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丹东东港近10年来的变化:丹东印象.红色印记

辽宁丹东东港近10年来的变化:丹东印象.红色印记(1)

时间奔腾向前,回首风华百年。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丹东日报社、丹东发布启动“重访丹东红色印记”全媒体报道活动。作为党媒新闻工作者,我们将追寻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镌刻在丹东大地的红色印迹,宣传好中国共产党为各族人民谋福祉的不朽功绩,创新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担当历史使命。

24小时实时观测、固定航空报每小时一次、危险报警随时发、有空战时发预约航危报……观测员每一次及时准确的观测、发报,对分析敌机是否飞行、何时飞行、我军是否能抓住战机、掌握战势都至关重要。抗美援朝期间,安东气象站为保障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取得战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3年7月,为抗美援朝服务的气象机构归转为地方服务,各地的气象部门陆续建立,安东气象站也在经历了战争洗礼后于1954年底撤销,后来留守人员重新组建了安东市气象台。那些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年轻气象人,不仅继续为丹东经济社会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还把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传承至今。

本期“重访”,让我们一起追忆那群穿军装的气象人的故事。

老照片勾起的回忆

今年初,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挖掘红色资源,丹东市气象局开始筹建抗美援朝丹东气象陈列馆。

辽宁丹东东港近10年来的变化:丹东印象.红色印记(2)

▲安东气象站1951年使用的气象记录簿

在征集历史照片的过程中,一张泛黄的黑白老照片引起了筹建小组成员高松影的注意。

“一群身着军装的人,聚在一座欧式建筑前合影留念,虽然照片不是很清晰,但仍能感受到这些年轻人脸庞上洋溢着的朝气。”高松影说,据照片左上角的三行小字“辽东军区安东气象站 全体同志转建合影 1953.9.25”可以判断,这张照片正是抗美援朝结束不久,安东气象站在即将转建地方时,全体工作人员的合影留念。

非常幸运的是,高松影很快就通过知情人联系到了照片中合影者之一、今年已86岁高龄的徐乃安老人,并通过他,了解到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辽宁丹东东港近10年来的变化:丹东印象.红色印记(3)

▲辽东军区安东气象站全体同志转建合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气象部门归部队建制。1950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气象管理处(简称东北军区气象处)成立。为振兴发展气象事业,使气象更好地为军事服务,东北军区气象处在长春开办了气象训练大队。

抗美援朝开始后,许多像徐乃安一样不到二十岁的青年学生,怀着报国之志,毅然响应党中央“放下笔杆,拿起枪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弃笔从戎,从全国各地汇集到长春气象训练大队学习。

辽宁丹东东港近10年来的变化:丹东印象.红色印记(4)

▲徐乃安年轻时照片

他们当中,有的来自东北三省,有的来自上海,还有的来自东海之滨福建。在经过不到一年的紧张学习培训后,他们被分配到东北各地,其中徐乃安、诸祖荣、李贵学等人先后来到安东。

当时安东气象站归属辽东军区司令部,按营级单位配备,30多人,承担观测、通讯、机要、填图、预报等业务。

辽宁丹东东港近10年来的变化:丹东印象.红色印记(5)

▲辽东军区司令部气象科(安东气象站)1952年使用的天气预报单

据徐乃安、诸祖荣等老同志回忆,安东气象站为保障空军重要航线飞行,观测员每天24小时观测、固定航空报每小时一次,危险报警随时发,有空战时发预约航危报,包含云、能见度、风向、风速等关系到飞行安全的气象要素资料。

冒着敌机轰炸观测

虽然安东不是最前线,但同样是炮火连天。美军凭借空中优势,几乎天天进行侦察、偷袭、轰炸,有时一天好几次,就是在这样情况下,观测员都坚持出去观测,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和美机周旋,观测从未中断。

“为方便观测,当年气象站站址换了几个地方。”高松影根据老同志回忆,以及几位民间文史爱好者提供的线索,确定了安东气象站最早的站址位于辽东省立安东农业专科学校内(今金山镇辽东学院北校区)。

辽宁丹东东港近10年来的变化:丹东印象.红色印记(6)

▲安东气象站位于金山镇的旧址

“气象站旁边就有防空洞,遇到美军轰炸时,他们就钻进防空洞,把头探出洞口伸着脖子观测。看到飞机离开,他们就快速从防空洞中跑出去开展观测,观测完再快速跑回来。”

1952年,安东气象站搬到靠近鸭绿江边六道沟一座二层小楼内,也就是那张老照片上的欧式建筑,当地人称为“单洋楼”。

“由于鸭绿江大桥是美军飞机轰炸重点,所以观测站距离大桥越近越有利于观测。”

辽宁丹东东港近10年来的变化:丹东印象.红色印记(7)

▲高松影采访徐乃安老人时合影

高松影通过老同志的回忆了解到,每到观测时,观测员都壮着胆飞奔到观测场,有时子弹“嗖嗖”从头顶飞过,还有一次观测时天空烟雾弥漫、炮声隆隆,忽然一颗未爆炸的炸弹直落在观测员脚下一米远,地上砸个坑。

到了夜间观测难度更大,指挥部下令天黑室外一律严禁灯光,整个安东市一片漆黑。观测员就在手电筒上蒙一块黑布,刺个小眼,借着微弱灯光,完成各项观测项目。完成观测任务后,还要填图编码、机要加密、通信发报......因为每一次及时准确的观测、发报对分析敌机是否飞行、何时飞行、我军是否能抓住战机、掌握战势都至关重要。

尽管当时工作环境十分艰苦,甚至要冒生命危险,但老同志们在回忆时都表示:“那时我们很年轻,积极向上,以苦为荣,坚守岗位,体现革命青年的雄心壮志。”

1953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为抗美援朝军事服务的气象机构转归地方,各地的气象部门陆续建立。

辽宁丹东东港近10年来的变化:丹东印象.红色印记(8)

▲徐乃安老人在介绍自己事迹的展板前

安东气象站这个经历了战争洗礼的战斗集体,也完成了抗美援朝的光荣而特殊的使命,在1954年底正式撤销。

1953年9月25日,32名并肩工作战斗的战友聚在见证了他们挥洒青春的二层小楼前,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和对战友的不舍之情,带着胜利的喜悦奔向新的岗位,开启气象人新的篇章。

这些在炮火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大多成为各地气象部门的技术骨干,继续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默默奉献着。

无私精神代代相传

留下那张合影后,徐乃安被调到沈阳,先后在沈阳民航气象台、辽宁省气象局、沈阳市气象局等单位工作,一生都未离开过气象事业。“在抗美援朝最紧张时刻,国家需要时一声令下,我能挺身而出,才造就了我无悔的人生。”68年后,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徐乃安深有感触。在他看来,战争年代气象人不怕牺牲、无私忘我,和平时期为国家建设默默奉献力量,这也是气象人传承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真实写照。

辽宁丹东东港近10年来的变化:丹东印象.红色印记(9)

▲席芷卿(前排右一)1953年与战友合影

正当安东气象站同仁冒着敌机轰炸观测时,在东北军区旅大气象台从事填图工作的席芷卿才17岁。为高效、快速完成工作,席芷卿练就了一项“特殊本领”,把两种颜色的铅笔捆在一只手上,可以快速转换。“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在自己手中节省一秒钟,就会为前方战场多赢得一秒钟。”正是在抗美援朝时期锤炼的本领,在后来的国家建设上发挥了作用。1958年,席芷卿奉命来到安东,参与重新组建安东市气象台,而当年的同事,大多参加过抗美援朝气象保障工作。席芷卿一直留在丹东,先后在丹东市气象台、丹东气象科学研究所从事填图、整理资料和人事政工等工作,直至退休。

在抗美援朝丹东气象陈列馆内,原丹东市气象局副局长戚辉荣的履历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戚辉荣1947年参军,1951年成为志愿军空军某部飞行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斗。“他跟我们讲过,当年飞行员能否驾机起飞,主要依据气象部门的预报。”高松影说,戚辉荣在担任飞行员时就对气象工作印象深刻,这也直接促成了他在1981年转业到地方工作时,选择了气象局。

辽宁丹东东港近10年来的变化:丹东印象.红色印记(10)

▲原丹东市气象局副局长戚辉荣在抗美援朝时期的飞行员证件照

今年初,当丹东市气象局主要领导找到高松影,让她参与筹建抗美援朝丹东气象陈列馆时,她还略有些不情愿。“从未参与过史志工作,心里没底。”高松影说,从1989年大学毕业到丹东市气象局工作以来,她一直从事天气预报工作,从未调动过岗位。但这次临时参与筹建陈列馆的工作,让她受益匪浅。“从老一辈气象人身上,不仅了解到气象工作更重要的一面,也看到了气象人更大的价值。”

1966年出生的高松影,现在是辽宁省气象局首席预报员,主要承担预报技术把关和决策气象服务工作,在丹东地区重大天气预报服务和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先后荣获中国气象局和辽宁省气象局优秀值班预报员、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等称号。

她针对丹东地区天气气候特点,在暴雨(雪)、极端天气及地方性天气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为提高本地天气预报水平和服务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老同志的回忆把我们带回那段难忘的战斗岁月。”丹东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宋仁锋说,正是老一辈气象人这些感人的事迹,激励着一代代气象人不断成长,筹建抗美援朝丹东气象陈列馆的目的,正是要把他们当年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传承下去。


记者/周晓明 编审/张丽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