国人刘易斯·哈斯莱为矿工设计的口罩获得了历史上第一个防护口罩专利,至今在美国的档案馆还能查阅到这项专利。他利用单向阀门为机关来控制呼吸气流,呼入的空气经由过滤器之后呼入人体口鼻。根据不同使用环境,对应不同过滤器,比如湿羊毛,木炭等。不过与其说它是口罩,更不如说它是“防毒面具”。

1895年,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猜测,是医护人员讲话时的带菌唾液导致了患者伤口感染。他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这一举动果然有效,病人伤口感染率大大降低,各国医生纷纷效仿,口罩便在欧洲医学界推广开来。

莱德奇版本的口罩,只不过是一层糊在外科医生嘴巴、鼻子和胡子上的纱布,它包得紧,不舒服,还常常被打湿,潮乎乎地粘在脸上。经诸多医护人员测评,原始口罩使用舒适度太低,急需改造。1897年,英国一位外科医生在纱布内装了一个细铁丝支架,使纱布与口鼻间留有间隙,克服了呼吸不畅、容易被唾液弄湿的弱点。两年之后,法国医生保罗·伯蒂发明了一种6层纱布的口罩,可以自由系结,附带一个可以挂在耳朵上的环形带子,这就是一直服役到现代的可灭菌式纱布口罩。

伍氏口罩:中国人的智慧

我们中国人,对于口罩的发展也做过非常大的贡献,这和一位医生有关。这就是伍连德医生,哈尔滨1910年鼠疫(通过呼吸道传染的肺鼠疫,而非通过跳蚤传播的腺鼠疫)大爆发,他发明了特殊的口罩,将鼠疫病情控制住。“伍氏口罩”在公共卫生中起到了真正的作用,

“伍氏口罩”比起当时欧美先进国家的口罩显然要逊色很多,但所幸鼠疫是由细菌传播的,细菌要比病毒体积大很多,因此这种“野路子”对于当时的疫情特别有效。这种口罩的结构特别简单:内外两层纱布,在中间有一块消毒过的吸水棉花,纱布可以直接系在耳朵上。这样的口罩制作非常简单,而且价格低廉。当时伍连德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加班加点的生产口罩供应给市民。当时的哈尔滨城满城的人正如今日一样,大家都戴着“伍氏口罩”。鼠疫的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而这一次的有效处理,切实可行的推动了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在第二年,也就是清灭亡那一年的4月,清政府主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的国际学术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在会议上,“伍氏口罩”和伍连德医生的防护经验,让当时各国的专家都非常钦佩。

历史学家平常带的东西(一段历史口罩的故事)(6)

伍氏口罩

近现代的口罩:传染病最好的克星

时间转眼来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伴随战争的,还有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瘟疫,这就是“西班牙大流感”。这场瘟疫造成了至少10亿人被感染,2500万人死亡。流感的肆虐,让处于激烈战争状态的交战双方变得无心恋战,因为,战场上伤亡的数字甚至还没有流感造成的士兵死亡人数多,在战场上的许多士兵甚至连步枪都无力举起,他们不得不将枪支当成了拐杖。正是在这种局面之下,本就处于劣势的德国在协约国和流感的夹击之下,再无力抵抗,被迫宣布投降。

但有趣的是,西班牙流感其实并不是由西班牙爆发的,只不过因为西班牙当时是中立国没有隐藏瘟疫的讯息,而其他国家都把自己国家的疫情当做机密不予公开,因此才被称为西班牙流感。根据现在的研究,最早这次的疫情是在美国的一家军营里面开始爆发的,美国才是这场流感的源头。

面对愈演愈烈的疫情,各国政府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开始纷纷采取各项措施:大量人员聚集的公众聚会、大型活动开始被禁止,就连丧礼也要求在15分钟之内完成。电影院、舞厅、酒吧、教会礼拜等活动都开始被关闭或限制缩短。普通居民如果想出行,必须得佩戴口罩,英国更是要求各街道必须喷洒消毒液。这使得口罩这一个小物件,重新变成了研究的热点。

疫病蔓延期间,人们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特别是红十字会和其他医护人员。从当年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口罩已经成为了疫病出现的象征性影像。一位乘客因为没有戴口罩而被电车售票员拒绝上车。从照片上看,没人拿这东西开玩笑,都老老实实往脸上捂纱布,到处是白花花一片。

历史学家平常带的东西(一段历史口罩的故事)(7)

西班牙流感下的美国家庭

到了1943年,美国海军医师恩格弗雷德(Engelfried)和费罗(Farrer)强调制作口罩的纱布一定要致密,指出用无纺布制作的口罩要比纱布制作的口罩更有效。至此,现代的口罩出现了。

口罩历史上最后一次的升级,是与一家公司和一个法案有关的。美国 3M 公司基于无纺布和静电纤维滤棉的专有技术,从 1967 年开始设计和生产防尘口罩,直到今天3M口罩也是口罩行业中最高水平的代表。当时恰逢美国《职业安全健康法(1970)》颁布和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OSHA)成立,美国国内的劳工职业健康和保护得到全面的加强,有力推动防尘口罩的应用和更多新技术的研发。如今被人们熟知的N95口罩就是这个法案的产物。

历史学家平常带的东西(一段历史口罩的故事)(8)

大名鼎鼎的3M公司

对于我们中国人,口罩走进千家万户,就不得不提2003年的非典时期了,非典”期间,我国很多地区的口罩一度脱销。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就护理“非典”患者发布了相关防范措施,建议应减少暴露于空气的时间以减少空气中飞沫传染的概率。之后的几年,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在冬天或污染严重的时候戴上口罩也变得非常常见。而今年的新冠病毒的大爆发,更是让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都不得不戴上了口罩。

这一次的疫情,已经过去了几个月了,到现在为止在它依旧在世界四处肆虐。人类用无数的生命换来了一个惨痛的教训:在传染病面前,预防比防止更重要。疫情终会过去,希望到那一天,春暖花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摘下口罩畅快的呼吸。在此之前,还是让我们老老实实继续戴着口罩吧。

历史学家平常带的东西(一段历史口罩的故事)(9)


参考资料:

《口罩发展简史》

《你不知道的口罩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