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长谈的说文解字六个方法(说文解字系列之)

熟人之间,见面要“寒暄”;有空了可以“聊天”,说说家长里短;情投意合者,三杯酒下肚,更是胡‘吹神聊,人们谓之“侃(砍)大山”,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经典长谈的说文解字六个方法?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长谈的说文解字六个方法(说文解字系列之)

经典长谈的说文解字六个方法

熟人之间,见面要“寒暄”;有空了可以“聊天”,说说家长里短;情投意合者,三杯酒下肚,更是胡‘吹神聊,人们谓之“侃(砍)大山”。

“寒暄”,就是熟人见面打招呼。从词的字面意思来看,这是个并列结构的合成词。“寒”,冷也;“暄”,暖也、温也。这里所谓的冷暖温寒,是指天气而言。人们出门见面,不能不说话,但又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可谈,也就只好没话找话,谈谈天气情况。再者,谈天气情况,往往不会涉及人事方面的是非,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鲁迅《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中,曾说:“不过我们中国人是聪明的,有些人早已发明了一种万应灵药,就是’今天天气哈哈哈!’倘是宴会,就只猜拳,不发议论。”文中的“今天天气哈哈哈”的引述,就是为了讽刺那些遇事不表态、折中调和、明哲保身的人们的。到后来,这句话也成了与人见面无话可说,或为回避矛盾和实际问题而作的应付语。

“寒暄”是人们见面打招呼的比较正式的说法。有人把“暄”误写为“喧”,其实是没有真正弄懂这个词语的意义。“喧”为“口”字旁,其义与开口说话有关,是一个形声兼会意的字。“喧”的意思有二:一是“大声说话”,如“喧扰”;二是“声音嘈杂”,如“喧哗”。所以,在字义上,和“寒”是不搭界的。而“暄”乃“日”字旁,说明字义和温度冷暖相关。“暄”也有二义:一是(太阳)温暖,二是物体内部空隙多而松软。一般多义其“温暖”义。这也就是说,把握语素义,分清形近字的字义,对理解一个词的词义很必要,也很重要。

“聊天”也是近年来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有关这个词的来源,也有多种说法。在古代,“聊天”一词有三源说。一是,古代主持祭祀的官员,要研究天气星象的变化,从而对国家大事作出吉凶的判断。“聊天”,当然是谈论天气的情况来预测吉凶。二是,为了计算时间而来。古代没有钟表,掌握时间主要靠观察天象。在年复一年的劳作中,古人从自然界的变化中发现时辰的规律,通过观察日影和星宿的运行规律,将每天分为十二个时辰,白天和夜晚各六个时辰,从而有了时间的概念。所以,“聊天”也就是聊时辰的变化。三是,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每年的收成好坏,决定一家人的生存质量。而决定粮食收成好坏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人力,而是气候的好坏。所以,人们经常聚在一起,谈论天气状况,根据当年的天气变化来预测来年的收成,并通过各种方式来祈求老天保佑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所以,在古代,谈论天气的这种“聊天”活动,更多的是对来年生活的一种愿景。

现在我们所谓的“聊天”,已经没有了古代先民们的这些内容,而成了一种消闲的方式。不过就其字面意思看,“聊天”的字面意思,恐怕也仍旧是“谈论天气”吧。在这个意义上,“聊天”和“寒暄”几乎同义,都是指人们见面时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来打破沉默、消除尴尬。“寒暄”是打招呼,往往是一笑而过;“聊天”则是坐而论道、消磨时间。所以,“聊天”往往有话题、有内容;减少陌生感,拉近彼此距离,增进相互情感,是现代社会社交的一种重要方式。

“寒暄”是打招呼,“聊天”是闲谈,那么,“侃(砍)大山”呢?

“侃(砍)大山”原本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于北京的地方话,基本的意思是很畅快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较于一般意义上了“聊天”,“侃(砍)大山”似乎在氛围上更热烈、场面上也更喧闹些,如此一来,往往是海吹神拍侃、畅所欲言而少有顾忌。我们不能想象,几个人在品茗赏花的同时,悄声细语地交谈,你说他们在那里“侃(砍)大山”,因为这样的情境,不合其要义。北京人喜欢聊天,且喜欢聊天下家国大事,关于这一点,你去北京坐一次出租车就会深有体会。

关于这个词的用字问题,也需说明一下。为什么这个词的(kan)这个音有两种写法?因为这个词是一个北京地方话,也就是北京当地的土语,而且是先有(kandashan)这个说法,然后才有用来记录这个说法的文字。而且在记录之初,就有了“侃”和“砍”两种不同的版本,所以,它们并无 正误之分,只是一种约定俗成而已,没有为什么,也不能作更多的解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