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的幸福生活(幸福生活养蚕)

儿子不知从何时来了养蚕的兴趣突如其来的某一天,他坐在电视柜前面的小圆凳上,在电视柜上的一个不大的方形塑料盒里捣鼓我看他动作有模有样,两只手忙碌地津津有味好奇地凑上前去,只见不大的方盒中有几片绿树叶,再无何物便问:“翻腾那些树叶有何用?"他兴致勃勃地说:“养蚕,给女儿玩"我很疑惑:“养蚕?蚕在哪儿?"他指着树叶说:“叶子上的小黑点点就是"我大体看了几眼,除了树叶,再沒有任何东西于是,转身离开忙我的事情去了从此以后,他每天下班回来,放下背包,就坐在电视柜前,观察摆弄那些小树叶天天如此有一天,我看他摆弄得上劲儿,凑前看个究竟果然绿叶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黑点儿有的偶尔在蠕动他告诉我:“蠕动的小黑点儿就是刚脱卵的小蚕虫”我上前一看的这一举动,引出了全家人讨论桑树之事南方的树,种类很多哪种树是桑树?北方人不得而知儿子详细介绍说:“咱们前几天吃的桑甚果,就是桑树的果实”经他一说,我恍然大悟“有啊咱们小区外面的小公园,里面有几棵桑树,枝上挂着紫红色的桑果有来往过路的小孩顺手摘得吃"说得全家人喜气洋洋标志着以后的蚕食有了希望和着落地那几棵桑树就是养蚕人的坚强后盾叶片犹如桃形蚕一天天长大,食量一天天增加摘叶片的任务落在了我们两位老者的肩上从此以后,每当我走进公园,首先想到的是那几棵在前年建公园时栽培的小桑树站在桑树旁,观察叶片的长势心中盘算着采摘的目标可谓是:他们养蚕,我们摘叶喂蚕不辛苦,摘叶很辛苦成都的春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天数多起来记得初春的一天,我在公园散步远望前面的树下有人在晃动随着距离的临近,见一位中年妇女摘树叶她把选择好的嫩叶摘下,放进挂在枝杆上的白色塑料袋里一片一片装了半袋我很奇怪:“难道像六十年代的人摘树叶吃?"可怜的小叶片,刚从含苞的嫩蕾中钻岀,幼嫩色微黄,干净无尘土有的叶子还卷着没完全展开来不及经大自然风雨的洗礼,最终没逃过人类万恶庞大的手,就从枝杆上消失匿迹了我看那位中年妇女采摘得那么认真:带上缺角的,边沿不齐整的一律放弃时不时有紫红色的小果带落地呛人的脚踩踏损坏我不由地和她攀谈起来问她摘叶有何用?那小子很热情边摘边和我聊但她热情的话语白向我辛苦了四川话,我一句也没听懂但出于礼貌听不懂还不好意思问似南郭先生装腔作势,微笑着“哼”,“哈"答应那位好心的四川大妹子不住地向她点头微笑,表示我听明白了不过,也或多或少有点收效,让我记住了这几棵树,叶如桃形,枝杆上挂着紫红色我以前吃过的小桑葚果可万万没想到,时过几天,我也参入到摘桑叶行列中,成了摘叶的一员树上的小叶片,今天露出嫩脸,明天消失得无影无踪不高的小桑树,枝杆几乎是秃枝Y周围养蚕的人也多那几棵小桑树的叶子供不应求为了满足那些小虫虫,我不得不每天早晨起来就走岀家门站在带着露水珠的草地里摘叶子如迟一步就枝光叶少只好先下手为强边摘边暗自可怜那些刚出世的小嫩叶,即将成为蚕虫的美食这批蚕虫有二百条左右,别看它们体型小,食量可大了一天不停地吃为了缓解供不应求的桑叶,儿媳妇儿毫不犹豫地送掉同事一部分她的同事也援助了许多嫩叶片蚕虫一天天长大,队伍一天天壮大因拥挤给蚕虫搬了几次家小盒倒大盒,过几天,大盒拥挤的再用一个大盒又几天,大盒拥挤倒入大盆,一个大盆拥挤再来同样大一个蚕虫饿了就行动起来,有的四处乱窜,遇到残留下能吃的硬枝小叶,都不放过进了它们的小嘴有的把头仰高探来探去,似乎在寻找吃食拿几片嫩叶,给它们盖上绿被子把蚕身都遮掩起来片刻时间,有的在边沿上露出头来,边沿已被它们啃出月牙形有的在叶片中间啃开针眼儿式的小孔定睛细看,针眼儿式的小孔里,人眼看不清楚的小蚕嘴在活动不大一会儿,针眼儿式的小孔逐渐扩大成月牙形的窟窿随后蚕头裸露在外,立刻,铺了一层的绿桑叶都被蚕头侵占了瞬间,绿被消失了蚕吃食很有技巧有序不乱有的从边沿吃起,占了吃食的优势位置,吃得轻松自如,省时省力有的从叶片中间吃起,先啃开小孔再往大扩,比较消耗嘴力,费时费力,比较辛苦吃的时候,它们把叶片啃成月牙形,一律从月牙形右边吃到左边,转头再从右吃到左一次次反反复复地从右到左月牙形的边沿被它们吃得光滑齐整,似人工精制而成随时有米粒般大小的黑粪便从尾部排泄掉落出来吃饱也安静了,一条条都把身体躺平成一条直线,一动不动似乎在睡觉看着这些小虫真有趣蚕多食量大桑叶缺欠是根本问题我经常站在桑树下,望着树的秃枝Y在发愁儿子他们也十分着急,儿媳妇儿的同事,小孙女的同学送的桑叶也无济于事只能缓解一时在叶片缺欠的威逼之下,无奈,儿子他们想岀巧妙的办法:“卖蚕虫"利用休息天的某日晚上,早早吃过晚饭趁公园人多热闹有市场全家人总动员端大盆提小盆,文字说明,二维扫码……都配齐尤其是活泼可爱的小孙女,跑前蹦后去公园广场当了一次小商家站在摊位旁,嘴里不停地叫喊:“一元两条,二元五条……"辛苦了一晚上,收获十几元这可把小孙女乐极了她有了花钱的自主权买了心爱的玩具,分文不留他回家了哈哈全家人体验了一次经商折腾来折腾去,还是解决不了缺叶的根本问题急在眉梢,儿媳妇儿果断决定再送同事一部分我也送了小孙女同学少部分左邻右舍孙女的小朋友随便拿蚕分家了家里只剩下二十多条蚕少了,人的负担减轻了但在这二十几条中,体小的蚕虫经不住人庞大的手抚摸折腾有的蚕虫生病了尾部流浓不食叶片,身体僵硬翻不过身最终夭折了接下来的几天里,蚕虫陆陆续续进入吐丝期这标志着这些蚕虫与桑叶即将要告别了蚕虫在吐丝的前一天就停吃了停吃期间,它们表现的似乎很焦虑不停地爬来窜去爬到角落或器壁,沿壁爬上爬下,爬左绕右,或直身仰头,头在壁上探来探去,或把身挺立起来,在空中把头左绕右探,象似寻找吐丝的架子我们给它们搭了几次架,都徒劳无功一整天的反复爬来窜去,反复地探左探右……,似乎在寻找吐丝的场地经过一夜,早晨去看它们,它们早已沉睡在雪白的丝球里丝球被它们缠绕得严严实实,一动不动陆陆续续,十三条蚕虫没了踪影呈现在眼前得是十三个雪白的鸟蛋式丝球蚕虫在吐丝期,都是白天探寻场地,深夜吐丝成球体这是不是蚕吐丝的规律期待以后有机会破解找到答案奇怪得是:那么长的蚕身,它们是怎样把自己的身体左一圈又一圈缠绕成严严实实椭圆形鸟蛋般大小丝球的?两端圆滑均称,整个丝球密积牢固远看就是一颗鸟蛋也想象不到它们是从身体那部分先绕起?夜深人静,谁也不愿意放弃休息时间付岀辛苦去观察看不到这一神奇奧秘的吐丝过程,错过机会真可惜,实感遗憾从此以后,再没有蚕虫可看了,和小蚕虫告别了俗话说:“在行骂行,出行想行"这句名谚,是几代前辈们在生活实践中,经历过千锤百炼得磨炼,总结岀千真万确的真理蚕虫不见了,我看着眼前那些一动不动,大小均匀鸟蛋式的小白丝球,看着它们吃剩留下的桑叶,很伤感人和动物相处的时间长了,是有情感的,总有一种难分难舍得感觉没蚕虫桑叶失去了用途人闲下有点不习惯心中总怀念那些小虫虫象丟掉了什么似的它们的踪影总在我脑里挥之不去因此,一有闲余时间,不由地总想去看那几颗小丝球望着那几颗白丝球,浮想联篇:“包括送出去的那部分蚕虫,无论在谁家都住进了小圆球里即将完成生存的使命它们如同人类,一代接一代繁衍生存再过一段时间,它们蜕变成蚕蛹,蚕蛾,产卵生子,诞生得是新的一代”此后的日子里,每当我走进公园就去看那几棵小桑树观察它们得长势叶子开始旺盛起来,显得小树也高大了经过长时间的雨淋日晒,枝叶茂密,翠绿成荫可怜得小桑叶也解脱了人类对它们的伤害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安静地成长了安静了两周左右的时间,一天的中午时分,我又去看那些小丝球,果然有一只丑蛾子停留在残叶中,体形大于蜜蜂,尖嘴丑脸,两只黑眼睛,颜色呈灰白,翅膀上下两层,下层比上层略大,头形似三角形,迟呆不眨眼,不吃不窜动,一副使人恶心不喜人的模样我仔细观察丝球,每个丝球完好无损这只丑蛾是从那个丝球里钻岀的?感到很神奇过了两天,又钻出同样的一只这次我看到一个丝球的一端有残留的血迹拿起细看,没有蛾钻岀的洞口它是从那钻岀?至今无解不清楚奇怪我顺手拿起剪子,把带血的那部分剪掉,壳里有一点儿带血迹的干薄膜用手撕脱,里面如同外面雪白干净丝球缠绕得密积坚硬,轻薄牢固用手捏一捏,完好无损,牢不可破,原形如故联想:蚕虫虽小,但真伟大两个丝球成了空壳其他的几颗还在蜕变过程中全家人决定,放弃养蚕之事理由是:大体了解了养蚕的全过程,该观察的基本做到了在阳光明媚的一天下午,我提着剩余的桑叶,把那两只丑蛾放在叶片上原打算挂在桑树枝上,随它任意产卵生子当岀了小区门外,有两个男顽童在嘻戏打闹我随口问:“你们要不要蚕蛾”?其中一个看了看,连声说:“要,要,要……”我顺手送给他家中正蜕变的那几个丝球,被我们送进了烤场(烤箱),象日本人侵略中国人那时,来了个烧光烤了片刻,丝球照样雪白,原样如故保存起来,做永久留念养蚕的事了结了,又转向了养猫从蚕丝球撕下少许丝线,细腻柔软,膨松丝长不断联想到前几年我们买的蚕丝被,丝线光亮坚硬,成团拉不开,原来是假的真正的蚕丝就是好通过养茧之事,我或多或少收获到一些以前没结识到的知识这次使我认识了蚕虫,亲身体验了养蚕的基本过程进一步了解到桑树对人类的贡献并结识到真正的蚕丝用采摘桑叶的辛苦换来了以前不懂的知识也验证了“实践出真知”这句名谚的真理也领会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的真正含义写于:二零二二年六月,于成都,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养蚕的幸福生活?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养蚕的幸福生活(幸福生活养蚕)

养蚕的幸福生活

儿子不知从何时来了养蚕的兴趣。突如其来的某一天,他坐在电视柜前面的小圆凳上,在电视柜上的一个不大的方形塑料盒里捣鼓。我看他动作有模有样,两只手忙碌地津津有味。好奇地凑上前去,只见不大的方盒中有几片绿树叶,再无何物。便问:“翻腾那些树叶有何用?"他兴致勃勃地说:“养蚕,给女儿玩"。我很疑惑:“养蚕?蚕在哪儿?"他指着树叶说:“叶子上的小黑点点就是"。我大体看了几眼,除了树叶,再沒有任何东西。于是,转身离开忙我的事情去了。从此以后,他每天下班回来,放下背包,就坐在电视柜前,观察摆弄那些小树叶。天天如此。有一天,我看他摆弄得上劲儿,凑前看个究竟。果然绿叶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黑点儿。有的偶尔在蠕动。他告诉我:“蠕动的小黑点儿就是刚脱卵的小蚕虫”。我上前一看的这一举动,引出了全家人讨论桑树之事。南方的树,种类很多。哪种树是桑树?北方人不得而知。儿子详细介绍说:“咱们前几天吃的桑甚果,就是桑树的果实”。经他一说,我恍然大悟。“有啊!咱们小区外面的小公园,里面有几棵桑树,枝上挂着紫红色的桑果。有来往过路的小孩顺手摘得吃"。说得全家人喜气洋洋。标志着以后的蚕食有了希望和着落地。那几棵桑树就是养蚕人的坚强后盾。叶片犹如桃形。蚕一天天长大,食量一天天增加。摘叶片的任务落在了我们两位老者的肩上。从此以后,每当我走进公园,首先想到的是那几棵在前年建公园时栽培的小桑树。站在桑树旁,观察叶片的长势。心中盘算着采摘的目标。可谓是:他们养蚕,我们摘叶。喂蚕不辛苦,摘叶很辛苦!成都的春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天数多起来。记得初春的一天,我在公园散步。远望前面的树下有人在晃动。随着距离的临近,见一位中年妇女摘树叶。她把选择好的嫩叶摘下,放进挂在枝杆上的白色塑料袋里。一片一片装了半袋。我很奇怪:“难道像六十年代的人摘树叶吃?"可怜的小叶片,刚从含苞的嫩蕾中钻岀,幼嫩色微黄,干净无尘土。有的叶子还卷着没完全展开。来不及经大自然风雨的洗礼,最终没逃过人类万恶庞大的手,就从枝杆上消失匿迹了。我看那位中年妇女采摘得那么认真:带上缺角的,边沿不齐整的一律放弃。时不时有紫红色的小果带落地。呛人的脚踩踏损坏。我不由地和她攀谈起来。问她摘叶有何用?那小子很热情。边摘边和我聊。但她热情的话语白向我辛苦了。四川话,我一句也没听懂。但出于礼貌听不懂还不好意思问。似南郭先生装腔作势,微笑着“哼”,“哈"答应那位好心的四川大妹子。不住地向她点头微笑,表示我听明白了。不过,也或多或少有点收效,让我记住了这几棵树,叶如桃形,枝杆上挂着紫红色我以前吃过的小桑葚果。可万万没想到,时过几天,我也参入到摘桑叶行列中,成了摘叶的一员。树上的小叶片,今天露出嫩脸,明天消失得无影无踪。不高的小桑树,枝杆几乎是秃枝Y。周围养蚕的人也多。那几棵小桑树的叶子供不应求。为了满足那些小虫虫,我不得不每天早晨起来就走岀家门。站在带着露水珠的草地里摘叶子。如迟一步就枝光叶少。只好先下手为强。边摘边暗自可怜那些刚出世的小嫩叶,即将成为蚕虫的美食。这批蚕虫有二百条左右,别看它们体型小,食量可大了。一天不停地吃。为了缓解供不应求的桑叶,儿媳妇儿毫不犹豫地送掉同事一部分。她的同事也援助了许多嫩叶片。蚕虫一天天长大,队伍一天天壮大。因拥挤给蚕虫搬了几次家。小盒倒大盒,过几天,大盒拥挤的再用一个大盒。又几天,大盒拥挤倒入大盆,一个大盆拥挤再来同样大一个。蚕虫饿了就行动起来,有的四处乱窜,遇到残留下能吃的硬枝小叶,都不放过进了它们的小嘴。有的把头仰高探来探去,似乎在寻找吃食。拿几片嫩叶,给它们盖上绿被子。把蚕身都遮掩起来。片刻时间,有的在边沿上露出头来,边沿已被它们啃出月牙形。有的在叶片中间啃开针眼儿式的小孔。定睛细看,针眼儿式的小孔里,人眼看不清楚的小蚕嘴在活动。不大一会儿,针眼儿式的小孔逐渐扩大成月牙形的窟窿。随后蚕头裸露在外,立刻,铺了一层的绿桑叶都被蚕头侵占了。瞬间,绿被消失了。蚕吃食很有技巧。有序不乱。有的从边沿吃起,占了吃食的优势位置,吃得轻松自如,省时省力。有的从叶片中间吃起,先啃开小孔再往大扩,比较消耗嘴力,费时费力,比较辛苦。吃的时候,它们把叶片啃成月牙形,一律从月牙形右边吃到左边,转头再从右吃到左。一次次反反复复地从右到左。月牙形的边沿被它们吃得光滑齐整,似人工精制而成。随时有米粒般大小的黑粪便从尾部排泄掉落出来。吃饱也安静了,一条条都把身体躺平成一条直线,一动不动似乎在睡觉。看着这些小虫真有趣。蚕多食量大。桑叶缺欠是根本问题。我经常站在桑树下,望着树的秃枝Y在发愁。儿子他们也十分着急,儿媳妇儿的同事,小孙女的同学送的桑叶也无济于事。只能缓解一时。在叶片缺欠的威逼之下,无奈,儿子他们想岀巧妙的办法:“卖蚕虫"。利用休息天的某日晚上,早早吃过晚饭。趁公园人多热闹有市场。全家人总动员。端大盆提小盆,文字说明,二维扫码……都配齐。尤其是活泼可爱的小孙女,跑前蹦后去公园广场当了一次小商家。站在摊位旁,嘴里不停地叫喊:“一元两条,二元五条……"。辛苦了一晚上,收获十几元。这可把小孙女乐极了。她有了花钱的自主权。买了心爱的玩具,分文不留他回家了。哈哈!全家人体验了一次经商。折腾来折腾去,还是解决不了缺叶的根本问题。急在眉梢,儿媳妇儿果断决定再送同事一部分。我也送了小孙女同学少部分。左邻右舍孙女的小朋友随便拿。蚕分家了!家里只剩下二十多条。蚕少了,人的负担减轻了。但在这二十几条中,体小的蚕虫经不住人庞大的手抚摸折腾。有的蚕虫生病了。尾部流浓不食叶片,身体僵硬翻不过身。最终夭折了。接下来的几天里,蚕虫陆陆续续进入吐丝期。这标志着这些蚕虫与桑叶即将要告别了。蚕虫在吐丝的前一天就停吃了。停吃期间,它们表现的似乎很焦虑。不停地爬来窜去。爬到角落或器壁,沿壁爬上爬下,爬左绕右,或直身仰头,头在壁上探来探去,或把身挺立起来,在空中把头左绕右探,象似寻找吐丝的架子。我们给它们搭了几次架,都徒劳无功。一整天的反复爬来窜去,反复地探左探右……,似乎在寻找吐丝的场地。经过一夜,早晨去看它们,它们早已沉睡在雪白的丝球里。丝球被它们缠绕得严严实实,一动不动。陆陆续续,十三条蚕虫没了踪影。呈现在眼前得是十三个雪白的鸟蛋式丝球。蚕虫在吐丝期,都是白天探寻场地,深夜吐丝成球体。这是不是蚕吐丝的规律。期待以后有机会破解找到答案。奇怪得是:那么长的蚕身,它们是怎样把自己的身体左一圈又一圈缠绕成严严实实椭圆形鸟蛋般大小丝球的?两端圆滑均称,整个丝球密积牢固。远看就是一颗鸟蛋。也想象不到它们是从身体那部分先绕起?夜深人静,谁也不愿意放弃休息时间付岀辛苦去观察。看不到这一神奇奧秘的吐丝过程,错过机会真可惜,实感遗憾!从此以后,再没有蚕虫可看了,和小蚕虫告别了。俗话说:“在行骂行,出行想行"。这句名谚,是几代前辈们在生活实践中,经历过千锤百炼得磨炼,总结岀千真万确的真理。蚕虫不见了,我看着眼前那些一动不动,大小均匀鸟蛋式的小白丝球,看着它们吃剩留下的桑叶,很伤感。人和动物相处的时间长了,是有情感的,总有一种难分难舍得感觉。没蚕虫桑叶失去了用途。人闲下有点不习惯。心中总怀念那些小虫虫。象丟掉了什么似的。它们的踪影总在我脑里挥之不去。因此,一有闲余时间,不由地总想去看那几颗小丝球。望着那几颗白丝球,浮想联篇:“包括送出去的那部分蚕虫,无论在谁家都住进了小圆球里。即将完成生存的使命。它们如同人类,一代接一代繁衍生存。再过一段时间,它们蜕变成蚕蛹,蚕蛾,产卵生子,诞生得是新的一代”。此后的日子里,每当我走进公园就去看那几棵小桑树。观察它们得长势。叶子开始旺盛起来,显得小树也高大了。经过长时间的雨淋日晒,枝叶茂密,翠绿成荫。可怜得小桑叶也解脱了人类对它们的伤害。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安静地成长了。安静了两周左右的时间,一天的中午时分,我又去看那些小丝球,果然有一只丑蛾子停留在残叶中,体形大于蜜蜂,尖嘴丑脸,两只黑眼睛,颜色呈灰白,翅膀上下两层,下层比上层略大,头形似三角形,迟呆不眨眼,不吃不窜动,一副使人恶心不喜人的模样。我仔细观察丝球,每个丝球完好无损。这只丑蛾是从那个丝球里钻岀的?感到很神奇!过了两天,又钻出同样的一只。这次我看到一个丝球的一端有残留的血迹。拿起细看,没有蛾钻岀的洞口。它是从那钻岀?至今无解不清楚。奇怪!我顺手拿起剪子,把带血的那部分剪掉,壳里有一点儿带血迹的干薄膜。用手撕脱,里面如同外面雪白干净。丝球缠绕得密积坚硬,轻薄牢固。用手捏一捏,完好无损,牢不可破,原形如故。联想:蚕虫虽小,但真伟大!两个丝球成了空壳。其他的几颗还在蜕变过程中。全家人决定,放弃养蚕之事。理由是:大体了解了养蚕的全过程,该观察的基本做到了。在阳光明媚的一天下午,我提着剩余的桑叶,把那两只丑蛾放在叶片上。原打算挂在桑树枝上,随它任意产卵生子。当岀了小区门外,有两个男顽童在嘻戏打闹。我随口问:“你们要不要蚕蛾”?其中一个看了看,连声说:“要,要,要……”。我顺手送给他。家中正蜕变的那几个丝球,被我们送进了烤场(烤箱),象日本人侵略中国人那时,来了个烧光。烤了片刻,丝球照样雪白,原样如故。保存起来,做永久留念。养蚕的事了结了,又转向了养猫。从蚕丝球撕下少许丝线,细腻柔软,膨松丝长不断。联想到前几年我们买的蚕丝被,丝线光亮坚硬,成团拉不开,原来是假的。真正的蚕丝就是好。通过养茧之事,我或多或少收获到一些以前没结识到的知识。这次使我认识了蚕虫,亲身体验了养蚕的基本过程。进一步了解到桑树对人类的贡献。并结识到真正的蚕丝。用采摘桑叶的辛苦换来了以前不懂的知识。也验证了“实践出真知”这句名谚的真理。也领会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的真正含义。写于:二零二二年六月,于成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