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看泸定地震救援的反应(太想让他们都活着)

“阿坝,汶川。”

四个字的标牌,异常醒目,被缝在橘黄色衣服的袖子上。

穿着这身消防员衣服的救灾男孩张自立,正双手托抱着一个小婴儿。不熟练的姿势以及眼神里投射出的紧张,所有人都能看得出,他太想保护好这个孩子了。

外国人看泸定地震救援的反应(太想让他们都活着)(1)

汶川消防员张自立怀抱2个月大婴儿,他曾在汶川地震时受到帮助,网友称他为“汶川哥哥”。新华社沈伯韩摄

9月7日晚,在四川泸定地震发生48小时后,汶川和泸定被一张照片串联了起来,引无数人感慨。

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战士盛于峰微笑地抱着一名刚刚转移到安全地带的婴儿;14年后的2022年,泸定地震,在汶川地震后长大的消防员张自立抱着一名婴儿从灾区疏散。变的是时光流转,不变的是对生命的珍视。

截至9月8日12时,地震已造成86人死亡(泸定县50人、石棉县36人)、35人失联、400余人受伤(其中危重伤13人、重伤39人),目前在院治疗250余人。

这场自然灾难的救援,是前线救援队的争分夺秒和全力以赴,是无数个让人泪目又心疼的奋不顾身,也是牵动着14亿人的齐心祈愿。

外国人看泸定地震救援的反应(太想让他们都活着)(2)

距离震中9公里的泸定县得妥镇山路不通,水路是转运伤员的唯一通道。受访者供图

“退休的医生都回来了”

“今天刚接诊了一位救援队送来的妇女,查房时她告诉我,昨天上山和同村同伴摘核桃,刚到山上就地震了,亲眼看到身边的同伴儿被落石砸中,当场遇难。说到这就哭起来,她说现在依然很害怕,谢谢大家救了她。”

9月6日下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副教授胡钦胜告诉记者,到雅安支援的灾后第一天,这一幕最让他心痛。后来这位大姐告诉他,以后她更要好好地活。

胡钦胜和另外三位同事是华西医院赴灾区的第二批队员,定点支援雅安市人民医院。而他的同事、华西医院应急创伤中心副主任医师杨朝华,则在得知地震消息不到半小时,就从医院起身,带着8位同事一起,开着两辆装满物资的救护车,去到了距离震中只有9公里的泸定县得妥镇。

“目前住院的患者里,还有十多位需要手术,还有一位比较重的伤员,坠石砸到头部,颅内出血,全身多处骨折,呼吸和神经系统创伤也很大,整个人是休克状态,比较危险。”9月6日,胡钦胜告诉记者,目前还有4位患者在雅安市人民医院ICU抢救。

外国人看泸定地震救援的反应(太想让他们都活着)(3)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副教授胡钦胜(左)在雅安市人民医院紧急救治伤员。受访者供图

同样支援雅安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吴孝文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当地村民全都自发加入救援,那位妇女就是被村民发现,然后和救援队一起送到了医院。在这种灾难环境里,没有人多想,看到有伤员就去救。

“一位村民一直是跑着的,送来一个伤员就马上冲出去。后来我拽住他问着急去哪儿?自己有没有受伤?他只说了一句‘救援人员,不熟悉路。’”吴孝文说,从凌晨到晚上,最让他感动的除了这些幸存村民,雅安市人民医院骨科一共15人,当天全部集结完毕,连退休医生都赶回来了。

伤员在和吴孝文交流的过程中,提到最多的感受就是:这次地震来得太急。“往常都是左右晃,还有点时间去反应,但这次是垂直着直接就往下掉,没有任何的预兆。”

胡钦胜预测,后续可能会有一个救治小高峰,因为在救援队的抢修中,灾区的山路陆续开通,很多伤员开始输送,医护人员也已经做好了物资和人员的准备,全力抢救。

“雅安市人民医院那些头发都白了的老人也回来了,和年轻人一样在奔走。他们都说,救人是第一。”胡钦胜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在泸定县距离震中30公里的某小学担任副校长的辛刚(化名),在地震的一瞬间,立即通知门卫拉响警报,组织学生有序避险逃生。

9月5日12时52分,“砰”的一声巨响。“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地震了,要马上通知门卫拉警报。但是震感太强烈了,我一站起来,差点就被晃倒。”辛刚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拉响警报以后,老师带着学生,总共上百余人,不到1分钟就完成了撤离工作,大家聚集在操场上,无一人受伤。

“我们对地震已经习以为常了,而且学校经常会组织演练工作。”辛刚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感知到地震以后,老师和学生们第一时间就进行了躲避,听到警报就马上有序地跑下了楼,来到安全地带,老师孩子们目前都安全。

外国人看泸定地震救援的反应(太想让他们都活着)(4)

雅安市石棉县幼儿园小朋友们有序疏散到操场,头顶着枕头防止受伤。受访者供图

“我们在救援现场,太想让他们都活着”

“接到指令就集合,没有时间回家收拾行李。9个人,两辆车,直接就从医院出发了。”泸定县地震发生不到半小时,华西医院应急创伤中心副主任医师杨朝华就接到了指令,前往泸定县得妥镇。

9月7日晚,地震已经发生超过48小时,杨朝华和支援的同事一起随救援队来到了救灾现场。“那边新开通一条路,有生命迹象。”

“从下午4点到晚上9点,我们在旁边整整等了5个小时,所有人都在盼着,盼着救援队喊我们过去,说还有救。”但杨朝华没能盼到这一幕,看到那些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的村民,瞬间鼻子就酸了。

晚上11点,杨朝华给记者发来一条“确认搜索完毕,我们才撤离。”

作为一个参与过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救灾“老兵”,杨朝华感受不一样的是,这次地震比想象中严重,因为山多,人多。

“泸定县也都是山区,我们下午一点出发,从成都到震中心,200公里走了5个多小时。”杨朝华告诉记者,到了已经断水断电断网的得妥镇卫生院,发现整片山体坍塌,交通不能通。从前的紧急救援,至少给医护人员两小时时间回家准备,这次情况异常紧急,接到指令立即出发。杨朝华回忆,9月5日晚上6点多才到卫生院,马上和当地医护汇总了解情况。

“到这之前以为救援队连夜可以打通道路,虽然救援队一直没停歇,一宿还是没有打通,我们晚上就在救护车上休息。”因为一直断网断电,杨朝华震后第二天中午12点才陆续与前方救援队取得联系。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原副总队长刘向阳向健康时报记者介绍,此次的泸定地震,与2013年的雅安地震和2017年的九寨沟地震因为同属山区地震,救援难度不相上下。

外国人看泸定地震救援的反应(太想让他们都活着)(5)

消防员手脚并用攀爬斜坡,只为快点赶到灾区。四川消防供图

山区地震后,一般都会伴随着山体滑坡和崩石,给救援人员最快速度到达现场带来困难。而且山区受地理环境影响,一般逃生范围也较小,无法提供更大的空旷场地。如果发生降雨,昼夜温差加大,高强度、长时间的作业易造成失温,对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同时也影响救援进度。不仅如此,原来崩塌或裂开的山体受到大雨的冲击还会造成泥石流,对道路进行再度破坏,阻碍救援进度。

“没有路了,唯一的交通就剩下了冲锋舟,走水路。消防官兵用橡皮艇从水路送出病人,到接驳点,在得妥镇联合村隧道口救护车中进行医疗救援。”杨朝华告诉记者,为了第一时间抢救伤员,他和同事们就在救援现场等,站着累了就蹲着,等着救援伤者。“我们太想让他们都活着!”

外国人看泸定地震救援的反应(太想让他们都活着)(6)

消防官兵用橡皮艇将受伤人员从水路送到接驳点。受访者供图

在地震后一天里,杨朝华和同事在无水无电无住宿的条件下,救治了14名伤员,其中重伤员4名,6名伤员已被送至泸定县医院。

“14年过去了,和汶川地震那时不一样的是,从前空降兵冒死降落传回灾区情况,但现在很快会有无人机飞过来,航拍侦察。祖国强大了。”杨朝华告诉记者,地震第二天的下午,得妥镇到县里的直升机航线就已开通,伤者可直接送到县医院。为了更好地救治伤员,6日中午开始,华西医院多次紧急连线雅安市人民医院、甘孜州人民医院,进行9·5泸定地震重症伤员5G远程会诊。

“救死扶伤是天职,我们没有理由不拼命。”杨朝华说,有一线希望,就付出十分努力,让自己接诊的同胞“0”死亡,这是此行救援前医院的嘱托。

在没有路的地方蹚出一条“生路”

“母子平安。”

两位医护人员,用四只手托举着啼哭的婴儿,喊出了这句话。

9月5日20时51分,地震发生8个小时后,首个“地震宝宝”在甘孜州人民医院出生,这也是泸定地震灾区出生的首个新生儿。

外国人看泸定地震救援的反应(太想让他们都活着)(7)

泸定震后首个“地震宝宝”出生了,母子平安。甘孜州人民医院供图

小男婴的妈妈孙晶(化名)是震中泸定县燕子沟镇大坪村的村民,地震发生时她正在厨房做饭,被震塌的墙体恰好砸在了她的身上。余震中,孙晶被救援队送往医院,但更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一句“母子平安”并不容易。

“产妇送到我们这里的时候,羊水已破,身上多处砸伤,一直让我们救救孩子。”

9月6日,参与救治孙晶的海螺沟景区人民医院医生蒋马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当时现场的医护人员看到孕妇可能存在胎膜早破,先兆临产,景区人民医院马上派出救护车向甘孜州人民医院转移。

当时泸定到海螺沟的道路塌方,没有路了。

“我们一边找信号联系救援队和医院,一边了解有没有其他路,妈妈太怕伤到孩子了,我们就抱着她,说要相信会好的。”蒋马回忆,后来州医院的妇产医生在半路对接,最后一起把孙晶平安送到医院,才顺利接生了这个娃娃。

“到了以后发现塌方严重,路全毁了,原来的路都找不到了。我们就在丛林里现场开路。”成都市消防救援支队飞豹救援分队队长李雷廷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山路崎岖,道路有坍塌,还要考虑到伤者的身体情况和余震,最后飞豹救援队一边开路,一边决定第二天一早将伤者转运至停机坪,再由飞鹰部队的直升机接应,将伤者转移到指定医院救治。

从前的青山绿水,如今满目疮痍。泸定县的青岗坪村和龙坝尾村面前有一条湍急的河流,那曾是村民洗衣取水的地方。地震之后山体坍塌了,把唯一一条与外界联系的桥梁掩埋了。雅江消防救援大队到达现场后想了很多办法,最终决定在河流较窄地段用木桩架桥。

9月6日早上6点,甘孜州森林消防支队接替雅江大队建起了独木桥。

当天下午,参与救援的康定市森林消防中队中队长刘磊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前一天晚上只有3根比较细的树桩,后来继续加固了独木桥,所有的老人和孩子都可以从对岸过桥,被困的100多名村民获救了。

地震发生48小时后,还有很多这样的“路”,让人湿了眼框。

在磨西镇海螺沟,甘孜特警突击救援小组发现一名男子被压在垮塌的房子下面,挖掘机等救援设备无法到达,救援人员徒手刨,最后人被解救了。

在震区持续开展救援时,甘孜特警队员被湍急的流水拦住去路,他们用身体和绳索搭建桥梁,徒手爬绳索前往对岸,上演“飞夺泸定桥”。

泸定磨西镇青岗坪村,因连续下雨,河流上涨桥梁垮塌,森林消防员自制担架,脚踩木桥抬伤员过河。

由磨西镇通往海螺沟景区的道路,被山体滑坡阻断,蜀道集团的工作人员,通过挖掘机在绝壁之上抢通道路,他们打通的,是一条灾区人民的生命通道。

在没有路的地方,蹚出一条“生路”,这是全部参与救灾人的信念。

外国人看泸定地震救援的反应(太想让他们都活着)(8)

四川省泸定县磨西镇抗震救灾安置点,被救群众说,看到党旗国旗,就安心了。四川日报记者赵荣昌摄

在未来,首个“地震宝宝”的人生里,会一直有一个标签,提示自己是如何在爱里出生和长大的;已经51岁、有了白头发的杨朝华是人生中第四次参加地震救援,他说,正是因为见多了生死,才更知生的可贵。更何况,那是同胞。在救援人员的脚下,湍急河水上的绳索是路、坍塌的高山是路、绝壁上也必须挖出路……他们说,只有蹚出一条路,伤员才能有生路。

“现在又是余震,又是风雨交加。”9月8日凌晨,在震中得妥镇的杨朝华向健康时报记者发来了这样一条消息,然后补了一句:我也是个老人了,但还有力气。

一代人守护一代人,这就是生生不息的中国人。


本文作者:健康时报记者 张赫 徐婷婷 赵苑旨 王振雅 石梦竹 实习记者 杨晓露 侯佳欣 张爽

本文编辑:田茹 王真 审稿主任:杨小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