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鲁迅先生的作品(再看鲁迅先生的作品)

再看鲁迅先生的作品(再看鲁迅先生的作品)(1)

鲁迅作品《社戏》插图

我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但不是全喜欢他的文章。

过去,人们把鲁迅先生的杂文比作投枪,比作匕首,形象地表现出他的杂文特点,有着很强的战斗力。小时候就是喜欢看他的这类文章,这类文章读起来很痛快,很解气。读的过程中,感觉对方在先生的强力打击下,瞬间灰飞烟灭了。感觉先生手中的那支笔,胜过飞机大炮;感觉先生的文章,胜过百万雄兵。比如《友帮惊诧论》《论费尔波赖应该缓行》《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灯下漫笔》等,是多么地有力的文章。

之所以是这样,可能是性格的原因。从小到现在,一直喜欢清静,喜欢与世无争;喜欢和谐,不喜欢唇枪舌剑。用《闯关东》中朱开山的话来说,就是:“天上的星星,你亮你的,我亮我的,一千年是这样的,一万年是这样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减,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逐渐感觉到,社会并不像童话中的世界那么单纯,感觉社会并不是非黑即白那样的简单。也逐渐地认识到了先生文章的时代性与局限性。对他的作品的欣赏也有了变化。由喜欢原来的火药味十足的文章,转而只喜欢他的清清爽爽、淡淡定定的文章,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雪》等。

之所以是这样的,也可能是文化书本的熏陶作用。人在小学的时候,少年的童真,常常用童话般的美好眼光看世界。到初中时期,有着叛逆性格,对社会反应激烈,常常感觉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到高中时期,喜欢指点江山激扬自己的作品,感觉自己有扭转乾坤,拨动日月,改天换地的大能。大学时期,接触的东西多了,看到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说,瞬间觉得自己的渺少,逐渐归于理性的思考。工作了,走上社会,则是以务实的态度看待社会现象,处理社会问题。如果在这一阶段还是如黄忠八十不服老的心态,那么用农村的囗语来评价,那就是“二杆子”。

再看鲁迅先生的作品(再看鲁迅先生的作品)(2)

鲁迅作品《故乡》插图

喜欢鲁迅的《故乡》。上面图片中的小孩应该是少年闰土。瓦蓝的天幕,皓月当空,下面是一片瓜田,一位扎着小辫子的勇敢少年手持钢杈,守护瓜田---多么优美动人的意境。

上初中时喜欢《故乡》,高中时喜欢《故乡》,大学时依旧喜欢《故乡》,工作了,也是闲来无事,随手翻看,觉得还是喜欢《故乡》。有时会幻想出自己,就是那个看守田园的少年,在一望无边的瓜里,坐在草木搭成的瓜棚里,看着天空明亮的圆月,听着瓜田里各类昆虫的吟唱……多么美妙的田园生活的享受!

第一幅插图应该是《社戏》。当时写这篇文章时,就对这样的社会生活产生强烈的向往。江南水乡,人们出门划船。晚上,迅哥、双喜们划船走水路去看戏。戏台下面就是大片的水面,看戏人就把船停泊在水上,在船上看戏,戏场也有卖豆浆等一些吃食的。

这篇散文对我吸引力最大的就是“迅哥”“双喜”这群孩子划船回家时,在水路边上的田地里,偷吃人家的罗汉豆的事情,实在美好。我小时候就有过类似的经历,至今记忆满满。

也常常读贾平凹的散文中。他有一篇散文,写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陕西商州山区的一个地方演电影,一群女子划船去看电影。一路上说说笑笑,到了地方,把船固定在溪流边,上岸看电影。与《社戏》中的情境相似,我反复地阅读贾老师的这篇散文。那地方现在或许已经没有那么多水,溪流也干涸了吧,遗憾的事情!

还有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很美的文章。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直到工作后的现在,也是喜欢。我喜欢学堂,喜欢学堂的宁静,好似与世隔绝的桃园;喜欢学堂的声音,那是稚音未脱的儿童们的读书声,那是老师抑扬顿挫的讲课声。

曾幻想自己在退休以后,回到乡村老家,在村子外面偏僻的地方,盖几间泥土瓦房屋作教室,用胡基磊成一圈作院墙。

在胡基院墙院内,有一棵大树,树下竖立一座不大的照壁,照壁上有教育的老祖宗孔子的画像。一进院子,就会给人肃然起敬的感觉。教室内的墙上,挂着一面木制黑板,教学生们写字,学算术……多么美好的事情!

……

因此,现在,我不喜欢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因此,现在,我又好喜欢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他的作品给我带来美的回味,美的享受,直到永远……

(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021年12月11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