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维新变法的深远影响(维新派的那些奇葩主张)

戊戌维新变法的深远影响(维新派的那些奇葩主张)(1)

今年是戊戌变法120周年。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进行朝政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然而,变法遭到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光绪帝被软禁,维新派被捕杀,慈禧太后重新当政,变法仅经历103天以失败而告终。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很多。维新派的主张过于激进是其中之一。维新派无主次、无计划且草率提出的那些在今天看来有些都是笑谈的变法建议,直接刺激到保守势力敏感神经,引起对方反弹,最后采取激烈手段阻扰变法。

中日合邦

关于“中日合邦”,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自编年谱》中并不讳言,他与日本公使矢野文雄计划召开两国合邦大会,且“定稿极详”。

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四日,刑部主事洪汝冲上书光绪皇帝,提出迁都、借才、联邦三条建议。除建议朝廷迁都荆襄之外,洪氏“借才”、“联邦”二策均与康氏“中日合邦”的方案颇为类似。据史学家考证,洪氏的奏折很可能是由康有为代拟。

另康有为还与在华多年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关系密切。后者在甲午战后曾撰有《新政策》一文,极力主张“中英合邦”。康有为显然受到影响,据张建伟所著《温故戊戌年》书中记载,康有为曾与李提摩太联合向光绪帝鼓吹“中英合邦”。

同年八月初五,已卸任日本相职的伊藤博文晋见光绪皇帝,同一天,维新派正式向皇帝提出他们的“合邦”建议。奏折由维新派积极分子杨深秀呈递,内容由之前主张的的“中日合邦”扩展为“与英、美、日三国合邦”。

随后,维新派骨干宋伯鲁再度上书,除了建议中国与日本、美国和英国合邦外,还对合邦后的政府运作提出构想:参与“合邦”之国,其现存政府架构完全作废,另由康有为、李提摩太、伊藤博文等人挑选百名外国顾问,全面接管中国的政治、军事、财政、外交等一切事务。

在变法不可避免触动保守派利益的敏感时期,提出与外国合邦,难免不授人口实。有御史为此上奏称康有为对内巧夺政权,对外私通敌国,“其主持变法之说,皆欺人语也。”

再者,与日本合邦,让人想到朝鲜的遭遇,与英国合邦,又有印度为前车之鉴。站在清朝统治者立场,这无异于把祖宗江山拱手让人。

迁都上海

早在公车上书时,康有为即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政治主张。当时更多从应战的地理环境角度考虑,主张迁都西安。在其《上清帝第二书》中,再次提出迁都西安。其实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汤寿潜在其所著《危言》一书中,面对日益严重的边境危机,就曾主张迁都西安。

以中国西部古城西安为都,面对列强在中国东部沿海的威胁,清政府的战略缓冲空间变大;对内改革,也能少一些守旧势力的掣肘,收到中国历史上魏文帝迁都洛阳的效果。但在维新变法过程中,迁都主张的提出,尤其康有为的迁都目的地已不是之前论据尚算充足的西安,而变成了东南沿海城市上海,难免不引起保守势力的警觉。

慈禧太后在变法第五天,即要求光绪皇帝罢免帝师翁同龢,并任命慈禧的亲信掌管京师实权要职,此举已表明慈禧对变法并不放心。若要以迁都作为推进变法的手段,等于挑明变法要摆脱慈禧的控制,这无疑更使她感到不安。

再考虑到,所谓保守势力,也是巩固满族统治的中坚力量。一旦皇帝迁都他处,作为少数民族秉政的王朝,国祚存续或成问题。

“保中国不保大清”正是维新派被保守势力攻击的软肋。可维新派似乎认为没有避嫌的必要。

断发易服改元

康有为曾在变法期间向光绪帝递呈《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断发”,即减掉辫子。在清朝满族统治者看来,男子剃发蓄辫,蕴含“征服与被征服”的含义。维新派的“断发”主张很难不被保守势力解读出更多政治深意。

“易服”,主张让中国人脱掉穿了200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与欧美通俗”。此举在当时就受到多数人的抵制。

“改元”即将变法之年改元为维新元年。但康有为随后又鼓动光绪帝,把国号改为“中华”二字。虽然未被采纳,关于此的流言广布,徒增改革阻力。

此外,类似移民巴西2000万人,再建个新中国;杀一两个一品大员就能变法;卖地为改革筹款等主张,无不表露出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政治上的极不成熟。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12次前往颐和园请安,并向慈禧咨询军国大计。光绪帝下诏书时,多写有“朕钦奉皇太后懿旨”这样的字句。此外,变法期间,军机处一共向慈禧上呈共计462件奏折,最多的一天上呈29件。

有研究认为,如果没有慈禧的点头,戊戌变法就不可能开始。维新派的这些“奇葩”主张,慈禧当然一清二楚。或许也正因此,她和围绕在她周围的保守势力,对维新派参与的这次变法感到愈发不能容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