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50条读心术简书(专业书单5心理学)

本专业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心理学50条读心术简书(专业书单5心理学)(1)

美剧——《读心神探》


基础类

心理学50条读心术简书(专业书单5心理学)(2)

(1)《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版

《普通心理学(第4版)》是国家教委推荐的一本高校心理教材,书籍不断进行更新, 记忆一章中,对“记忆的SPI理论”重新做了解释。在动机一章中增加了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补充了成就目标理论。在情绪一章中,根据近年来感情神经科学的新发展,介绍了情绪脑机制的两个回路的假设和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

心理学50条读心术简书(专业书单5心理学)(3)

(2)《心理学与生活》津巴多 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十六版

作者形象地将使用本书学习心理学比喻成一次“智慧的旅行”。作者所言,“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它贴近生活,深入实践的独特风格同样也是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更好地理解人性和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的好读物。

心理学50条读心术简书(专业书单5心理学)(4)

(3)《人格心理学》 郭永玉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书以人格心理学的六大理论和三大主题为学科基本架构,这种架构是一种整合人格心理学主要理论和专题研究成果的尝试。

心理学50条读心术简书(专业书单5心理学)(5)

(4)《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首先论述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发展历史、主要理论、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然后分别阐述了胎儿、婴儿、幼儿、小学儿童、青少年、成年早期个体、成年中期个体、成年晚期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心理学50条读心术简书(专业书单5心理学)(6)

(5)《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江光荣 高等教育出版社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专业性质及其发展历程入手,以当事人在心理治疗中的改变为轴心,分别阐述心理咨询的影响因素、咨询目标、咨询关系、咨询过程和策略、专业道德等基本问题。

进阶类

心理学50条读心术简书(专业书单5心理学)(7)

(6)《社会心理学》 侯玉波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

其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增加社会认知的神经科学研究新进展、元社会认知研究进展、个人自我认知的神经科学研究内容等近年来研究新热点问题,并对传统研究方法部分增加新的案例介绍。

心理学50条读心术简书(专业书单5心理学)(8)

(7)《实验心理学》 郭秀艳 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考研必备书籍。

心理学50条读心术简书(专业书单5心理学)(9)

(8)《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编写体例遵照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同时,与时俱进,吸收了统计学发展的新成果,增加了少量计算机应用技术,试图为学习者提供一本脉络清晰的关于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基础教材。

心理学50条读心术简书(专业书单5心理学)(10)

(9)《心理教育与测量》 戴海琦 暨南大学出版社

《心理与教育测量》是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组织南方八省师范大学编写的心理学主干课程系列教材之一。本书从测量学基本原理、测验编制技术、知名测验性能三个方面总结前人所编教材的经验,力求反映测量研究领域的当代特色。

外延类

心理学50条读心术简书(专业书单5心理学)(11)

(10)《决策与判断》(美)斯科特·普劳斯(Scott Plous) 著,施俊琦,王星 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它着重是实验结果而不是心理学理论,是出人意料的结论而不是猜想,是对研究的描述而不是数学公式。主要目的是为了普及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50条读心术简书(专业书单5心理学)(12)

(11)《变态心理学》[美] 德博拉C.贝德尔(DeborahC.Beidel) 著,袁立壮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变态心理学》介绍了变态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异常行为进行评估与诊断的知识和方法,异常行为的表现及对各种精神障碍的区分与识别的知识和方法,异常行为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文化和发展因素对异常行为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心理学50条读心术简书(专业书单5心理学)(13)

(12)《情绪心理学》(美)M. N. Shiota等 著周仁来等 译 第二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情绪心理学(第二版)》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与情绪有关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情绪的本质、情绪的分类、情绪的发展、以及情绪与文化的关系等。

心理学50条读心术简书(专业书单5心理学)(14)

(13)《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 著华夏出版社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治疗内心的伤痛,享受一种和谐的生命体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