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薛宝钗解读(任是无情也动人)

作者 杨真真

年少不懂薛宝钗解读(任是无情也动人)(1)

千娇百媚的花儿化身为美丽、可爱的少女,在《红楼梦》中争奇斗艳。每一朵花都叫人爱不释手,正为芙蓉花的高洁淡雅赞叹不已,又沉迷在扑鼻而来的牡丹花香中。

众所周知,大观园里的牡丹花是薛宝钗。宝玉庆生辰那晚,怡红院里“群芳开夜宴”,行抽花名签行酒令,宝钗抽到的是一枝牡丹,签上题着“艳冠群芳”四个字,下面附着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这无疑是一支好签,试想有谁不愿意获得花中之王的美誉呢?!众人纷纷向她表示祝贺,这“群芳之冠”的称谓是不可多得的,巧的是,又契合宝钗的气质。小说中没有描写宝钗此刻的心理活动,从她笑着吃酒的举动看,她很庆幸自己能抽到理想中的花名签。

同是倾国倾城的美女,薛宝钗与杨贵妃还另有相似之处。《红楼梦》中常以杨贵妃比喻宝钗。小说第二十七回回目便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用“杨妃”指代宝钗。第三十回,宝玉知宝钗怕热,因此不去看戏,讪讪地说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惹得宝钗勃然大怒。由宝玉的话可以推知,拿宝钗比杨妃的大有人在。

宝钗本来就不是骨感型的美女,她体态丰满、怯热多汗,她的这一生理特征与牡丹性寒畏热的习性相对应。因生得肌肤丰泽,褪红麝串子的时候也要费一番力气。扑彩蝶尚未尽兴便香汗淋漓、娇喘吁吁,看戏时也因怯热而早早离席。杨贵妃正是以丰腴之美闻名于世,因此,宝钗与杨妃,在外形、体态上有颇多相似之处。杨妃与牡丹经过无数文学作品的沉淀早已合二为一,曹雪芹把外形与杨妃有几分相似的宝钗比作牡丹也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宝钗非常抗拒人们把她与杨妃相提并论,并引以为耻。当宝玉把她比作杨妃时,向来喜怒不形于色的她也不由得勃然变色,立刻反唇相讥:“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一个性情温和、不易动怒的人难得地展现出强硬的一面。

宝钗之所以如此痛恨宝玉把她比作杨妃,有四个方面的原因:杨妃虽然美艳,却是以美色扰乱朝纲、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自古以来遭受到无数人的唾弃。宝钗当然不愿意与之并举,更不想成为人们评头论足的对象。宝钗迫不得已才寄居贾府,她进京的主要目的是待选,但是却没有下文。落选是这个自尊心很强的少女羞于启齿的事情,而宝玉的话更好触动了她的心事——杨妃受到帝王的宠爱,宝钗却被宫廷拒之门外。

薛蟠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他草菅人命、不务正业,宝钗母女对他既恨又爱,更束手无策。宝钗一心希望哥哥能成就一番大业,彻底改头换面,成为可造之材,所以她格外注意其他人对薛蟠的议论。宝玉把她比作杨妃,可能只是一时嘴快,并无深意。但是敏感聪慧的宝钗立即联想到贵妃之兄杨国忠,如果说宝钗像杨妃,就等于把薛蟠比作恶贯满盈的奸臣杨国忠了,这是宝钗最不能容忍的。宝玉在众目睽睽之下奚落宝钗,不仅使得气氛变得尴尬,还给了黛玉一个嘲讽宝钗的机会,令她颜面无存,自尊受损。这也是导致宝钗发怒的原因。

杨妃不仅算不上贤良淑德的中国女性的代表,反而有许多不可容忍的缺点。曹雪芹以她比宝钗,却不是为了令后者受辱。杨妃独占皇帝的恩宠,权倾朝野,过着锦衣玉食的无忧生活,但是她的下场却是极其悲惨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皇帝的爱显得那么脆弱,简直不堪一击。杨妃怀着对皇帝的怨恨香消玉殒,更可怜的是,她死无葬身之地。宝钗也是一个薄命佳人。她品格端方,随分从时,行事大方得体,可以说是封建少女的典范,但是她也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在婚姻与爱情的较量中,她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婚后不久,宝玉便弃她而去,皈依佛门。她年纪轻轻就独守空房,注定孤独终老。中国古代的红粉佳人,无论是败国乱家的女宠,还是恪守礼教的淑女,都难逃被遗弃、被毁灭的厄运。

有道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与牡丹般花容月色的女子结为秦晋之好,是男人毕生的追求。风流倜傥的唐玄宗便为一亲牡丹的芳泽断送了大好河山。贾宝玉却是一个例外,他明知牡丹是花中极品,也懂得欣赏牡丹的美,却对它敬而远之,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虽然宝玉是博爱的——脂批透露:“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第十九回己卯夹批)但他对黛玉的爱也是无可取代的。

唐代诗人柳浑在《牡丹》诗中发出这样的感慨:“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赏玩牡丹虽然在唐朝形成一种风气,却只是由贵族专享的娱乐方式,普通百姓面对价格昂贵的牡丹,只能望而却步。牡丹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它不易栽培,更显得身娇肉贵。又因为牡丹自有雍容华贵的态度,又极受天子的宠爱,它与“富贵”结下了不解之缘。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喻牡丹为“花之富贵者”。

不独杨贵妃身居上流社会,薛宝钗的出身也不容小觑。薛宝钗家世显赫,乃皇商之家。薛家位居四大家族之列,与王家、贾家、史家一荣俱荣。连应天府的门子——向贾雨村呈献护身符之人都知道“薛家有的是钱”。虽然哥哥是个败家子,好在家底雄厚,照样财源滚滚。生活在大富之家的薛宝钗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种贵而不俗的气质。

宝钗这朵雍容华贵的牡丹花,绝不是浪得虚名,她的贵气表现在各个方面:哥哥不争气,宝钗就成了家里的主心骨,大小事务,薛姨妈都要征求她的意见后再下决断,而她总能发表出合理的见解。她博览群书,知识渊博,是宝玉的“一字师”,更是一个才情兼备的诗人。她文采出众,作的诗与黛玉难分高下,受到众姐妹的赞赏和肯定。她还是理财治家的高手,与探春联手对大观园进行小规模的改革,她的策略对兴利剔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宝钗就是这样一个美貌与智慧兼备的少女,她朴素而不奢华,“艳冠群芳”美名非她莫属。

年少不懂薛宝钗解读(任是无情也动人)(2)

牡丹在唐代盛极一时。它艳丽的色彩、雍容华贵的气度、热烈外放的性格,与唐人勇于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扬名立万的精神气质相契合。歌咏牡丹的唐诗总是流露出一种昂扬向上的态度。薛宝钗虽是女流之辈,却不同于一般的闺阁女子,她时时展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她经常劝说宝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她还希望自己能找到用武之地,在《柳絮词》中吐露心声:“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表现了她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表达出不愿被埋没的心情。曹雪芹以富贵的牡丹花比宝钗,将宝钗醉心于功名利禄,渴望平步青云的心态展露无遗。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跨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皮日休《牡丹》)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牡丹总是姗姗来迟,尽显王者气派。牡丹怒放,傲视群芳,相比之下,那些残花败柳越发显得破败不堪。暮春时分,只有牡丹开得热烈,它“一任群芳妒”。因此,牡丹的美中蕴含着冷傲、孤高的特质。

人们常说宝钗是个无情的冷美人,“冷”是她性格的重要特征。“进了房屋,雪洞一般”,这是贾母对宝钗住所的直观感受。宝钗衣着朴素,她不崇尚奢华,闺房陈设也相当简陋。没有古董器物的点缀,没有鲜花异草的陪衬,蘅芜苑在“愈冷愈苍翠”的奇草仙藤的环绕下越发显得冰冷清幽。她的房间朴素淡雅有余,活力朝气不足。

她常常服用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冷香丸以春夏秋冬四时名花花蕊和雨露霜雪为配料,需在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的基础上,在上应天时,下应地利的情况下方可配成。配料须经过精挑细选,份量又要求不多不少,体现出药方和服药人“中和”的特点,两者都是“十全十美”的。

的确,宝钗知书达礼,待人宽厚,在贾府深得人心,受到众人的爱戴,在别人眼里,她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少女。人无完人,作者懂得这个道理,他并不是要把宝钗塑造成一个毫无瑕疵的人物,过于完美的事物总是缺乏真实感。宝钗只不过是个普通的贵族少女,她也有不足之处,她的性格方面就存在着缺陷。

得知金钏自尽的消息,平日与金钏交好的姐妹无不悲声戚戚,连王夫人也念着主仆一场的情分伤心落泪,宝钗的反应却是相当冷淡的。当王夫人哭着向她诉说金钏被撵的缘由后,她竟然说出这样一番话:“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又说:“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王夫人听到这番话,心里自然舒坦多了,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罪恶感也会因宝钗的善解人意而消减几分。试想,如果金钏在天有灵,听到这番歪曲事实的言论,该会作何感想,恐怕她死也不能瞑目吧!一条活生生的人命,只因为是卑贱的奴才的命,就被贵族小姐宝钗视如草芥,是多么可笑可悲啊!

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在贾府掀起了轩然大波。素日不近人情的薛蟠在得知这个消息后表现得极为悲伤,念念不忘兄弟情谊。薛姨妈也为这两人的不幸遭遇而叹息。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宝钗后,宝钗竟毫不在意,反而劝母亲不要为这种无聊的琐事担忧。这些人的生死与薛家毫无关系,犯不着把心思放在别人的事情上,应该全心全意地维持家庭的体统,保证家族的地位不被动摇,这才是一等一的大事。

“冷漠”是宝钗做人的一贯态度,她在极少数人的面前——那些人可能与她的身份地位同等,或是受到老爷、太太的器重,才会表现出一副热心肠。薛蟠干过的那些奸淫掳掠的事情,宝钗应该是清楚的。她偶尔也会在母亲跟前抱怨几句,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但却从来没有当面指责薛蟠的过失,更没有要求哥哥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是一味地纵容他。也许在宝钗看来,杀人越货、奸淫掳掠,不过是上流社会的公子哥儿常犯的错误,这些错误不是致命的,所以,顶多劝他几句也就罢了。再者长兄为父,也不好对哥哥的行为多加干涉。对别人冷漠,对哥哥纵容,对宝钗来说,都是合乎情理的。

我们会为宝钗的冷漠感到痛心,却不能以现代社会做人的准则来要求她。她的容貌和才情都非常出众,不代表她能够摆脱时代的束缚,阶级观念的局限。她接受了封建统治阶级正统思想熏陶,注定她只能在封建礼教的指引下作一个既热情大方又冷酷无情的贵族少女。

牡丹花殿春开放,花开时璀璨如锦,人们以一睹牡丹芳容为幸。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描绘了京城牡丹花开时热闹的场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花期很短,身娇肉贵,又经不起风吹雨打,很快就凋谢了。那极度繁华的场景转瞬即逝,不管人们多么有不舍,多么想要留住它的美丽和芬芳。繁花似锦的景象犹如昙花一现,令人们产生巨大的失落感,更激发了对好景不长的无限感慨和惜春伤逝的情感。“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诗人在花下流连忘返,惜花的惆怅意味甚浓,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牡丹无限怜惜之意,寄予了对时光流逝、青春难驻的慨叹。

宝钗无疑是大观园女儿中的佼佼者,连贾府的最高权威史太君也对她赞不绝口:“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在大观园里生活的那段日子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她可以尽情地与姐妹们吟诗作对、嬉戏玩乐,可以与喜欢的人朝夕相处,可以释放自己的才华,赢得来自四面八方的赞誉。她不像林黛玉那样多愁善感,也不用为生计担忧,没有太多的伤心事,书中很少写到她流泪的场面——至少婚前的她是很少流泪的。她最有资本炫耀青春的价值。风华正茂的她张扬着让人嫉妒的青春的美。可是,当她为了家族的利益成就“金玉良缘”后,她的人生轨迹开始向着灾难丛生的方向蔓延。她被卷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是一场争夺爱情的战役,她没有胜算,却义无反顾地挺了进去。结果她失败了,她没有能力挽救自己的婚姻,更没有力量去改变即将倒塌、没落的家族命运。昔日美好幸福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更叫人难以抑制悲伤、失落的情感。

年少不懂薛宝钗解读(任是无情也动人)(3)

《红楼梦》甲戌本第九回有这样一条脂批:“余谓晴有林风,袭为钗副,真真不错”。晴雯跟黛玉的作风类似,前文已有论述。宝钗与袭人,这两个身份各异的少女之间又有何关联呢?不似黛玉与晴雯那样缺乏交流,宝钗在同袭人相处的过程中发现了她的许多优点,认为她有见识,“深可敬爱”。而袭人也赞宝钗“有涵养”、“心地宽大”,“叫人敬重”,真有点惺惺惜惺惺的味道。志趣相投的人更容易发现彼此的长处,因为他们多有着共同的审美标准。袭人在《红楼梦》中得到了“贤”的评价,正好与宝钗的“时”字相对。她们两人都是温柔和顺、豁达大方的女子,又都恪守封建礼教,奉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她们一个是宝玉明媒正娶的妻子,一个早已被内定为姨娘,如无意外,宝玉厮守终生的对象就是她们。可惜的是,尽管宝玉对她们呵护有加,却没有让她们享受到爱情的滋味。宝玉出家,宝钗守寡,过着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凄惨生活。袭人早已把自己视为贾家一员,一心一意要侍奉宝玉终老,谁知道最后的结局竟是“优伶有福,公子无缘”,这对她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在怡红夜宴上,宝钗抽到了牡丹,袭人的花名签上画着桃花。牡丹端庄秀丽,桃花娇俏迷人,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牡丹、桃花在文学作品中不仅是受到赞美的对象,有时候也是人们贬损的对象。桃花象征轻薄的女子,而牡丹则因其“富贵”而备受争议。唐代因赏玩牡丹而兴起一股奢靡之风,人们不惜倾家荡产也要购得珍贵的牡丹,甚至弄得“王侯家为牡丹贫”(王建《闲说》)。平静安宁的生活局面被彻底打乱了,社会风气萎靡不振,牡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诗人对尚牡丹之风极为不满,不由得迁怒于牡丹:“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曷若东园桃与李,果成无语自成阴。”(王睿《牡丹》)诗人把牡丹比作扰乱人心的小人,在无言桃李向前相形见绌。桃花、牡丹花的文学意象中都有负面的成分。作者以牡丹比宝钗,以桃花比袭人,不难看出,他对这两个少女的缺点是不加掩饰的,他并不认同她们热衷名利的行为,也不欣赏她们自私冷漠、老于世故的性格。

名花与美女的搭配并不是随意为之,作者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安排,他把对每个人物的爱恨褒贬都隐寓在与之对应的花儿里。宝钗的牡丹与黛玉的芙蓉正好体现出作者令宝钗、黛玉不分伯仲的意图。有人对牡丹情有独钟:“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徐凝《牡丹》)有人对芙蓉一往情深:“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文征明《钱氏池上芙蓉》)有人独爱荷花,贬低牡丹(周敦颐《爱莲说》),有人却认为牡丹与荷花相比更胜一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牡丹与芙蓉争相斗艳,难分高下。雍容华贵的宝钗与冰清玉洁的黛玉在小说中都是出色的女性形象,容貌、才华均不相上下。

作者以杨妃比宝钗,以飞燕比黛玉,也表现出他要令宝钗、黛玉平分秋色,分庭抗礼。李白在《清平调》里以赵飞燕受宠于汉成帝形容杨贵妃承雨露之恩,突出她备受唐玄宗的宠爱。杨贵妃与赵飞燕都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美女,身份、地位相当,都精通音律,能歌善舞,因此人们常常把她们相提并论,环肥燕瘦代表了不同形态的美,她们各有所长,她们的美又是那个时代的典型。而《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回目便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直接以杨妃指代宝钗,以飞燕指代黛玉。第五回,秦可卿房间的案上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足以证明,作者刻意令环、燕并举,照应着钗黛并举的创作思路。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俞平伯在《红楼梦辨》中就依据文本和阅读小说的直观感受提出“钗黛并秀”的观点。此后,尽管“左钗右黛”、“左黛右钗”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歇,“钗黛合一”的论点还是经过研究者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占据了红学文艺批评领域的核心地位。

中国历史上关于牡丹的记载以唐代为最,那一时期的牡丹似乎格外妖娆动人。帝王宠爱它,文人赞美它,连僧人也钟情于这世俗之物。据说唐代最富盛名的极品牡丹,在佛门圣地大慈恩寺。牡丹花在寺庙受到精心的供养,享受到非同一般的恩宠。岁月流逝,几百年后,薛宝钗这朵富丽堂皇的牡丹花,几经周折,终于被贾宝玉采撷,揽入怀中,无奈的是,这个最终遁入空门的贵族公子却不似他的同道中人那样钟爱牡丹,而是一反其道,把它遗弃了。弃牡丹于不顾的原因到底是历史的轮回,因果的循环,抑或源于宝玉的叛逆,不得而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