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为什么要自己好好学习(聪明的妈妈都在悄悄地学习)

大家都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中心思想是告诉我们,一个孩子的成长跟孩子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孟母是孟子的母亲,不是孟子的父亲。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一个孩子的成长跟母亲有非常巨大的关系。

是的,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每个人都很爱自己的妈妈,妈妈也爱自己的孩子,这种感受是怎么歌颂都不过分的。

妈妈为什么要自己好好学习(聪明的妈妈都在悄悄地学习)(1)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但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很多人谈到自己母亲的时候,感受到的是束缚、压抑,甚至是窒息。为什么会这样呢?

母爱给你带来多少温暖,也同样会给你带来多大的压力。

一些人跟自己的妈妈相处只要超过两天,就开始吵架。

过年的时候,他们想回家,因为看不见妈妈心里非常想念,但见了面以后两人就开始吵架,妈妈算着时间让你走,确实也是很痛苦的一件事。而且,我们和他人关系的好坏,其实和我们小时候与妈妈互动所产生的依恋关系有关。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母爱为什么会这么沉重。我们先要了解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就是“依恋”。

孩子和母亲开始是一体的,当我们与母体分离的时候,会有一个分化的过程。当孩子出生以后,从肉体上看,他(她)跟妈妈分离了,但这个分化的过程需要几十年的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

妈妈为什么要自己好好学习(聪明的妈妈都在悄悄地学习)(2)

十月怀胎很辛苦

等到孩子上大学,甚至结婚、工作以后,妈妈才能慢慢地觉得这是另外一个人,这个人跟我分开了。如果一个妈妈始终完成不了分化的过程,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来对待,这看起来很感人,但后果相当恐怖。

我认识好几个这样的家庭,女儿根本没法工作,也没法结婚,因为妈妈替她安排好一切,同时妈妈又问:“你为什么还不结婚?你怎么还不找对象?”女儿根本没有时间找对象,因为妈妈天天跟她在一起。

那么依恋关系是什么呢?孩子刚刚出生,从母体中分离出来以后,他就会啼哭,这是孩子唯一的武器。他在哭泣中会产生三个信号,会形成三种不同的模式。

哪三个信号呢?

妈妈为什么要自己好好学习(聪明的妈妈都在悄悄地学习)(3)

婴儿最有效的表达方式是啼哭

当他哭了以后发现有人来帮忙,第一个信号就是“身边有人在帮我”,这会产生一种模式,让孩子认为周围这个世界是有帮助、可依靠的,不是绝望的。因为小孩子没有任何能力,他连翻身都做不到,所以他只能靠啼哭。当他啼哭以后判断“原来周围的世界是有帮助、可依靠的”,这能带来安全感。

第二个信号,是“仅凭我哭这一个能力,可以让这个世界为我转动”,有人愿意听指挥,愿意为我做事,我真了不起。所以你别小看哭泣之后妈妈的照顾,它会给孩子带来自尊和自信。在孩子小小的心里,他会觉得我是有自尊的,我是有自信的,我能够指挥其他的人,虽然我不知道哭声具体是怎么指挥他们的,但我一哭,就会有人来帮助我。

第三个信号,是“原来关系是这么美妙”。人和人之间可以产生关系,这个关系是安全的,是美妙的,是不可捉摸的。

妈妈为什么要自己好好学习(聪明的妈妈都在悄悄地学习)(4)

哭能得到妈妈的关爱

这就是正向的三个信号。如果我们能够给婴儿建立起这样正向的三个信号,就会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人格,他们的典型特点是自信、独立、自强,能够相信自己,也容易相信别人。有时候我们在生活当中会遇到一些人,会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缺乏安全感,这个人怎么谁都不相信,他甚至不相信自己,跟谁都是炸着刺去斗争,这就不是安全型依恋人格。安全型依恋人格的人会更容易相信别人,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也愿意给别人提供帮助。

如果我们没有建立安全型依恋人格,就会走向另外一个方向,叫“焦虑型依恋人格”。焦虑型依恋人格分成三类。

一、缺乏母爱的回避型依恋

第一类叫作“缺乏母爱的回避型依恋”,妈妈对孩子的关爱不够,孩子哭了没人管,妈妈总是很冷漠。这本书里有非常多的心理学的实验,都在研究冷漠的各种表现:妈妈总是没有感情,不唱儿歌,也不哄孩子,提供非常不情愿的照顾。而这些行为带来的就是“缺乏母爱的回避型依恋人格”。

二、忽冷忽热所导致的抵抗型依恋

妈妈为什么要自己好好学习(聪明的妈妈都在悄悄地学习)(5)

依恋母亲

第二类叫“忽冷忽热所导致的抵抗型依恋”。有的妈妈是随心所欲的,她高兴起来对孩子好得不得了,给孩子买东西吃,逗孩子玩,给孩子开心地唱歌,但她一旦不高兴起来,就根本不理孩子。

我甚至见过这样的案例,有的父母在婴儿阶段就开始打骂他了,因为他们觉得好烦、好难,带不了孩子,但高兴的时候,又会心肝肉宝地叫着,抚慰他。所以这个孩子就会觉得很奇怪,他们怎么对我一会儿好一会儿不好。(这类妈妈)她是随心所欲的,她对孩子的爱不是来自孩子的需要,而是来自自己的需要。自己今天心情好,想要给予爱,你要不要都会给你;但如果今天心情不好,谁要都不给。

“拥有抵抗型依恋人格的孩子使人揪心。抵抗型依恋关系中,妈妈的爱与关怀毫无规律,并不出现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而是出现在妈妈愿意给予的时候。因此,孩子为了获得妈妈的不稳定的爱而变得终日不安。”孩子会惴惴不安的。

妈妈为什么要自己好好学习(聪明的妈妈都在悄悄地学习)(6)

忽冷忽热的母亲

三、混乱型依恋人格

最后一类叫“混乱型依恋人格”。混乱型依恋人格是残酷虐待导致的——父母打他、骂他、把坏脾气全部发泄在孩子身上。大家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但你看一看社会新闻,会发现有很多父母是这个样子。所以,拥有混乱型依恋人格的孩子,“多是成长过程中受到了非人的暴力、压迫等虐待,这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使孩子深受心理阴影的折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每次遇到这样的孩子,我便万分心痛”。

所以总的来讲,会有两种大的依恋模式,一种是安全的,一种是焦虑的。焦虑里又分成了三大类。

下面有四种依恋类型长大以后的表现,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种。

一、安全型依恋人格的人

“安全型依恋人格的人比较容易在情感上与其他人接近,总是放心地依赖他人,同时也让别人依赖自己。既不害怕独处,也不担心不被他人接受。”我跟你在一起过,很好;不在一起过,我也能接受,我是独立的、安全的。

二、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

回避型依恋的人格的人,“与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会使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感到不舒服。回避型依恋的人不喜欢依赖别人,同时也不喜欢被别人依赖。”我们说他是一匹独狼,他喜欢一个人过日子。

三、抵抗型依恋人格的人

“抵抗型依恋人格的人渴求在情感上与其他人变得亲密,但别人似乎无法满足他们的期待。此类型的人只有与某个人建立亲密关系后,才能安心。”这种人是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渴望爱,但是一旦有了爱以后,又很快把它搞砸了。他特别希望得到照顾,得到爱情,得到亲密关系,但是真的离得近了,他又害怕,这种叫作“抵抗型依恋”。

四、混乱型依恋人格的人

混乱型依恋人格的人无法相信其他人,难以与其他人维系关系,并且害怕受到别人的伤害。”他们相当孤僻。

你属于哪一种?小伙伴们无需对号入座,子曰:君子不器。

为什么要讲依恋关系?当我们认为妈妈有问题,妈妈对女儿的控制太多,或者妈妈怎么样的时候,我们要想到妈妈也有妈妈,所以我们要了解妈妈的依恋人格是怎么来的。她的依恋人格会影响到她对孩子的行为,进而孩子也会受到这样的影响,依恋人格就有可能代代相传。所以你会发现,家庭里的很多悲剧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只有我们意识到了这个剧本,我们才能够改写这个剧本。

妈妈为什么要自己好好学习(聪明的妈妈都在悄悄地学习)(7)

可分离,常牵是健康的依恋关系

接下来,本书的重点就是四种需要改变的妈妈。因为依恋关系不一样,就会出现四种不同的需要改变的妈妈的类型。

一、需要学会放手的妈妈

第一种叫作“需要学会放手的妈妈”,就是前面讲的孩子三十岁了也不懂得放手的母亲类型。

结婚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很多女孩子在出嫁的时候会哭?女孩出嫁一般都会哭,但为什么有的人哭得撕心裂肺?我问过一个要出嫁的女孩,说:“你妈妈离你很远吗?你结婚以后就见不着面了吗?”女孩回答说:“不是,妈妈就在隔壁街,离得很近,在同一个区,不太远”。

她为什么会哭成这个样子,各位理解吗?这并不是像旧社会一样,嫁出去以后十年或八年见不着。(有的女孩子)她哭的原因是她内心有负罪感。女儿想逃离,想通过结婚这件事离开妈妈的掌控,但她又觉得内疚,因为妈妈从小到大给她灌输的概念都是“妈妈好可怜”“妈妈都是为了你”“如果没有你的话,妈妈早就不想坚持下去了”“我就是为了你才会这样一直受苦”。

我们判断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健不健康,应该看什么呢?这句话叫作“可分离,常牵挂”。你和你的父母可以分离:你在北京,他在老家;或者你在国外,他在国内,这是可分离。常牵挂,就是内心当中有牵挂,你们经常可以打电话、聊聊天。

妈妈为什么要自己好好学习(聪明的妈妈都在悄悄地学习)(8)

哭泣的新娘

“可分离,常牵挂”是一个比较健康的体系。什么叫分化?分化是一个人在不断成长的过程当中,逐步地形成自我意识,并且从家庭当中分离出来的过程,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备阶段。如果父母和孩子不能完成分化的话,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双方都难以识别自己的情绪。父母会混淆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同时孩子也会混淆:“这是妈妈的感受还是我的感受?”

养孩子养到十八岁以后,一定要学会一件事,叫作“体面地退出”。你要学会体面地退出,孩子养大了,交给社会了,他就是独立的一个人。而我们要学会过自己的生活,要有自己下半生的安排,不能继续附着在孩子身上,虽然孩子确实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安慰。

二、错误定位爸爸的妈妈

第二种类型的妈妈,叫作“错误定位爸爸的妈妈”。你们有没有发现,很多妈妈喜欢说爸爸的坏话,喜欢在家里拉着孩子一块儿对抗自己的爸爸?

妈妈为什么要自己好好学习(聪明的妈妈都在悄悄地学习)(9)

错误定位爸爸的妈妈

母子关系和父子关系是不一样的。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是二人关系,就是母亲跟孩子两个人,但爸爸和孩子是三角关系,因为爸爸跟孩子的关系都要经由妈妈,这是很有意思的。因此,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大多会大过爸爸对孩子的影响。好多妈妈都会犯一个错误,就是她试图通过三角关系来解决她和丈夫之间的二人关系。妈妈希望引入孩子,通过孩子来做调节的按钮,控制这个孩子,或者让孩子与她形成同盟,来对抗自己的丈夫。

“爸爸与孩子的关系中离不开妈妈的存在,甚至可以说妈妈对父子关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妈妈对丈夫有怨言、感到不满意时,常常要求孩子与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不断地向孩子抱怨丈夫,倾吐对丈夫的不满。这样一来,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开始怨恨爸爸,并且逐渐疏远爸爸。另外,妈妈还会向子女灌输这样的思想:‘我现在就是为了你们而活。要不是你们,我早就不活了。’这样的妈妈将生活重心全部放在了孩子身上,过度地依赖孩子,同时企望孩子能够为妈妈的人生负责。”这样一来,孩子的情感和需求就会被绑架,从而丧失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如果在心中瞧不起自己的爸爸,或者痛恨自己的爸爸,或者觉得因为有爸爸而感到羞耻和难过,他是没法建立真正的自信和自尊的,因为他没有这份爱。但实际上,一个孤儿可不可以有自尊和自信?也可以。他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爸爸,但他一样可以有自尊和自信。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对爸爸那个位置的理解。

三、不管不顾不会爱的妈妈

第三种妈妈,叫作“不管不顾不会爱的妈妈”。生活里真有这样的妈妈,她们把孩子生下来扔给老人,直接就走了,甚至有些妈妈都不待在孩子身边。还有妈妈生完孩子以后,发现自己还没长大,心里还想玩,所以天天出门,孩子就扔给家里的老人或者保姆照顾。

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和照顾好孩子未必是矛盾的。像我们小时候,我们的爸妈——咱们现在都早已忘记80年代的生活了——一周工作六天,上午、下午、中间有一个中午。那时候中午回家哪有食堂、哪有外卖?妈妈们回家得做饭,做饭还没有燃气灶,要回家现生炉子,劈柴烧火。现在很多“90后”肯定不理解,但我们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没有洗衣机,甚至没有水龙头。我们的爸爸妈妈要上班,还要照顾这么多的事,竟然也能做得下来。所以,工作和照顾家庭之间未必是矛盾的。

但是当孩子心中建立了这样错误的观念以后,她认为“爱不重要,成绩才重要”,于是就会忽略掉爱。这些子女会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形态,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抵抗型依恋”,她会说,“我恨我的妈妈,因为我的妈妈从来不照顾我”,但她又离不开,又特别渴望获得妈妈的保护和爱,这叫抵抗型依恋人格。

妈妈为什么要自己好好学习(聪明的妈妈都在悄悄地学习)(10)

把孩子扔给父母

如果大家不能理解的话,想一下苏明玉就明白了。我们看过《都挺好》,姚晨演的苏明玉就是典型的抵抗型人格。她说起妈妈的时候是愤怒的,甚至根本就不能提那个人,觉得她们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她真正提到妈妈的时候,又总能戳中自己的泪点,因为妈妈对待自己和哥哥是完全不一样的,苏明玉感受不到妈妈对她的关爱。

这种问题怎么解决?我们得学会回忆美好画面。因为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你没法让妈妈再来一次,让她重新做饭把自己养大,这不可能,这事已经过去了。

四、区别对待孩子的妈妈

第四种需要改变的妈妈类型,叫作“区别对待孩子的妈妈”。父母经常会对这一点无感,他们觉得我对谁都一样,对老大、老二、老三的态度都一样。但事实上真的都一样吗?不一定。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术语,叫作“家庭牺牲品”。什么叫“家庭牺牲品”?前两天有个朋友到我家,跟我讲他的三个儿子。他说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对老二发脾气,老大、老三做错事他都没那么生气,但是只要看到老二做错事,他就会生气,也不明白为什么。(老二)这种孩子就叫作“家庭牺牲品”。

但是老二,你不要气馁啊,从大数据来看,大多数家庭的老二会成为这个家庭最成功的人。

所以,大家理解樊胜美为什么比她哥哥优秀那么多了吗?往往在家里边成为“问题小孩”的孩子,反而会更早地独立,更早地成功,更早地离开这个家,完成分化。他越调皮,生命力越旺盛,越不被父母待见,最后他混得更好。但是那个被捧在手心上的心肝宝贝,反而赖在家里不走,最后变成啃老族,这些都有可能。这两者都是被伤害的对象。

大家看那些小说、剧本或者生活里的故事,其实都不是瞎编的。很多编剧是具备心理学常识的,才会知道像樊胜美这样的人,她一定要自己成功。如果自己不成功,就更没人管她,她会更加悲惨,所以生活会逼着她离开家庭到大城市去打拼。

妈妈为什么要自己好好学习(聪明的妈妈都在悄悄地学习)(11)

对孩子一视同仁

如果一个人总是被灌输这样的思想:“你不能超过你的哥哥”“你不能比他更优秀”,他会形成一种被动型的人格。在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人,他做事总是往后缩,因为他小时候被教导“你不能够占先”“你不能够抢了哥哥的风头”。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父母,我们自我拯救的办法就是做自己人生的预言家。我们可以重新界定自己的人生,要用“我可以”开头造句,而不要用“我不要”开头造句:我可以做什么,我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可以环球旅行,我可以成功。这就是寻求幸福的模式。

所以我们得通过思考,通过重新认识家人,意识到这么一句话“我有一个好妈妈,我的爸妈都爱我”。有的人说不出这样的话,有的人会觉得这话是假的,我爸妈根本不爱我。但是你得慢慢地建立这个意识,慢慢地知道“我有一个好妈妈,我的爸妈都爱我”,否则内心的伤痛是没法疗愈的。

假如你是妈妈,你可以对照一下,不要犯书上的四种错误,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更加安全的关系。假如你是子女,需要修复你和你妈妈的关系,那你要理解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并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够疗愈这段关系。

我是皓凡,@皓凡聊育儿我在头条分享育儿知识,如果你对养育孩子有困惑,欢迎你来看看我的文章。有问题给我留言,我们一起陪孩子成长。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你分享给你的朋友们,也许你的分享可以解决他们多年的育儿困扰。记得评论、点赞、关注、和转发哦。@头条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