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存在的礼仪(古人礼仪的介绍)

古人礼仪:

初次见面说 久仰 好久不见说 久违

请人批评说 指教 求人原谅说 包涵

求人帮忙说 劳驾 麻烦别人说 打扰

向人祝贺说 恭贺 请人指点说 赐教

赞人见解说高见 看望别人说拜访

宾客来临说光临 送客出门说慢走

陪伴朋友说奉陪 中途离开说失陪

等候客人说恭候 请人勿送说留步

一、礼仪综述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人们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它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礼仪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中国人也素以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中国古代礼仪的起源

礼仪究竟起源于何时?对此,人们一直在进行种种论述和探讨。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礼立于敬而源于祭。“礼”起源于原始社会中氏族公社举行的宗教祭祀活动。从“”字的造字结构我们可以看出,禮的本意是敬奉神明的。禮字左边是“示”字旁,为祭祀的容器;右边加上一个“丰收”的“豊”字,这是有历史根源的。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尚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对于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等无法解释,于是把自然的力量神秘化、人格化,按照人的形象想象出各种神灵作为崇拜的偶像。对于原始人来说,生存繁衍是他们最强烈的企盼,而粮食丰收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所以礼仪是他们为祭祀天地神明、保佑风调雨顺、祈祷祖先显灵、拜求降福免灾而举行的一项敬神拜祖仪式。他们希望行了礼,来年就可逃避天灾人祸,就会五谷丰登,有一个好的年成。

【链接】人类学家还考证,“禮”字古时候通“履”字,意为鞋子,鞋穿上了更好走路,但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因此“禮”一定要适度,正所谓“礼贵从宜,事难论古”。当然,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礼的含义也不断延伸、不断拓展。

【知识点总结】

“礼”起源于原始社会中氏族公社举行的宗教祭祀活动。

三、中国古代礼仪的形成与发展

“礼”的制定可上溯到周代,周代的“礼”有许多方面是后代“礼”的渊源。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十分重视“礼”的教育。“礼”的内容比较全面规定了处理、调整当时社会各种关系的准则和规范。春秋末期的孔子就曾提出:“不学礼无以立。”后来还专程到周吸收夏、商两代的经验,并有所发展,是比较完备的,所以他说:“吾从周”。孔子选取了必须学习的礼制十七篇,编辑成《礼》,也就是流传至今的礼仪。《史记·孔子世家》中就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善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还提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在这里“端”是“萌芽”、“因素”的意思。战国后期的荀子说:“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认为“礼”是一种实践可行的东西,是人类清醒理智的历史产物,是社会用来维护政治秩序和规范人伦的客观需要。他认为对“礼”的认识和实行程度如何,是衡量贤慧与不肖及高低贵贱的尺度。他说“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是礼,谓无方之民;法礼是礼,谓之有方之士。”

礼仪的正式形成,应当始于奴隶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步解体,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这时的礼也就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奴隶主将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为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并专门制定了一整套礼的形式和制度。例如,周代出现的《周礼》、《仪礼》、《礼记》(简称“三礼”,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古代指祭天、祭地、祭宗庙的礼节;天、地、人之礼。)就反映了周代的礼仪制度,这也是被后世称道的“礼学三著作”。“三礼”的出现标志着周礼已达到了系统、完备的阶段,礼仪的内涵也由单纯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的形式,跨人了全面制约人们行为的领域。而周公提出的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则更是将礼推崇到高于一切的地步。奴隶社会的礼仪旨在不断地强化人们的尊卑意识,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其统治地位。当然,不容否认,“三礼”,特别是《周礼》,对后世治国安邦、施政教化、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人们的人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封建社会的礼仪,标志着礼仪已进入了一个发展、变革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礼仪的明显特征,就是将人们的行为纳入了封建道德的轨道,形成了以儒家学派学说为主导的正统的封建礼教。奴隶社会的尊君观念在这一时期被演绎为“君权神授说”的完整体系:即“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不变,道亦不变”,并将这种“道”具体化为“三纲五常”。按照儒家学派的说法,天地万物皆由阴阳合成,“阳”应当总是处于主导地位,而“阴”则总是处于服从地位。君、父、夫是“阳”,臣、子、妻是“阴”,“阴”要永远服从于“阳”,所以必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五种封建伦理道德的准则。

封建礼仪中的“君权神授”夸大神化了帝王的权力;而“三纲五常”则妨碍了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阻挠了人类的平等交往。礼仪在这一时期成为了窒息人们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锁。

宋代将封建礼仪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出现了以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理学为代表“程朱理学”的天理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自然界天地万物无不体现天理,而人性的本质就是天理的体现。

“家礼”的兴盛是宋代礼仪的又一特点。道德和行为规范是这一时期封建礼教强调的中心,“三从四德”成为这一时期妇女的道德礼仪标准。“三从”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即一切言行要符合忠、孝、节、义)、“妇言”(即说话要小心谨慎)、“妇容”(即容貌打扮整齐美观)、“妇功”(即要把侍奉公婆和丈夫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做)。按照当时封建统治者的设想,只要人人在家尽“孝”,在社会尽“忠”,每个妇女对丈夫尽“节”,那么封建社会各阶级就会“和谐相处”,封建统治就会长治久安了。

明、清二朝延续了宋代以来的封建礼仪,并有所发展,家庭礼制更进一步严明,将人的行为限制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范畴,从而使封建礼仪更加完善。

【知识点总结】

1、“礼”产生于周代。

2、周代产生了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四、中国重要传统礼仪讲解

从礼仪的起源可以看出,礼仪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为了维护一种稳定的秩序,为了保持一种交际的和谐而应运产生的。一直到今天,礼仪依然体现着这种本质特点与独特的功能。那我们接下来就要看看中国都有哪些传统礼仪。

(一)、“九宾之礼”

这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它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九宾之礼”是很隆重的:先是从殿内向外依次排列。九位礼仪官员,迎接宾客时则高声呼唤,上下相传,声势威严。按古礼,“九宾之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设九宾之礼”就是指此。

(二)、古人的见面礼——“拱手礼”

拱手礼也叫作揖礼。这个礼既能表达晨报对您的感谢和尊敬,也是咱们中华的见面礼仪,有着浓浓的中国特色和人情味儿。

拱手礼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从西周起就开始在同辈人见面、交往时采用了。古人通过程式化的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国人是讲究以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来表现出“敬”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样喜欢肉体亲近。这种距离不仅散发着典雅气息,而且也比较符合现代卫生要求。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亚商一直把读者视作最最亲密的朋友,也希望能成为您的挚友,朋友之间见面,自然要行拱手礼。

1.历史

一说拱手礼始于上古,有模仿带手枷奴隶的含义,意为愿作对方奴仆。后来拱手逐渐成了相见的礼节。尤其是近现代,已基本成为本地区人民群众主要的交往礼节之一。

拱手礼历史悠久,《论语》中有“子路拱而立”【链接1】的记载。

中国人改行握手礼有一个非常蹊跷之处。握手礼取代拱手礼多少有些违背当时的风气。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价值取向是崇美的,唯美国马首是瞻。在此时期,中国的医学、教育、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工程学、政治学等领域都深受美国影响。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作“文化帝国主义”。惟独最基本的见面寒暄的礼仪风俗,中国没有学习美国,而是引进了握手这一不伦不类的外交礼节。

背景

握手礼的普及有其历史背景。约百年前中国发生一场空前绝后的思想、文化大变革。总的说,这场变革泥沙俱下,既有思想解放的积极一面,也有文化虚无主义的消极一面。握手礼取代拱手礼就是文化虚无主义的结果。在当时文化与政治氛围下,拱手礼使中国人感到自惭形秽。人们纷纷以见面握手为时尚,未几,握手就被定着为中国人的基本寒暄礼节,拱手美俗(含见面客套语)则不翼而飞。

拱手礼优美大方,相隔数十步亦可为,而且可以同时施与多人,绝无传染疾病之虞,也不会因身上有异味而讨人嫌。握手时的第一反应是产生“外交”感觉,握手与心交大为扞格,多有不便(伸手时间、距离、用力程度甚至握与不握都须斟酌)。男女之间握手尤为尴尬(按照不成文惯例,握手时用力则表示在试探对方,若对方响应则表明心仪),操作不当容易产生误会。

明明拱手礼优于握手礼(无论从科学性、实用性看还是从审美角度看皆如此),中国人却偏要弃拱手礼而就握手礼,使今天的中国人只能通过影视作品欣赏古人寒暄时的风采——原本我们就应该如此的。

拱手礼如何做

拱手礼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见面问候礼仪。

拱手礼的正确做法是,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左手在前、右手握拳在后,两手合抱于胸前,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并微笑着说出您的问候。

拜年时最好避免在着装和行礼上的中西结合的方式。如穿西服拜年时最好行鞠躬礼,而不行抱拳拱手礼或作揖,否则反差过大让人觉得别扭。

【链接1】子路拱而立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拱而立

拱:拱手。

立:站着。

而:连词,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对后一部分起着修饰作用。

(三)、古人的举手表决礼——“坦臂礼”

“袒臂礼”。又叫“左右袒”,是一种特定场合下的特殊礼节。所谓“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拥护哪一方面的意思。它一般用于事态严重的场合,雾松飞鹤的博客通过“袒臂”表示拥护谁,藉以解决争端。相当于今天的举手表决。这种礼节,大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

(四)、古人的五种礼制——“五礼”

根据《周礼》记载,周人把礼又分为五类,即“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这五礼作为我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内容历代相袭,许多内容延续至今。

1、 吉礼:是指有关祭祀的典礼,主要是祭宗庙、祭社稷、祭天地等。

宗庙,古人又称祖庙、太庙,是供奉祖先的场所。皇家宗庙一般建在王宫前面,明、清两朝的宗庙就建在紫禁城外,今天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即那时的太庙。臣下官属的宗庙建在居所附近,又称家庙或祠堂。社稷,是指土神和谷神。祭祀土社、谷神的地点一般称社稷,在古代,它作为国家的象征。古代礼制规定,“左宗庙,右社稷”,即社稷坛建在王宫前的右侧,与太庙对称。明、清两朝祭祀社稷的场所就是今天天安门右侧的中山公园,园内的方形大坛——五色土坛即当时的社稷坛。

祭祀天地,在古代十分隆重,这种祭祀的仪式又称为“封禅”,祭天为“封”,祭地为“禅”,其实是两次祭祀活动的合称,不过经常一起进行。“封禅”仪式一般由帝王亲自在泰山上进行,非帝王是不允许有这种权力的。“封”在泰山顶举行,“禅”则在泰山脚下举行,但“封”重于“禅”。据史料记载,举行过“封禅”泰山的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

南宋以后,“封禅”不再单独进行,而与在郊外举行的祭祀天地的“郊祀”合并,“封”与“禅”也一并进行。到了明代,分别建成了天、地、日、月四坛,明、清两代帝王分别在各坛祭祀天、地、日、月。

2、 凶礼:是指有关丧葬哀悼的典礼,带有生者对死者的顾恋悲哀之情。凶礼大致可分为复、殓、殡、葬、服丧五个阶段。

人死后,首先要为他招魂,称为“复”,给死者沐浴后,便进行“殓”的仪式,又称入殓,先进行小殓,即给死者穿哀衣;大殓是指将尸体放入棺材。入殓之后,便是“殡”,即停棺待葬。殡结束后,便要举行“葬礼”,即将棺材埋入地下,所以又称入葬、下葬、埋葬。送葬之后,还要为死者服丧,即在一定时期内带孝,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带孝的习俗现在还能看到,只是很少了。

3、 军礼:指有关军事活动的典礼,包括校阅、用兵、田猎等活动时的礼仪。

军旗是军礼的重要内容,军旗在古代战争中还起着发布号令的作用,它往往成为军队的核心,代表着军队。除军旗外,鼓、金(金属制打击乐器,后多指锣)也作为军礼的组成部分,指挥行军作战。各种军礼几乎都离不开鼓、金。

“四时畋猎”也是军礼的一项重要内容,也称田猎、狩猎、围猎,即打猎。自周朝开始,凡国内不发生战争、动乱、王位继立及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大事,帝王每年都要在四季进行畋猎活动,届时也将动用军队参加,因此畋猎实际也起着训练和检阅军队的作用,列入军礼范畴。“四时畋猎”即春蒐、夏苗、秋狝、冬狩。这种结合打猎活动而进行的军事训练,可使军队常备不懈,因而为历代所沿袭。

军队平时训练的典礼称为“行军田役”,在鼓、金敲击出的节奏下,兵士进行此基本功的训练,诸如前进、后退、疏散、集中等。平时训练一般不在郊野,而是在专门的练兵场——校场上进行。

4、 宾礼:是指诸侯朝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节,包括朝、聘、盟、会、遇、觐、问、视、誓、同、锡命等一系列的礼仪制度。

,是诸侯按规定的时间拜见天子的礼节。

聘礼,是古代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的礼节。

,是指诸侯之间以语言为信约,即用口述的方式,提出某种作为自己或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即“信约为誓”。

锡命,又作赐命,赐,是古代上对下的给予,赐命则专指帝王赐予臣僚爵位、服饰、车仗等的赏命。

会、同,通常合在一起,即为“会同”,泛指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也指诸侯会合。

,指诸侯或官吏不在规定的时间、地点突然相遇的礼节,通常较简单。

5、 嘉礼:是古代礼仪制度中,内容最为庞杂的一种礼仪,涉及到日常生活、王位承袭、宴请宾朋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最为重要。

婚礼,即男女结合为夫妻时的礼仪。

冠礼,是古代男子年满20岁时所行的一种典礼,即加冠以示成年(女子15岁时亦行笄礼,以示成年)。

飨礼,是设酒食款待宾客的一种礼仪。

宴礼,宴,古代也作燕,宴礼是古代君臣宴饮之礼。飨与宴虽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但都同属宴饮之礼,所以后代对两种礼仪也就没有那么严格的区分了,经常全称飨宴。

养老礼,是对国内年老而又德高望重者按时赠以酒食时所行的一种礼节。

射礼,是古代贵族男子进行射箭时的礼仪,古人在进行一些重大的活动时,常以射箭作为活动中的一项内容,以此体现习武、尚武的风尚。

以五礼为主要内容的礼仪制度,自西周正式形成后,历朝历代在相袭沿用的同时,又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从而使五礼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日渐增多。以两宋时期为例,吉礼所规定的礼仪已达43种,嘉礼为27种,宾礼为24种,军礼为6种,凶礼为12种,一共为112种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内容几乎包括一切社会活动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正因如此,礼仪在我国古代与社会的联系极为密切,与人们的关系也十分紧密。在礼仪制度下,全社会无不受到它的制约和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和执行着它的规定,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了礼仪的发展,使之日益深入社会,深入人心。称中国为礼仪之邦并非虚言。

【知识点总结】

1、九宾之礼、揖让礼、坦臂礼、五礼。

2、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五、人生四礼

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上所经历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主要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结婚礼仪和丧葬礼仪。

(一)诞生礼仪

诞生礼仪是人一生中的开端礼。它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重视子嗣的国家。可以说从婴儿未出生之前一直到成年,人们都会举行一些列的仪式。因此,诞生礼仪大体上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三个阶段的内容,其中又以庆贺生子为中心部分。

1、求子仪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思想观念,深深根植于受封建制度影响的中国。在我国,已婚妇女在未怀孕之前,民间有种种企盼怀孕得子的习俗,并且其仪式多带有神秘色彩。求子仪式主要分三个种类:

(1)向神灵祈子。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求子方式。在民间建有许多寺庙,供送奉子观音。碧霞元君、金花夫人、子孙娘娘等虚造主管生育的神灵、偶像。未孕妇女或未生儿子的妇女带香烛、纸钱等到神像前默祷以求怀孕生子。有的干脆在家中供奉送子观音,平时烧香祷念以求生子。

(2)由旁人送子。最突出的礼仪性质是麒麟送子仪式。所谓麒麟送子,是指亲戚朋友给尚无子嗣的人家送特定的子嗣象征物。如偷瓜送子风俗。在湖南衡阳一带,送的是冬瓜,时间在中秋晚上。冬瓜在几天前就偷来了,并且用彩色绘成面具,用衣服裹成人形,由年长命好的老人抱着,爆竹噼啪地送去。送到家时,把冬瓜放在床上,用被子盖住,老人念祝吉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与这种送子风俗相似的还有“拍喜”、“棒打求子“等习俗。

2、孕期习俗

(1)孕妇禁忌。妇女怀孕以后有种种禁忌,如在饮食方面禁食一些动物的肉,认为吃了兔肉生子会豁唇,吃公鸡会使生下的小孩夜里啼哭,吃螃蟹会致胎横难产等;外出时忌参加红白喜事,忌孕妇入生子人家;在视听方面,孕妇忌容淫秽、异常的事物,听淫乱、不洁之声等。此外,孕妇还应不作剧烈劳务和节制房事等。

(2)孕期馈送。这是指各地颇有特色的催生习俗。一般是在孕妇产期将到时,由娘家送一些婴儿出生后所需的衣食物品。如“催生担”。

(3)接生方式。产妇将分娩时,常请来接生婆,由其负责接生。如今在农村还多数由接生婆接生,而在城市,则在医院里待产。

3、庆贺生子

(1)“洗三”。即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浴庆贺仪式,谓之“洗三” 或“三朝”。

(2)“满月”。诞生礼的一项重要仪式,是在婴儿满月的时候进行。在这一个月内,产妇须“坐月子”,不能出门。在满月这一天就可以为婴儿举行有亲朋好友参加的庆贺仪式。满月之后 还有在一百天时所举行的庆贺仪式,称“百岁”,含义是祝福小孩能够健康长寿长。

(3)“百岁”。旧时,民间多为婴儿举行百日庆贺,所谓“三日看相,百日看长”,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百日是个关,过了百日婴儿就可望平安成长了。百日又称百岁、百禄。含义是祝福小孩能够健康长寿。民间有给婴儿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挂百家锁的风俗 。百家衣,是用许多彩色碎布头缝缀而成,因碎布来自许多人家,故此名。俗信敛布的家数越多越好,孩子穿了百家衣就能健康长寿。长命锁,与百家衣一样,在于祝福孩子健康长寿。长命锁也应集数家之金银打制,或有许多人家集体赠送,俗信可以压邪压煞,保佑孩子安康。

(4)“抓周”。这是预卜小孩前程的仪式。小孩周岁生日,可看作是小孩诞生礼的最后一个高潮。届时在桌子上摆着文房四宝、糕点果品、玩具等物,让小孩坐在桌子中央,任他伸手去抓,人们相信,小孩抓到的第一件东西就预示了他日后的志趣。不管他抓到什么,在场的亲朋好友都会说祝福话的。

(二)成年礼仪

成年礼仪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它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汉族有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的规定。它意味着冠者从此有了治人的权利、服兵役的义务和参加祭祀活动的资格。而女子从此结束了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如今,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传统的成年礼仪过程。在学校主要通过正规教育使青少年定型化;在形式上有脱离父母的入学仪式,平时的学习过程和考试以及毕业后进入社会等。

冠礼就是古代男子的成人仪式,由于在举行仪式的时候要给成年的男生戴上帽子,就是冠,所以称为“冠礼”。冠礼在“五礼”中属于嘉礼。

古代冠礼的过程非常复杂,简单来说,大概分为“三加”和“宾字冠者”。

“三加”的第一加是在成年男生的头上先加黑麻布做的缁(zī)布冠,表示从此已经是成人,有了管理别人的权利。第二加是戴上白鹿皮做的皮弁(biàn,一种帽子),表示从此有了参军打仗的资格,可以保卫国家了。第三加,加黑色的细麻布做成的爵弁(biàn),表示从此有参加祭祀活动的权利。

取字是冠礼重要而特殊的环节。在古代,男子成年之后,为了表示尊重,除了父亲和自己之外,任何人都不能直接喊名字,只能喊字。“三加”结束后,来参加典礼的爸爸的同事朋友就要为刚刚加过冠的成年男子取字,所以这一环节被称为“宾字冠者”。

冠礼是男生的成人仪式,女生有没有成人仪式呢?有,女生的成人仪式叫“笄(jī)礼”。笄是古代的一种发饰,多用玉做成,女生只有成年后才可以用笄。

(三)婚姻礼仪

1、六礼

我国古代为婚礼制定的“六礼”,对我国历代婚礼的演变始终起主导作用。

(1)纳采。就是男方请媒人至女家提亲,即俗话所说的“说媒”。纳采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人提亲后,如果女方同意议婚,则男方再派人携礼前往女家行聘,礼物用雁。周代以前,因社会地位不同,“纳采”的礼物也各不相同。如公卿采用羊羔,大夫用雁,士用雉,到西周时才改为一律用雁。 用雁最初的含义是,雁顺乎阴阳的往来,象征顺乎阴阳之意。 民间用雁,又产生了新意,说雁丧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以取其忠贞。古礼,雁一律要活的。后来纳采与问名逐渐合并举行。

(2)问名。是男方托请媒人询问女方姓名、出生年月日准备合婚的仪式。问清楚以后,男方即进行占卜,实行合婚,以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男女八字相合,才可定亲。古代的问名,含有问清女方自谁氏所生,是亲生还是收养,是正室还是继室所生。封建时代讲究门当户对,问清嫡庶关系至关重要。随着历史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除迷信成分之外,扩大了议婚的项目和条件,由问名的生辰八字扩展到议门第、职位、财产、相貌、健康等,超出了问名最早的范围,时代的、社会的因素明显增大。

(3)纳吉。是把占卜认为男女可以合婚的吉兆派人通知女方的仪式,其性质尤如现在意义上的“订婚”。男方卜吉后,再备礼到女家决定婚约。古俗,用雁,以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送定礼后,表明婚约已成。所以,一般都把它看作婚姻成功与否的关键。

(4)纳征。男女两家缔结婚约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谓之“纳征”。纳征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等,是进入成婚阶段的重要仪礼,礼仪十分繁琐。

(5)请期。男家送聘礼后,便要择定结婚的具体日期,备礼去女家,征得女方同意。也有称之谓“提日子”、“送日子”、“告期”的。

(6)亲迎。是六礼中最后一道礼节,也是最隆重、最繁缛琐细的一环,实际上是婚礼的主要过程。由于人们总把祝福的生活愿望与信仰的习俗心理揉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五花八门的程序,世世代代不断积累并创造出各种形式。

婚礼之后,还要进行姻亲关系的认可。结婚三日后,还有庙见的习俗,即主人以新妇见于祠堂。庙见的第三天,新郎还要同妻子去拜见岳父母,即所谓“三朝回门”,并会见妇党诸亲;“六礼”的完整模式形成于西周初年,多行于贵族,民;

(四)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是人生最后一次须通过的礼仪或“脱离仪式”。它表示一个人最终脱离社会,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我国民族众多,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宗教信仰不一,于是也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丧葬礼仪。这些复杂的礼仪都包含着共同的主题:(1) 表达对于死者的哀悼;(2) 怀念死者生前的功德;(3) 超度死者的灵魂,使其得以安息;(4) 通过各种祭祀,免除对死者的害怕及寄托对死者的美好祝福。

1、丧葬礼仪仪式主要有:初终、设床、小殓、报丧、大殓、出殡。

(1) 初终。初终是指弥留之际。此时主要是确定死者是否已死。如死者确已停止呼吸,围坐在四周的亲属一般都会嚎啕大哭。然后进行招魂。

(2)设床。招魂以后,即设床停尸。一般是不能让死者躺在原先床上。

(3)小殓(沐浴、更衣)。这是对死者的遗体进行清洗装扮。一般是把死者全身擦洗干净,穿上一年四季的衣服。

(4)报丧。这是把死讯及时报告给亲朋、邻居和有关部门。

(5)大殓。这是把死者的遗体抬入棺材的仪式。

(6)出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择墓地及落葬日。选择墓地时一般讲究风水,应选块好墓地。目的是希冀亡者的灵魂保佑生者。落丧日一般是在死者死后的第三天埋葬。但也有存放一个礼拜,甚至一个月的,主要是看日期是否适宜安葬。二是将送死者下葬到墓地中,这是葬礼的最后程序。按其程序大致有:封棺、辞灵、摔老盆、起灵、上路、路祭等,在这些程序中,还有更为详细的规定。

将死者下葬之后,各种祭祀仪式就开始了。在传统丧葬礼仪中,有“做七”的习俗。即自死者临终之日算起,每七天进行一次祭祀,直至“七七”结束。通常每一次祭祀都有相应的内容,其中“五七”是大祭。“做七”之后,还有“周年”、“三周年”等大的祭祀。

2、葬式

指对死者遗体的安葬方式,它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表现。在传统社会中,落葬方式因各地自然环境不同,各时代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汉族主要采取土葬和火葬两种。土葬,即把死者放入棺木中埋在墓穴里的一种安葬方式。火葬,一般是寺庙中的和尚圆寂后所采用的葬式。目前,在我国农村绝大多数人死后仍采取土葬方式;而在城市中,则以火葬为安葬方式,因它大大简化,并少占山地,政府正大力提倡。当然,目前的火葬一般并不请和尚了。

(1)土葬

土葬是将死者遗体埋入地下的一种葬式,在古代社会较为通用。上古时代,土葬是最为简单、最为方便的掩埋尸体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尸体免受动物的侵害,而且可以使死者灵魂得以安息。后来随着“入土为安”及“阴阳五行”观念的深入人心,更加强化了人们死后重归泥土的意识,土葬普遍化。土葬对尸体的处理方法多种多样:①把尸体直接埋入土中,或者将尸体裹上草席再埋入土中;②先将尸体装入棺材内,再埋入土中;③修建墓穴,再放入棺材、随葬品等。

(2)悬棺葬

悬棺葬是将死者遗体放入棺内置于悬崖峭壁上的洞穴中的一种按葬方式。悬棺葬分布地域很广,例如在两广、福建、江西、贵州及台湾等省还均有发现。悬棺葬的产生历史也较为久远,据现有资料,最早的悬棺葬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悬棺葬的葬地一般选在面临江河的悬崖峭壁上,棺材距水面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有的甚至高过数百米。这个特点反映出悬棺葬与居住在江河湖海的族群有着密切关系。

(3)水葬

水葬是将死者遗体或骨灰投入大海或江河中,属于原始的弃尸安葬方式。因其易污染水源,破坏生态环境,传播疾病,所以为历朝历代所禁。在我国,水葬并不普遍,采用水葬者多为沿海渔民或海员水手。其方法是将死者遗体直接投入大海中,也有的将棺材放在海边,等涨潮时任其冲入大海。

【知识点总结】

人生四礼: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以及丧葬礼仪。

古时候存在的礼仪(古人礼仪的介绍)(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