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轻松农忙时节的俗语(泰州农忙谚语考)

作者:俞扬

长期以来,泰州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村有十分丰富的农谚。在“靠天吃饭”的时代,人们对农时以及自然界对农作物的影响十分关心,许多经验经过反复验证,成为农谚的重要部分。

以往江淮之间属稻麦两熟地区,泰州农谚有关稻麦的也最多。如关于种麦时间的:“白露早,小雪迟,寒露种麦最相宜。”谚语“霜降麦穿针”说的是小麦已经出苗,“春分春分,麦苗儿起身”说的是小麦返青长高。“清明到,麦叫叫”,“麦叫叫儿”是儿童用麦茎做的哨子,麦茎可以做哨子吹响,说明小麦拔节已经相当高了。

形容轻松农忙时节的俗语(泰州农忙谚语考)(1)

形容轻松农忙时节的俗语(泰州农忙谚语考)(2)

形容轻松农忙时节的俗语(泰州农忙谚语考)(3)

“芒种刀下死,老少一齐亡”说的是6月初收割小麦,而“谷雨麦怀胎,立夏麦吐芒,小满麦穗齐,芒种麦上场”这条谚语,等于给小麦的“后半生”写了简历。麦子生长过程中,雨水很重要,“正月的雨,麦子的粪;二月的雨,麦子的命;三月的雨,麦子的病。”

又说:“寸麦不怕尺雨,尺麦就怕寸雨。”又说:“一寸桃花一寸金,三寸谢花送老命。”桃花雨指农历二月下旬的雨,有利小麦生长,谢花雨是农历三月的雨,多了妨碍扬花,造成明涝暗渍,引发病虫害。关于种稻,谚语有“三耕四耖,不垩长稻”,说明稻麦两熟田,在秋季和翌年春季都要保沤耕耖,培养地力。

“清明湿种,谷雨下秧”、“芒种栽秧天赶天,夏至栽秧时赶时”、“三时栽秧赶上趟,晏厄丁厄手丫上”,泰州话把浸种叫做“湿种”,迟叫做“晏”,粘住、摆不脱叫做“〔dīng〕”,这里用“丁”记音。这几条谚语说的是浸种和插秧的时间,夏至插秧已经晚了,必须争分夺秒,再迟秧苗就无法栽种。

此外,关于种麻种棉花的谚语有“清明麻,谷雨花”,种瓜有“清明种瓜,船装车拉”,种瓜赶上季节,产量自然会高。种竹有“清明挖笋,谷雨成林”,种春大豆有“谷雨两边豆”,还有“头伏芝麻三伏豆,三伏里头种绿豆”、“七葱八蒜”、“处暑萝卜百露菜”、“八月半,山芋扒起来看”、“冻爿儿响萝卜长”。

“七”、“八”指农历的七月、八月,分别是种葱蒜的时候,“萝卜长”的萝卜指胡萝卜,泰州话把薄冰叫做“冻爿儿”,结薄冰的冷天,胡萝卜开始快长。这些都是老农长期经验的总结。

除了关于农作物的谚语外,其他内容的农谚也很多。泰州树木稀少,农村往往在家前屋后栽种楝、杨、桑、槐之类。这方面的谚语有“春栽杨柳夏栽桑”、“树栽四九心,桑栽暴芽时”(泰州话“暴芽”意为出芽)、“冬天壅河泥,桑树长破皮”、“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核桃等九年”、“七楝八桑十年槐,要用黄杨转世来”。

以前,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是牛,有关牛的谚语有:“公牛看胸脯,母牛看屁股”、“前高后凹,飞车走耙”、“前腿直如箭,下田不用鞭;后腿弯如弓,行走快如风”,这些经验之谈至今仍有人说。肥料的多少,是农作物生长好坏的关键之一,“种田不用问,全靠水同粪”,这里“粪”应看作肥料的总称。

从前没有化肥,除到城市收集人粪外,到河里罱河泥是肥料的重要来源,“一船河泥一船稻”。再就是饲养家畜家禽积肥,南乡、东乡多养猪,北乡以饲鸭为主。

谚语说得明白:“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种田不养猪,必定有一输”,又作“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养鸭的谚语有:“养鸭年套年,十只鸭子垩亩田”、“要得发,吆趟鸭。”“吆”是“赶”的意思,年年养一趟鸭子,既是副业,又肥源不断,当然可以丰收,可以致富了。

泰州河多船也多,以往的船只都是人工驾驶,比较不同驾船方式的效果,谚语有“一橹抵三棹,一棹抵三篙”,也就是说,摇橹的效果最好,划桨(泰州称船桨为“棹”)又比撑竹篙好。这条谚语,我搜集到的另一个说法,后面还有“千橹万棹,不抵繵子伸个腰”。

下河地区称绳子为“繵子”,又特指纤绳,至今老年人还这么说。这句的意思是说,拉纤时只要加把劲,把纤绳绷紧一下,就比摇橹划桨的效率高得多。我曾问过一位生长在下河农村的青年,已茫然不解繵子为何物,现在很少人力行船,看来这条谚语也要跟方言词儿一同消失了。

有关农业劳作的谚语,现在还可以从农村老年人那里搜集到很多,非常生动。“长正月,短二月,慌慌忙忙过三月”,这不仅说正月大二月小,也说明正月里农闲,又是春节期间,而二月要为农活做准备,时间紧迫,显得短促,三月就忙着做农活了。

“九尽杨花开,活计齐出来”、“不分不种,一分就种”,“分”指春分,到数九寒天过去,春分前后,也就是农历三月,各种农活都来了。

“清明照百虫,一照影无踪”,点火来照,实际是用火来烧,用火烧掉田边的杂草,同时也烧掉了虫卵。“黄秧落地,老少低头”、“栽秧如赶考”、“小满两头忙,栽秧大麦场”、“芒种往后无昼夜,男女老少不离田”、“芒种到夏至,老少一齐忙”,泰州称刚移植的秧苗为“黄秧”,插秧是要赶时间的,插秧的人也暗暗地比速度,如同考试一般。

小满前后收大麦,芒种前后收小麦,同时也是水稻种植的关键时期,农村非常忙碌,一直忙到6月下旬才能喘息。

但7月下旬以后,玉米、大豆又将收获,而到了9月份,“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快到收稻的季节了。“多掼掼,割稻饭;多抖抖,割稻酒”,叫人颗粒归仓。

割稻是重体力活,过去常常相互帮工,都要请饭请酒。这些谚语透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放在一起,读来很自然地使人联想起《诗经》“豳风”的《七月》。

六十年来,泰州的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各种农谚,无论是有关农时的、农作物的、农业生产的还是有关农村社会的,大都已经过时了,新一代的农村青年绝大多数不知道了,然而,不正是这些泛黄的“老照片”,给我们留住了泰州农村的昨天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